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人的故事丨谢尔塔拉草原上的牧马姑娘
时间:2022-10-09 03:27:22 来源:中国农垦热作网 作者:姜春利 字号:【

  我做梦也没想到能当上老师,并因此与谢尔塔拉草原上的一群牧马姑娘结下深深的情缘,被她们的故事和动人事迹吸引、感动……

  事情是这样,1968年10月的一个早晨,同事告诉我,前一天晚上召开了职工大会,大家一致推选我到一所贫下中农管理的学校当老师。

  这让我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当老师能教书育人,培养教育农垦子弟争做栋梁之才,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紧张的是责任更大了,自己文化水平低,怕辜负了职工群众的期望。杨东山老师的一句话打消了我的顾虑,他说:“有什么困难咱们一起扛!”盛情难却啊,从此我就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一位学校负责人。

  刚到学校时,学校还没有通电,上下课只能由值日老师吹口哨。后来通电了,安上电铃,学校才开始逐步走上正轨。那时的校舍全是职工住过的泥垛成的平房,房顶年年得用碱土抹一遍,不抹,下雨就漏。我和老师们用白灰把所有室内墙里子刷了一遍,一下子就亮堂了。冬天取暖要用火炉子,有时煤供应不上,我和老师们带领学生到河边割空心柳、山丁子、李子等干树枝来烧炉子取暖。

  条件差还都好克服,最难办的是刚复课,教材印不出来。没有统一的教材,还得学校自己想办法。数学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教材,语文只得用毛主席诗词。为弥补教材不足,我和杨东山老师绞尽脑汁,反复琢磨,我问:“咱们自己能不能编教材?”杨老师说:“我看行!咱们先开个会,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

  最后,大家决定自己动手,编写乡土教材用来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把建场以来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件作为编写教材的切入口,先从采访六队女子牧马班入手。

  决定去采访的那天晚上,我跟队领导说了,队长答应次日早晨给我们派一套马车,让我们坐马车去。

  坐马车去,咋也比骑自行车强啊!交通工具解决了,两位住宿青年女老师也要同往。“好啊,正赶上周日,你们不怕累咱们就一起去。”

  大鞭子一甩,大车很快跃上山岗,若不是怕惊毛了马,这帮人嗓子痒得早唱起来了。蓝天白云,微风拂面,清新的空气略带迷人的草香,极目远望,碧草连天,半山坡上,一群群红白花、黑白花的牛在悠闲地吃草……大自然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快马加鞭,跃过两道山梁,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沸腾的打草场,一台台打草机、搂草机、捆草机像出征的战舰,在茫茫的绿海里往来奔驰。

  快到六队了,队部和家属房屋渐渐进入我们的视线,一位英姿飒爽的牧马姑娘手持套马杆从队部出来,只见她一拽嚼子,一磕蹬,马一溜烟,消失在茫茫的草原……

  六队党支部书记刘玉峰、队长杨增寿热情地接待了学校采访组。两位领导代表六队党支部和全体职工对我们的来访表示了欢迎,并介绍了三八女子牧马班的概况。

  人们传颂,在谢尔塔拉草原上有一朵“红花”——三八女子牧马班。刚开始只有姜桂芝一个人,到后来最多时有12名青年,正好一个班。这些刚毕业的女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远离父母,奔赴北国边疆呼伦贝尔大草原,满腔热情地把情和爱献给谢尔塔拉,跃上马背,拿起九尺套马杆,走上牧马工作岗位。她们在六队放牧着青一色枣红的三河马群,年复一年,春夏秋冬,她们不分昼夜,风里来雨里去,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培育三河马做出了贡献。她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曾受到黑龙江农垦、内蒙古自治区农垦局的表彰,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树立起了一枝独秀的标杆。

  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丛桂英第一个发言:“我真的记不清从马上掉下了多少次,哭过累过,也笑过,但我从没后悔。那种坚守,对我们而言已经不仅仅是工作的责任,而是发自内心,仿佛是一种本能。我骑马的技术一天天提高,可以和其他姐妹一样单独放牧时,那种成长带给我的力量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我也像老战士一样,坚守工作岗位,做到人不离群,跟群放牧。一转眼到了冬天,寒冬腊月,马也得放牧。冬天是非常冷,北风刺骨,穿着棉衣棉裤,外面再套上皮衣皮裤,脚穿毡疙瘩,走起路来笨得像个企鹅。在草甸子上放牧时,要时常下马休息一下,但再上马就上不去了,没办法,只能在草甸子上捡牛粪聚成堆,踩着粪块上马,很难啊!有一次我从马上掉下来,马跑了,只能在甸子上走着放牧,一个人也有些害怕。走着放牧是很累的,还穿着那么重的衣服,有时真的气哭了。”

  我插话问道:“你们放牧员有几匹骑马?驯马很费力气吧?”

