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人的故事丨完北青松——记老红军黄振荣
时间:2023-12-06 09:12:20 来源:中国农垦(热作)网 作者:黄黎 字号:【

  在完达山南麓,南横林子东部的一片白桦林里,有一座用水泥建的陵墓,一方花岗岩墓碑朝东矗立,上面铸刻着“黄振荣同志之墓 王震敬书 1985年秋”17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碑顶上的红星熠熠生辉,昭示着这位黑土英灵不平凡的一生。

  战友情深

  1955 年秋,由王震提议,动员铁道兵复转官兵开发北大荒的报告,获中央领导批复。王震在鹰厦线南平指挥部,接见了铁道兵三师代师长黄振荣。

  1931年,黄振荣在江西宁都参加暴动后,不久就来到王震属下工作和战斗。此后,王震当红六军团政委,黄振荣当刚成立的红六军团保卫电台队队长;南泥湾大生产中,黄振荣是三五九旅的营长;1945年,三五九旅挺进东北战场,黄振荣是团长;后来成立护路纵队,黄振荣又任护路纵队支队长。 1948 年末,黄振荣指挥抢修山海关铁路枢纽,使东北百万人民解放军进关,加快了平津战役的进程,因而立大功一次。

  抗美援朝时期,黄振荣任志愿军铁道兵三师代师长,再立大功一次,荣获金日成授予的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1954 年归国后,他又奉命开赴鹰厦铁路前线参加建设。这一次,王震司令员告诉他:“我们并肩战斗了20多年,现在胜利了,国家要搞建设,我们这些指挥打仗、敢拼敢杀的老战士,都要学会搞经济建设。我已向中央提议去开发北大荒,希望你再跟我并肩战斗,一起去开发北大荒。”

  黄振荣沉默片刻,便以军人的姿态接受了老首长交给的任务。

  黄振荣回部队做了简单的工作交接,便和他的爱人赵英华一起,带着两个孩子离开北京铁道兵总部。这对患难夫妻和北大荒垦荒事业的不解之缘就此开启。

  黄振荣兼任铁道兵八五〇部农场副场长,但他的新任务是创建、开垦完达山北国营农场集群。

  初探荒原

  1956 年3月12日,漫天飞雪。地处边陲的宝清县人民政府大院里,来了五位军人。

  黄振荣师长告诉宝清县负责接待的副县长:

  “我们是奉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将军命令,来勘察完达

  山北、宝清境内的荒原的,大部队随后就到。”这位副县长感慨地说:“这块土地是三五九旅解放的,有93名三五九旅的干部战士牺牲在宝清城下。现在再由三五九旅改建的铁道兵来帮助建设,意义太深远了。”

  第二天,黄振荣带着计划员甄科、生产股长李法海、通讯员张寿泉,背着干粮、枪弹和地图,找了一位老猎人当向导,便向茫茫荒原进军了。

  万金山区公所距县城东门5公里,是进入完北荒原的大门。大门往东,荒无人烟,千里范围内,有大片沉睡的荒原,所能看到的只是野兽出没的足迹。

  向导告诉黄振荣进入荒原了。

  黄振荣听后,用手抬了抬军帽,放眼往前看了看,迈开双腿,跨进没膝的积雪,率先向荒原行去。千里雪原上留下了开拓者的第一行足迹。

  这天下午,天空又下起了大雪,荒原变成波涛汹涌的银色海洋,雪粒扑打着他们的脸、飞进他们的衣领,他们手脚冻木了,整个身体也要冻僵了,被迫在附近的树林里避风露营。点起了一堆篝火,支起小铁锅,化雪水,熬了半锅稀饭充饥,一直坐守到天亮。

  第三天,他们顶着风雪继续艰难地跋涉,午后到了一片较高的岗地,扒开两尺深的积雪,从下面发现了当年日本开拓团“老三号”遗留的土围墙,黄振荣高兴地在雪地上铺开地图,用红蓝铅笔在预定位置上画了个大红星,写上三个鲜红的大字“曙光镇”,确定其为总场部的所在。

  总场部位置确定了。黄振荣他们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荒原的面貌,又在白雪皑皑的荒原上继续踏查。露宿荒原,多次击退野狼的袭击,历时七天才返回宝清。

  初探荒原,黄振荣确定完达山北麓有 300 多万亩可垦土地,他立即拟写电文向王震司令员报告,请求大军北上。在黄振荣的指挥下,一场以铁道兵复转官兵为主体的征服完北荒原的战斗就此打响。

  1956 年4月上旬,先头部队开进完达山北,进入了荒原。随着解冻期的到来,东边小清河、西边挠力河、北边大酱缸、中间的蛤蟆通河及大小索伦河相继开化。6条大河,数十条水线上下一齐流,把荒地块块隔开、团团围住,通往宝清县城的雪道冰路刹时变成泽国水道。汽车“抛锚”、马车“搁浅”,部队困在中间,战士们脱掉鞋袜,挽起裤脚,蹚没膝的雪水,背、扛、挑、抬,总算把部队日常必需的口粮、蔬菜运进了荒地。

