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人的故事丨在多情的土地上谱写农垦之歌
时间:2022-10-09 06:39:52 来源:中国农垦热作网 作者:李鑫 字号:【

  五四农场位于黄海最北端,鸭绿江与黄海的交汇处,与朝鲜新义州陆地接壤,民间曾称之为“一步跨”和“安东的北大荒”。曾经有成千上万的志愿军从这片土地进入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谱写出震惊中外的壮丽史篇。

建场初衷

  1962年,正处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为了战胜天灾,国家发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辽宁省委为贯彻中央“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战略方针,决定在丹东市沿江、沿海百里岸线成立国营农场,开荒造地生产粮食。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黄火青亲自率队到现场考察,指导选址工作,他站在窟窿山上面对百里荒滩说:“农场就在这里建,农场的干部、工人就从安东(今丹东市)出!”

  省委决定下达之后,安东市农业局主持成立了农场筹建处,农场第一代领导带领筹建处的21名同志,从建场地点、建场资源、建场规模和性质、劳动力来源、建场期限和收益、全部投资以及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等多方面进行了规划和调研,从一无所有开始创业。

  来自不同城市的青年和退伍军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陆续来到农场,当时这批小青年平均年龄不足20岁,大家操着不同的乡音,怀着满腔的热忱来到黄海岸边,在荒芜人烟的盐碱滩上,用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奋斗精神,筑起了五千多米长的防潮大堤,开垦了两千多亩水田,挖通了四千多米长的灌溉渠道。

  1963年5月4日,筹建处召开大会,宣布农场正式成立,并由此定名为“国营安东市长山五四农场”。

围海造堤

  农场的大部分土地临近黄海,每次大海潮时,海水倒灌,土地都会被淹没,根本没办法种庄稼。为了防止海水侵袭,改良重盐渍化土地,开发新农田,修建防潮堤便成为唯一选择。

  农场第一任场长白文守是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转业的部队团长,他对农场实行半军事化管理,5个生产连、19个生产排沿黄海岸边一字排开,鸡鸣而起、日落而息,打响了一场前无古人的围海造堤战役。

  在广袤的黄海滩上,排成长列,每人分担一段,一锹一锹地挖泥,再把泥一次一次地扔到坝上,土不够的时候,就用草绳编的抬子,到取土点把泥抬到坝上,修完一段接着修下一段。海上筑堤不同于陆上建坝,有时刚刚建起一道堤坝,一夜之间又被潮水冲得无影无踪。堤坝修好后,还要在迎水面上铺上草皮,草皮是用板锹一锹一锹割成的。割好的草皮,离坝近的可以用铁锹端到坝上,离坝远的就需要用人背过去。

  许多下乡青年以前很少拿铁锹,更别提干力气活了,每个人的手掌上都磨起了水泡,破了、结痂,逐渐变成茧子,手背被寒风吹得红肿发痒,双臂累得酸痛,连握锹都很困难;脚上穿的是胶鞋,太阳一出来,烂泥就开始往鞋上沾,袜子都被浸湿,双脚整天泡在泥水里;有的女知青身单力薄,扔不动烂泥,连人带锹一起甩到坝上,坐在烂泥里呜呜直哭。一天紧张而繁重的劳动之后,职工或借住在老百姓家,或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十几个人挤在一张冰冷的炕上,忍受着从未有过的煎熬。“天上飞机叫(蚊子),地上坦克跑(跳蚤),浑身酸麻痛,遍体痒难熬(虱子)”。每一个夜晚都是那样漫长,而清晨便又要投入艰苦的劳动当中。趟过齐腰深的潮沟,站在漏雨的席棚下吃完早饭,走过泥泞的海滩来到防潮堤工地。中午喝的菜汤漂浮着沙土,生活用水全部是泡子水(人工在地表面挖一个坑塘,放进地表水供洗脸、做饭使用),水中各种虫类肉眼可见。傍晚,拖着蹒跚的脚步再回到那令人生畏的“宿舍”。就这样日复一日,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硬是靠人工修筑起了五千多米的防潮大堤。

碱滩变粮仓

  建场伊始,一切都是新的,土地是新开的,劳动力是新的(城市知识青年,根本没种过地),就连马匹都是没干过活的“新手”,而更新的事儿是在荒滩上种水稻。

  当垦荒的拖拉机开进荒无人烟的碱滩时,许多老农投来敬佩而又疑惑的目光,有的老年人好心劝说:“这是明碱(重碱)地啊,我们祖辈都住在这里,根本不能种稻子,你们还是换个地方吧。”这也难怪,在人们的记忆里,这片荒芜的碱滩上只长着一片片的三楞草、白管草,有些只长几棵碱蓬子,一块块明光光的,地皮上呈现出一层白霜,群众叫它“明碱”地。在这样的土地上,如何种出水稻呢?

