内蒙古老府镇:秸秆变饲草 增收又环保
时间:2025-11-21 17:27:52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富 王向东 字号:【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老府镇的山梁,镇外的饲草存储场就喧闹起来:两名裹着厚棉服的工人正将黄网包裹的饲草卷扛上肩头,粗糙的草屑沾在迷彩棉服上,身后的卡车已码满半车,金黄的草卷在阳光下堆成了小山——谁能想到,这些被工人稳稳托起的“粮包”,几个月前还是田间地头的玉米秸秆。

  作为松山区典型的农牧结合乡镇,老府镇往年秋收后总有件“烦心事”:大片耕地产出的秸秆要么就地焚烧,呛人的烟味能飘遍半个镇子;要么随意堆在田埂,烂在地里既占地方又污染土壤。“以前收完玉米,秸秆得雇人拉走,一亩地光清理费就得不少钱。”当地农户蹲在存储场边搓着手笑,“今年不一样,合作社带着打包机直接到地头,秸秆打成卷拉走,家里几亩地还挣了笔额外收入,相当于白捡了一季‘收成’。”

  老府镇紧邻锡林郭勒盟牧区,每到冬季,牧区牲畜饲草缺口极大,而镇里的秸秆却成了“生态包袱”——一条“秸秆收储——打包加工——饲草外销”的产业链,成了破解难题的关键。今年秋收前,镇里的农牧业合作社建成多个标准化饲草收储点,配套了十余台秸秆打包机,还和牧区几家大型养殖企业签了供货协议。

  存储场里,装卸工人正踩着铁梯往卡车顶层码草卷,这是附近的村民,以前冬闲时只能在家待着,现在每天跟着装卸饲草能挣不少钱。“这两个月活儿没断过,刚攒够了家里娃的上学开销。”装卸工人抹了把额头的汗,身后的卡车已装满,挂着本地牌照的车头鸣了声笛,朝着国道方向驶去——这些压缩紧实的饲草,很快就能抵达牧区,成为牛羊越冬的“营养餐”。

  在老府镇,这样的忙碌每天都在上演:打包机碾过刚收割完的玉米地,秸秆被卷入机器,转眼就变成捆扎整齐的方卷;合作社的车辆跟着打包机跑,刚落地的草卷转眼就被运到收储点;就连以前冬闲在家的妇女,也能在存储场分拣草卷,每天都能有稳定的收入。“今年全镇收储了不少秸秆,基本消化了镇里大部分耕地的废弃物。”据介绍,这些秸秆加工成饲草后,不仅供应本地养殖场,还外销到周边牧区,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更让农户高兴的是“一举两得”的效益:秸秆不再焚烧,今年秋冬老府镇的空气比往年清爽了不少,山梁间的风里少了呛人的烟味;而卖秸秆的收入,刚好能补贴来年的农资开销。“以前烧秸秆是没办法,现在能换成钱,谁还舍得烧?”当地农户指着远处的田埂,往年堆秸秆的地方如今干干净净,“地里干净了,明年的收成肯定更稳当。”

  午后的阳光把草卷的影子拉得很长,存储场又迎来了新的卡车。一名工人坐在草堆上喝水,望着满场金黄的饲草笑:“以前这东西是‘累赘’,现在成了‘金黄新粮’——不光喂饱了牧区的牛羊,还鼓了咱老百姓的腰包。”

  从田间地头的“废弃物”到牧区牲畜的“营养餐”,老府镇的秸秆转型,正是赤峰市推动农牧循环、探索生态农业的缩影。在这片山梁环绕的土地上,曾经让人头疼的秸秆,正织就一条生态与增收并行的路径:既破解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难题,又打通了农牧产业的供需链条,让乡村振兴的步伐,踩在了更坚实的生态底色上。当最后一卷饲草被装上卡车,老府镇的风里,只余下饲草的清香,裹着增收的希望,飘向更远的地方。(李富 王向东)

责任编辑:雷南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