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湄潭茶场农场志》
时间:2022-09-07 14:15:57 来源:中国农垦热作网 作者: 字号:【

  

  湄潭茶场的历史,是宏大的。她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地域和时间的界限——

  “贵州在现代茶叶科技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重大的(茶叶)科技命题开创和发端于此,取得了不少具有标志性的科技成果……”——这是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科技发展处原处长、著名茶文化学者姚国坤先生对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茶叶科研历史地位的中肯评价;

  “我一辈子搞茶叶机器的研究,我敢说,湄潭的机器,代表着我们国家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这是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茶叶机械专家权启爱先生对湄潭茶工业历史遗存的由衷赞叹;

  “我们知道,贵州茶何以贵,一贵在它的物质品相,二贵在它的精神气质。说到精神,自然脱不开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一群民族精英的汇聚,使湄潭成为中华民族茶文化的伟大精神气场,它一直在以它的方式感召、鼓舞、相助、凝聚着后来者,比起它的巨大奉献,遗憾的是我们尽管已经做得很多,但相对于他们默默地召唤,响应得依旧不够到位。让我们更加努力吧,离他们更近一些吧。”——这是著名茶文化学者、著名作家、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教授关于中央实验茶场茶人文精神传承的精彩论断。

  我们就生活在这片历史的厚土上,享受着茶叶科技成果带来的祥和,沐浴着茶文化绽放的荣光。当然了,我们亦愿为此多付出心血,挖掘出更加丰厚的历史底蕴来,一则可以丰富中国现代茶叶历史,二则可以为贵州这个超级茶叶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文化支撑。终于,《贵州省湄潭茶场志》的编纂给了我们一个难得的机会,深潜到历史深处,去见证一个伟大的茶叶时代。

  湄潭茶场与生俱来的血脉里,传承着国家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她穿越80载历史沧桑,留下了丰富的茶文化遗产和宝贵的农垦精神财富。

  1939年的4月至9月间,一批胸怀科技与产业救国之志的知识分子,在张天福先生、王淘先生带领下,踏上了西南四省的不少著名茶区,为中央实验茶场的创建,寻找一个合适的处所。他们的足迹遍布西康省的雅安、名山,四川省的成都、自贡、宜宾,云南省的昆明、曲靖,贵州省的安顺、平坝、贵阳、惠水、瓮安、遵义等地。这支队伍于当年9月抵达最终的落脚地贵州湄潭。

  湄潭这座宁静、秀美、开明和包容而同样胸怀民族大义的小城,张开双臂先后迎接了中央实验茶场、浙江大学、武汉头等测候所等战时成立或西迁的机构,为抗战尽一份力量,为国家保护了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为日后新中国的建设储备了很多重要的科技成果和众多杰出的人才。

  刘淦芝、李联标、朱源林、徐国桢、叶知水等现代茶叶科技的开创者,在湄江河与湄水河环绕的万寿宫、桐子坡、象山一带,在条件简陋的厂房和实验室里,在崎岖不平的山间古道上,在萧条但依然有着生机的农村茶园间,在昏暗的桐油灯下,展开了一段注定要载入史册的茶叶人生。

  他们构建了现代茶叶科研的基本体系,在茶树病虫害防治、茶树育种、茶树栽培、规模化标准化茶园建设与管理、茶叶加工、茶叶化学,以及茶产调查,古茶树考察等学科和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成果,开启了中国现代茶叶科技之先河,拉开了中国现代茶业的帷幕。

  这之中,同在湄潭的浙江大学,不仅与中央实验茶场在茶叶科研、茶文化建设方面有深度合作,而且联合创办了贵州省立湄潭实用职业学校,为这个“以树百年大计”、“将来之发展,未可限量”的茶产业,建立起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茶叶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不少贵州、乃至全国茶叶科研的重量级人物由此出发,陆续登场!

  正是这些茶界的仁人志士,为今天和今后的茶人竖起了一个崇高的精神标杆。他们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相持阶段,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为振兴战时经济、改善民生,以科技的力量和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推动西南大后方发展茶叶生产与出口,换取更多的战略物资支持抗战的大义之举,堪称茶叶抗战、科技抗战的一个典范!

