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由甘肃省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项目组和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制种玉米收获机熟化样机投放暨现场演示培训活动”在甘肃省张掖市举办,21台自主研发的摘穗型低损高效制种玉米收获机正式亮相田间,标志着制约我国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的“收获瓶颈”迎来突破性进展。这一成果预计将推动全国制种玉米产业降本增效,为保障种业安全注入科技动能。
破解“人工依赖”难题 自主技术填补空白
甘肃省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2024年全省制种玉米种植面积187万亩,占全国玉米总制种面积的43.6%,居全国第一;总产量7.9亿公斤,同比增长16.2%,约占全国的46.6%,居全国第一。制种玉米主产县区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地区,包括张掖市的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酒泉市的肃州区,武威市的凉州区,金昌市的永昌县等。这些地区凭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灌溉便利等自然优势,成为全国重要的玉米制种基地。
由于现有玉米籽粒直收和摘穗剥皮型收获机械收获易损伤种子胚芽,制种公司和农户普遍不接受,目前主要靠人工收获。加之收获期短、收获时劳动力紧缺,人工成本高,成为制约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收获的“瓶颈”。活动现场,研发团队负责人——2024年甘肃省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项目农机农艺专家组组长、甘肃农业大学教授赵武云介绍:此次投放的 4行、6 行收获机是甘肃农业大学与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历经四年技术攻关,重点突破了摘穗板浮动低损摘穗、果穗柔性输送、吹吸风力耦合悬浮清杂、渐变低损剥皮等关键技术,总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籽粒破碎率低于0.6%,较传统机械降低75%以上,且首次无故障作业时间超120小时,完全适配河西走廊密植农艺需求。
田间实测显效能 农户惊呼“省心省力”
在甘州区示范田,金黄玉米秆整齐排列,6行新型收获机以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穿梭作业。记者观察到,摘穗板与拉茎辊协同运转,玉米穗被完整剥离后送入集穗箱,全程未见籽粒散落。经现场检测,果穗含杂率仅0.8%,茎叶剥净率达88%。“过去400 亩地需要40人连续抢收十天,现在这台机器四天就能干完,每亩成本能从300元降到80元”制种企业代表不由感叹道。
全链条政策护航 三年攻坚成果落地
活动同步启动“政产学研用”联合推广计划。据悉,张掖市已在甘州、临泽等主产区设立15个示范点,部署30台样机开展1.2万亩示范作业,由农机部门实时采集数据优化机型。农户先行作业后可通过每亩100元补助直接受益,首年度1140万元专项资金已到位。培训环节中,工程师手把手教学故障诊断技巧,并建立“24小时响应+田间流动服务站”保障机制。
政企研协同创新 打造装备研发应用新范式
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程江芬介绍,2023年以来,甘肃省抢抓国家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政策机遇,投入中央资金6400万元专项支持种业装备研发。通过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制种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已成功突破仿形割台、柔性剥皮等核心技术,使装备国产化率提升至70%以上。目前首批21台熟化样机已在张掖、武威等核心产区展开验证,明年将继续投放9台;据项目规划,该机型将在2026年完成第二轮10万亩级可靠性验证并实现小批量生产,届时产能预计达500台/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