  “那时我们放牧班里每人一匹骑马,如果自己感觉不够用或想找一匹更好的马,可以自己驯小马,做备用骑马。因为驯马,我差点摔死。那天我把驯了好几天的小马骑到甸子上,大风从远处刮来一张纸片,小马毛了,飞似地往马圈奔去。我拽也拽不住,马一撂撅子,把我摔到地上,当时我啥也不知道了。等我醒过来,人已经在海拉尔医院了。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我身体恢复挺快,还好,无大碍。”

  队党支部书记接过话茬,说牧马班里的谭金香为了练习骑马,两次从马上摔下来,锁骨被折断,但毫不气馁,坚持练习,终于掌握了骑马技术,现在成了班里出色的放牧员。

  郑焕芝接着讲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春天,草原上意外发生了一场大火,正在牧场上放牧的我和谭金香看到从东北方向翻卷而来的大火,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马群的安全。我们俩镇定地圈住横冲直撞的马群,把马群赶到侧风向离火头较远的空旷安全地带,然后同战友们一起冲进火海。风越刮越大,火越烧越猛,像一条挣扎的火龙,大火烧着了我们的衣服,浓烟呛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扑灭大火,保住马群。大火扑灭后,望着安全脱险的马群,望着我们满脸灰黑的牧马姑娘,职工们竖起大拇指,给予我们赞赏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

  女子牧马班像这样动人的故事何止一件两件,牧马班副班长鹿金花,在一次夜牧中,遇到了暴风雨,炸了群的马四处狂奔,她不顾饥饿寒冷,顶风冒雨,紧紧跟住马群,有几匹马跑散了,她东跑一趟,西跑一趟,找啊找,直到第二天中午才一个不少地把马群赶回来。

  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姑娘们发现一只企图窜进马群的野狼,班长姜桂芝不信邪,迎险而上,单身匹马追逐野狼,飞奔100余里,直到把野狼追到洞穴里。姜桂芝用套马杆往洞里捅,直到狼从洞里钻出来,姜桂芝飞身上马,硬是用套马杆把狼活活捉住。

  最令人难以忘怀、永远铭记的故事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年仅18岁的知识青年张凤霞,为保护马群,迎着狂风暴雨雷鸣闪电,跃马扬鞭,驰骋在茫茫草原,狂风夺不走套马杆,暴雨熄不灭执着信念。结果人马不幸中了雷电,张凤霞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笑容永远定格在18岁……

  风吼叫着,凌空打旋,一飞冲天,刮乱马鬃,刮松马缰。姑娘们擦擦脸上的汗,甩甩头上的黑发,把歪斜的马鞍正过来,翻身上马,去寻找张凤霞用过的套马杆,嗖嗖!马群飞奔,她们义无反顾地驰骋往返在茫茫谢尔塔拉草原……

  女子牧马班是知青群体的典范。这些十八九岁的姑娘们,英姿飒爽挥马杆,抖缰磕蹬逝天边,与马群为伴,让恶狼逃窜,让风雨送行,让繁星指路。女子牧马班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茁壮成长起来。牧场成了她们的家,她们爱上了牧场,用自己的双手、青春年华把牧场建设得更加美好。

  采访结束,我们把牧马姑娘的故事编写进“乡土教材”,让历史长存人们心中。1971年,我们学校由此获得“呼伦贝尔盟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称号。1976年,北京电视台(现中央电视台)摄制组看到教材后,先后两次来谢尔塔拉种牛场拍摄,制作成了时长21分钟的《牧马姑娘》电影专题纪录片,英雄的牧马姑娘的动人故事从此传播开来,成为那个时代永恒的记忆。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