  茶叶,这片“清敬雅和”的东方树叶,被赋予了深刻的历史内涵。

  湄潭茶场的胸襟,是博大而温厚的。或许,她战胜的困难远比收获要多。

  作为新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农垦茶场之一,湄潭茶场(与省茶叶研究所同根同源同发展,1973年才进行场、所分离)肩负着共和国早期茶叶科研的历史使命,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奠定的茶叶科技基础上传承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科技成果,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克服各种困难,强力推进茶叶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生产并出口了大量优质茶叶,成为全国八大茶叶出口基地之一,为百废待兴的共和国建设,提供了不少宝贵的外汇。

  而作为贵州农垦茶业的“长子”,湄潭茶场带领贵州农垦茶界开疆拓土,派出科技人才和管理人员,指导创建了36家农垦茶场,使贵州成为全国农垦茶业大省之一,撑起了中国农垦茶业的一片天空。

  作为湄潭境域内最大的国营企业,湄潭茶场在每个生产队队部专门修建了“外援房”,安顿季节工,为湄潭及周边县那些生活困难的群众——有的甚至是等米下锅的群众,——在长达20多年的艰苦岁月里的基本生计,降下了一场又一场及时雨。

  作为省属国营茶场,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湄潭茶场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她象一位善良的母亲一样,收养了100多名孤儿,最小的才9岁;可以说,是她一口饭一口饭地把他们拉扯成人,直到他们成为茶场合格的建设者,直到他们成家立业又生儿育女。

  作为贵州最大的茶叶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技术人才的储备库,湄潭茶场释放出它积累了数十年的资源和能量,支持和推动了新时期乡村茶园建设和当代茶产业的发展。如今,茶产业成为很多地区助力脱贫攻坚的最大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

  ……

  中国现代茶业的这片格外壮丽和辽阔的“茶叶江山”,凝聚着几代湄潭茶场人的青春、梦想、智慧、思想、汗水和泪水!

  湄潭茶场曾经是湄潭以及贵州最好的单位之一,收入稳定而且高,福利又好,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在湄潭县人民政府还在用牛车作为交通运输工具的年代,湄潭茶场就有了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黔茶”“湄茶”醒目诱人的车辆编号,成为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然而,正是因为长期承担了过多过重的社会负担,在改革的进程中没能及时卸下早该卸下的包袱,加上体制机制等因素,湄潭茶场这块无比耀眼的招牌黯然失色了:2000年11月,湄潭茶场向贵州省农业厅报送了《关于申请宣告破产的报告》;2002年12月,总场制茶工厂、永兴分场制茶工厂停止生产;2003年,被国家农业部农垦局列为国家级贫困农场……之后茶场职工为医保、社保、住房等问题不断的上访……

  回首那一段充满着困惑和眼泪的日子,与之前的骄傲与辉煌形成强烈的反差,刺痛了一个时代的神经。如何走出企业的盛衰规律,必须有凤凰涅槃的勇气在浴火中重生。如今,一些关乎生存与尊严的问题都已经解决,湄潭茶场仿佛一下子又安静下来了。从成立之初的40多人,到高峰时期的2400多人,再到改革改制后的30多人,历史似乎经历了一个轮回?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湄潭茶场都是一艘正在修复的即将出海的茶业航母:她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不可多得的属于我们国家与民族的茶文化遗产体系,曾经响亮的茶叶品牌和其巨大的潜在价值,以及12900多亩土地、林地、水体,其中茶园8000多亩,只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重组,有一支优秀的管理、营运团队,百年老店,百年品牌,必然呼之欲出!

  正当此际,国家农业农村部农垦局组织编纂中国农垦志,把《贵州省湄潭茶场志》作为唯一的一部茶场志,纳入首批50部志书出版规划,又装进前十部推出的国家农垦文化大礼包,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隆重献礼,这是湄潭茶场又一次获得的国家礼遇!这份难得的国家礼遇,不仅是属于湄潭茶场人的,也是属于那些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遭遇百年外辱和内乱的历史背景下,不断探索现代茶业发展、重振中国茶叶大业、复兴中华民族茶文化的所有茶人;当然,也是属于所有关心关注农垦文化传承、农垦茶业发展和茶文化遗产保护的人。

  近年来,湄潭茶场举起了贵州农垦茶业联盟的旗帜,并且成为中国农垦茶业联盟的副理事长单位,又一个历史机遇分明就在眼前。按照中央、贵州省委、遵义市委有关农垦企业改革的文件精神,在湄潭茶场基础上新组建的贵州省湄潭茶场农垦集团公司,必将再次创造出新的奇迹来。

  那么,湄潭茶场在80年岁月里树立起来的茶叶抗战丰碑、茶叶科技丰碑、茶叶产业丰碑、茶叶民生丰碑、茶文化丰碑和农垦精神丰碑,就不仅竖立在大地上和史册里,也必将树立在每一个爱茶人的心中。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