  有的土地播种两次都不出苗,技术员抓几颗稻种放进嘴里一尝,碱性重得把种子都腌咸了,怎么能出苗呢?后来,技术员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洗碱。把清清的甜水放到碱地里,经过搅拌,让碱垢溶解在水里,再把水排出去,如此反复,再播种,终于保住了苗。

  全场用洗碱的办法改造了300亩重碱地,碱滩上第一次长出了鲜绿的稻秧。姑娘的脸不再粉红,小伙子的臂膀晒破了皮,白面书生变成了黝黑的庄稼人。渴了,扑下身喝碱滩脚窝里的水;累了,躺在碱滩地上歇息。修渠、引水、平地、插秧、除草、施肥、收割,终于,汗水和土地一起有了收获,坑洼的泥塘变成了纵横交错的渠道,广袤的盐碱滩结出了金黄的稻粒,白文守场长感慨地说:“碱滩终于变成粮仓了!”

战胜自然灾害

  1997年8月,全国南从浙江,北至山东、辽宁等许多沿海省份遭受到强台风的袭击,东港市整个沿海养殖业受到重创,经济损失巨大。台风海潮冲坏农场海防堤1200延长米,冲坏虾池500亩,淹没水田300亩,损坏闸门2座,直接经济损失311万元。

  面对如此重大的自然灾害,农场没有退却,紧急召开党委会,全场总动员。干部、职工不论何种职业,不分男女老少,上到70多岁的老工人、老党员,下至四年级小学生,全部义务出工。当时全场总人口不足4000人,最高峰时上堤人工达1800人,全力奋战21天,终于修复了损坏的防潮大堤。抢险工地的动人场面数不胜数,至今历历在目。估算抢险需人工费370余万元,对当时的农场来说,是绝对拿不出这部分钱的。关键时刻,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五四精神,挺起了五四人的脊梁,保住了农场的“生命线”。

创建品牌大米

  水稻种植一直是农场的主要产业之一,在稻米价格好的时候,职工群众的收益还可以支撑日常开支。但价格走低的时候,粮贩子还使劲儿压低价格,让大家苦不堪言,眼看一年的辛苦犹如竹篮打水一场空。该如何发展才能改变现状?必须转变思路,另辟蹊径,走一条水稻产业的特色之路。

  2008年,农场投资建设了一个收储、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内部米业加工厂(2018年成立公司),注册了“五四农场”和“海阗”两个稻米品牌,首次实现了由只卖水稻到卖品牌大米的突破。加工厂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职工群众种植的水稻,彻底解决了农户卖粮难的问题。后逐步改变农户单打独斗的零散模式,实行订单种植,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机械插秧、统一供水、统一肥料、统一收购储藏。

  为了打造特色品牌,农场从日本引进越光水稻品种,严格按有机稻米生产方法耕种加工,规划专门的无污染种植区,肥料全部为发酵鸡粪,人工除草,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凭借独特的种植方式和高端的米质,越光米刚一上市便受到了市场的追捧,农场也成为丹东地区首个试种越光成功的单位。之后,丹东地区开始广泛种植越光米。

  漂亮地打响了第一枪,农场乘胜追击,先后在东港、丹东、宽甸、凤城、沈阳、大连等多地开设品牌大米专营店,成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拓展网上业务,积极打造集稻米种植、储藏、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真正叫响了五四农场的大米品牌,带领职工群众走出了一条产业致富路。在职工群众中有这样一句顺口溜,道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跟着米业走,产销不用愁,跟着农场干,人人有钱赚”。

危房改造,进城住楼

  建场之初,大批职工住宅建设标准低,房屋结构简陋,尽管后期部分职工群众自行改善了居住条件,仍有许多住房处于危房和老旧房范畴。2011年,国家启动农垦职工危房改造工程,农场抢抓机遇,主动向地方市政府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2011年农场危房改造户349户,全部统一在东港市区建设住宅楼(名为福兴园小区),为每户平均免费提供55平方米新住房和一处7平方米厦子(一层楼);每户实际入住面积多出55平方米部分,职工以优惠价格购买。许多老职工在农场辛苦了一辈子,没想到,老了还能进城住上楼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农垦改革

  2017年,《辽宁省深化农垦改革专项试点实施方案》出台,五四农场作为辽宁省推进国有农场企业化改革和公司化改造试点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和产业优势,开展土地确权,清产核资,不断完善农场管理制度,注册成立了五四农场电子商务、五四农场保洁和五四农场米业3个分公司,还成立了丹东垦区米业联盟,促进米业共同发展,实现共赢。2021年6月,农场成功改建为东港市五四农场集团有限公司,全力完成社会职能和“三供一业”的移交,推进改革取得实效。

结束语

  经过58年的发展,五四农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田成方、路成行,家家小瓦房,户户太阳能,村村通油路,休闲娱乐有广场,夜晚出行有路灯,绿化植树、环境整洁,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水稻插秧、收割实现全程机械化,水产养殖育苗全部实现工厂化,稻米和水产两个产业人均年收入超万元。“大米干饭颤悠悠,白片猪肉蘸酱油”,回想起在建场典礼上,江敦修老书记纯朴真实的话语。老领导五十多年前的承诺,而今不再是梦想。

  那青春似火、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凝聚了几代创业者的无数心血,见证了每一个五四农垦人如火如荼的战斗历程。感恩那些年代里,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为农场做出贡献的前辈们,激励后人继续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谱写出更加辉煌壮丽的农垦之歌。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