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人的故事丨叶剑英元帅来南华
时间:2022-10-09 03:28:12 来源:广东省湛江农垦局 作者:傅学军 字号:【

  广东农垦南华农场是新中国最早种植橡胶的农场。1951年初,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成立华南垦殖局,任命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兼局长。

  早在华南垦殖局成立前夕,面对西方列强的经济封锁,橡胶就引起了身经百战的叶剑英元帅的关注。1950年9月,叶剑英派人到刚刚解放的海南岛做资源调查;随后不久,他又亲自带人深入粤西北纬22度处,在三棵橡胶树前,先抬头看了看树冠,然后绕树干走了几圈。末了,他振臂高呼:“这三棵橡胶树说明,从这里开始,一直往南,都可以种橡胶!”

  叶剑英元帅决定再一次实地考察橡胶,是在华南垦殖局正式成立之后。华南垦殖局第一次领导办公会议相当简短,在作出领导分工安排之后,叶剑英元帅开口就问:“同志们,(原产地巴西)橡胶树究竟最北能种到什么地方啊?”

  这个问题,没有人回答。他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告诉大家,自己决定到粤西和海南岛再跑一圈,做一次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

  1951年11月,叶剑英元帅一行十多人离开广州,一路颠簸踏入粤西的雷州半岛。史料记载,雷州半岛尤其是半岛南部地区土质属酸性红壤,含火山熔岩风化物质,土层深厚且肥沃,国民党将领陈济棠,在这一带搞过垦殖。叶帅感慨:“连军阀都想到这里做点事,说明这里适合搞垦殖。我们的事业要比他们伟大得多,将来这里一定是无边无际的橡胶林。”

  雷州半岛南部的徐闻县是我国最早引种橡胶的地区之一,这其中与一个叫林育仁的人有关。

  林育仁,徐闻县城北乡西埚村人。出身普通农家,11岁时上私塾,15岁便掇学务农,后逃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谋生。在一家西方人经营的橡胶园里当割胶工,平生第一次认识了橡胶,也认识到橡胶的经济价值。1921年冬,他带着300多粒橡胶种子途经海南岛返回对岸的家乡。

  林育仁分别斥资200光洋和60光洋买下了家乡附近的两块土地作为育苗和试种场所。头一年因缺乏经验,只成活了40株。但林育仁毫不气馁,等苗长到1米多,便移植在自己家族的园地里。在他的精心栽培下,胶苗茁壮成长。后来,林育仁又采下第一代母树种子进行第二次培育、育苗。再植了100多株,前后共种植橡胶17亩。

  1948年至1950年间,林育仁又进行两次育苗,成功培育出胶苗330株,其中143株长势良好。当叶剑英元帅见到林育仁种植的橡胶树时,兴奋无比地说:“有胶树存活,就说明不是禁区,粤西种胶大有可为。”

  据调查,离西埚村不远的坑仔,也保存相当数量的橡胶树,其中树龄最长的有30多年,最短的也超过10年。作为叶剑英此行考察的重要一站,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这些胶园,虽然大多已荒芜失管,但那些胶树长得还挺茂盛。叶帅强调:“要发展(橡胶)首先要解决种子问题,没有种子,要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当后来“一粒胶籽,一两黄金”的口号传到叶帅的耳朵时,他斩钉截铁地说:“这口号好!种子问题很重要,一定要解决种子问题,一颗都不能浪费。”

  根据叶帅的思路和意见,华南垦殖局下发文件,确定当时橡胶垦殖工作的“十八字”方针:先大陆后海南,先平原后丘陵,先机垦后人力。而当时完全符合“三先”条件的,恰好就是地处湛江的雷州半岛。

  为了加强第一线的战斗指挥,1952春节前夕,华南垦殖局机关从广州搬到400多公里外的湛江。

  1952年2月,也就是华南垦殖局机关刚刚从广州搬到湛江不久,叶帅一行再次考察南华农场。随后3月至4月,由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数十所高校数百名师生组成的测量队汇聚湛江,其中中山大学等院校部分师生参加的测量队进入南华农场,负责对拟植胶地块进行勘测。

  同年8月,林业工程第二师第五团(原属两广纵队)响应中央号召,披荆斩棘进入南华一带,先后组建26个垦殖场,4个拖拉机站。9月,又组建有6500人参加的15个垦荒点。同时,从海南岛空运的橡胶种子投放徐闻县多地育苗。11月,从海南岛船运的橡胶苗种植于南华一带,面积约600亩,成为新中国最早的胶园之一。后来,各地的民工、归国华侨、南下干部、知识分子和土改队员、退伍军人及其家属等陆续到达南华一带安营扎寨,开始了一场接一场垦荒植胶战斗。

  1955年7月,华南垦殖局正式命名坑仔及周边地区为国营南华垦殖场,两年之后又改为国营南华农场。1986年,即叶帅逝世时,农场已拥有职工约2万人,开垦利用土地8万多亩,其中橡胶约4万亩,累计生产干胶2.1万多吨。南华农场一直是广东农垦橡胶生产最好的单位之一,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荣誉。有人说,三叶橡胶树的“叶”,亦是对叶剑英元帅的纪念,是不忘老一辈革命家对我国天然橡胶事业发展的贡献。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