  黄振荣师长在解放桥东临时指挥所的草棚子里,召开了进军荒原后的第一次紧急会议,传达王震司令员来电:

  虎林八五零党委并转宝清指挥部:

  你们深入完北地区,行动迅速,意志坚定,很好。目前转建部队正在整装待命,大量机械已经集中完毕,即将向你们垦区进发。望务于5月10日前打通虎林至宝清直达公路(尤其抓住穿越完达山之重点工程),以便迎接部队到来。祝你们胜利。

  会议开到深夜。在草棚里,黄振荣具体布置了各中队的任务。

  部队向完达山进发了,全线动工了。宝清-虎林 120 公里的一条长线上,摆开了十几个连队 2000多名干部战士。

  黄振荣亲自参加伐木,被回头棒砸伤。他带伤拄拐指挥筑路大军,伐树、烧树根、铲草皮。将军岭下80名战士手拉4根大绳,拽着一个大锤,打下了千古荒原的第一根桥桩。经过千辛万苦,最后一块护桥板终于被钉在了第48座桥梁上。此时,已是 1956 年5月10日的清晨。虎林、山北汽车相向而来,全线通车了!

  随后,成千上万件农机具、上百台拖拉机以及油料等物资,从这军垦第一路源源不断运到山北,完达山北沸腾了。

  建场初期,黄振荣住的马架子,也是王震每次来北大荒时下榻的地方。

  有一次,黄振荣说:“司令员,军委三次打电报,要调我回军委重新安排工作。八五二农场已初具规模,部队也安置好了,我该去军委领新的任务了。”王震说:“我也要转业,中央让我组建农垦部,当部长。你想走,走不成了。振荣同志,脱下军装,北大荒也是战场。在三五九旅南泥湾大生产中,你我就注定了要为中国的农垦事业去奋斗、去献身。” 黄振荣在王震这样的老领导面前还说什么呢,他就这样永远牢牢地与这片黑土地贴在了一起。

  黄振荣曾六次负伤,其中在 1932 年江西赣州战役和 1940 年关家垴战役中两次负重伤,是二等乙级残废军人。但他每次下地,都是徒步来去,后来战线越过了蛤蟆通河,在大和镇一带作业,一天要走50多公里。荒原里,他曾多次与黑熊、土豹相遇,每次都鸣枪吓退了野兽。

  黄振荣领导部队,采用边开荒边建设的方针,坚持“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就地取材、因陋就简、节约适用、逐步固定”的垦荒原则,进场当年就让7000多名官兵住进了营房,在北大荒站住了脚。

  进厂当年开荒20多万亩,还扩建了八五三农场。1957年耕地面积51万亩,扩建了八五五农场(现五九七农场)。建场不到两年,节约开荒费用 110 万元。1957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林代表会议上,八五二农场受到了朱德副主席的表扬。

  1962年,八五二农场又把完达山北多个林场交给林业部门,组建了迎春林业局和东方红林业局。

  黄振荣日积月累,摸索出一整套办农场的经验。他亲自指挥根治三大涝区,重视农业科技的作用。农业生产中关键的“三个二十”(即4月20日完成麦插,5月20日完成大田播种,8月20日完成麦收),是他首先提出来的。

  他经常在有关经营管理的会议上强调说:“新中国是打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要加强成本核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稳产高产上下功夫。”

  由于黄振荣注重经济分析,讲究生产实效,到1968年,农场面积扩大到 74.5 万亩,全场盈利 50.3万元。

  1967 年3月的一天,批斗黄振荣的大会在南横林子俱乐部进行,他被打成“三反”分子。

  “说我是反革命,长征路上我是营长,我吃过皮鞋,我流过血,为了踏荒,我的脚趾甲冻掉了9个;我忠心耿耿地跟毛主席一辈子,说我是‘三反’分子,我不是……”。他在 1968 年1月26日黄昏离开了人间。

  北大荒的3月,春雪特别厚。一台牛车拉着一个透缝的白皮棺材,往南横林子东部走去。没有花圈,没有挽幛,没有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在凄凉的气氛中,黄振荣——这位有着37年革命经历的老红军,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率部开发农垦事业的先驱,就这样带着遗憾走了。

  身在北京的王震听到黄振荣的死讯震怒了:“他是好人,他是好人!”但在当时,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1985 年8月,王震到黑龙江垦区视察。27日上午,在八五二农场招待所,王震面前摆着毛笔、宣纸、砚台。他拿起毛笔饱蘸墨汁,给黄振荣墓碑题词。室内宁静肃穆,只有摄像机和照相机的轻微响声。王老脸上满是沉痛的表情,深情地写下了“黄振荣同志之墓 王震敬书 1985 年秋”几个刚劲大字,随后把毛笔往桌子上一摔,脸转向朝南的窗户,流下了悲痛的泪水。

  2019 年4月5日,黄振荣垦荒事迹被央视一台清明特别节目播出,黄振荣成为国家时代楷模人物。

  黄振荣在黑土地上创下的业绩,永远镌刻在北大荒不朽的丰碑上。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