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人的故事丨追忆南泥湾精神
时间:2022-10-09 04:27:12 来源:陕西南泥湾集团 作者:刘振琴 字号:【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陕北的好江南”一首《南泥湾》,让位于延安城四十多公里外的南泥湾享誉大江南北。南泥湾是中国农垦、军垦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形成地。359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为当时解放区克服严重的物质困难,粉碎敌人的封锁和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时期,在改革春风的号角下,勤劳的南泥湾人,力求蜕变,不断革新,与时俱进。

南泥湾开垦之艰辛

  359旅进驻之前的南泥湾,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是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被大家称之为“烂泥湾”。1939年开始,日军的进攻、国民党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出现严重困难。面对困难,毛泽东同志说:“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1941年的春天,在“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声中,王震率领359旅战士们,手握镢头,肩扛钢枪,在荆棘林中开出一条通往南泥湾的路,从绥德进驻南泥湾。初到南泥湾,面对“三个没有”,即“没有住的、没有吃的、没有生产工具”,359旅的战士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或用泥浆将砍下来的树枝和茅草糊起来搭成草棚,或打窑洞,解决了住的问题;挖野菜、打野生动物,甚至到百里之外扛盐、背粮,解决了吃的问题;收集旧钢铁,甚至过黄河,到黄河的东边搜集废弃的铁轨、炮弹壳来打铁,又解决了生产工具的问题。

南泥湾故事之感人

  大生产运动中,南泥湾出现了数不尽的感人故事,有15小时持续开荒5亩多地的718团9连连长白银雪,有失去左臂不能拿起镢头、就给战士们做饭烧水的718团政委左齐,也有被称为“气死牛”的郝树才,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不畏困难的英勇模范,大生产运动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其中,郝树才的故事最广为流传。郝树才,清涧郝家南沟人,幼年时举家逃难,飘落于延长谭石原。1935年参加红军,被编入红25军250团机枪连。先后参加过榆林桥、劳山、直罗镇和平型关等著名战斗、战役,3次负伤、4次立特等功、两次被评为特等战斗英雄。1941年,郝树才任359旅排长,随部队开进南泥湾。开荒初期,一般人一天仅开1分荒地,而他创造了5分的记录。当他开荒纪录刷新到1.5亩时,团首长号召全团向他看齐。1943年春,部队在甘泉清泉沟举行开荒能手比赛,郝树才创造了一天开荒4.23亩的全军最高纪录,震动边区,被誉为“气死牛”。1943年,郝树才个人开荒100亩,秋收粗粮20石。他带领的排为全连模范,所在连开荒地2000亩,打粮400石,列全团之首。郝树才个人多次被评为劳动英雄,1943年和1945年两次出席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被授予特等劳动英雄称号,荣获部队和政府嘉奖,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曾亲自接见了他。

南泥湾成绩之喜人

  一是物资成果丰硕。经过三年多的奋斗,南泥湾开垦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据统计,1941年,359旅的战士们开荒1.12万亩,产粮1200石,蔬菜实现完全自给。到1943年,开荒达到10万多亩,产粮12000石,实现了“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的奋斗目标,做到了粮食和经费的全部自给。1944年底,南泥湾种植面积达26万多亩,收获粮食37000石,并于当年向陕甘宁边区政府缴纳公粮10000石。除了开荒打粮,359旅还搞了很多副业,有畜牧业、运输业、被服厂、造纸厂、肥皂厂,解决了本旅生活的需要。到1944年,359旅就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二是精神财富永恒。在南泥湾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上下一致、共克时艰的优良作风,敢于创造、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南泥湾精神。

  如今的南泥湾发展蓝图已绘就。几经改革,按照“农垦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的发展思路,2019年12月12日,“延安市南泥湾农场有限责任公司”与“延安南泥湾开发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重组,成立了延安南泥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按照“建设一个小镇、打造特色产业、带动旅游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努力把南泥湾集团建成集农垦历史纪念、红色旅游、教育培训、现代农业示范、生态农产品供应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企业。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