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人的故事丨金沙河水闪金光 ——追记北兴农场李军烈士
时间:2023-12-06 09:14:56 来源: 作者: 字号:【

  在黑龙江三江平原和完达山北麓的连接地带,翡翠般的北兴岗镶嵌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清澈的河水在丘陵漫岗中蜿蜒流淌,而后拐弯向倭肯河奔去。这里林木茂密、草丰水美,是一处依山傍河,沃土流油的好地方。不管是早年闯关东的,还是解放后开发北大荒的,都视其为风水宝地。老人都说这儿有金子,于是,这个地方就被叫作了金沙,这条河也被叫作金沙河。

  金沙河曲曲弯弯。漫坡上,北兴农场金沙十队的点点红瓦就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一条公路三度跨越金沙河,笔直地通向场部。距河套(北方称河湾为河套)不远的公路边,苍郁蓊茸的树林中静卧着一座不起眼的坟茔,清幽宁静,肃穆庄严。夏天浓郁的枝叶,为孤冢遮荫蔽日;冬季,密密层层的林木犹如一道道屏障阻挡着寒风飞雪,拱卫着墓地。这就是为救战友英勇献身的上海知青李军烈士的安息之地。

  “我也是革命青年!”

  李军曾用名匡谨,其父是 1926 年参加革命的著名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吉林大学创始人、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

  李军生活在书香门第,受到良好的家教,从小就养成了开朗热情、和善宽容、乐于助人的品格。 1963 年考入上海市育才中学,她努力学习,成绩优秀,可是“文革”中父母都被关进了“牛棚”,她也从高干子女变成了“走资派”子女。

  1968 年夏,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到上海招兵,对于有志报效国家的年轻人无疑是个喜讯,何况兵团编入了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一时间,能当上光荣的兵团战士成为许多中学生的愿望。但那是个唯成份论盛行的年代,“走资派”子女想要革命没那么容易。一心想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也是一个革命青年的李军向驻校“工宣队”递交了要求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屯垦戍边的申请书,可是“工宣队” 不收。听说有的同学直接去区革委会、武装部找领导,有的还写了血书。李军生怕自己被落下,也扎破手指写了血书,一次次跑到区革委会表达自己的决心,她对时任静安区革委会召集人的张继松说:“我要去边疆!我也是革命青年!”

  张继松是个正直的军人,他被李军和学生们的执着感动了,相信“出身由不得自己,但走什么道路是可以选择的”,在区委顾祝君等领导同志的支持下,批准了包括李军在内的几个所谓家庭出身有问题的同学去黑龙江兵团。为了鼓励这些有志青年,区里还专门制作了一面红旗,旗帜上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 北兴”的字样。李军和同学们就是打着这面红旗登上北去的列车的,至今这面具有历史意义的旗帜还珍藏在李军的同学、战友陈佩康的身边。

  她是一个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

  1968 年9月19日,勃利车站前早早地停满了几十辆解放牌大卡车,把佳木斯到牡丹江铁路线中段的小车站围了个水泄不通。运送上海知青的专列进站后,千余名知青根据分配,迅速登上卡车,奔向各自的连队。李军和她的9名同学一起被分到金沙十队,即兵团32团10连。

  卡车是敞篷的,北大荒深秋的寒风吹拂着同学们稚嫩的脸庞,似乎在告诉他们即将来临的考验和挑战将是严峻的。西下的阳光透过云雾为深秋的山峦河流染上了浓浓的金色,金沙河水面上跳跃着金色的星光。知青们贪恋地望着这北大荒特有的美景,感慨万分,问这问那。李军虽然也喜爱这塞外秋色,但此时心中牵挂是身陷囹圄的父母,一路上,她很少说话,却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干,非干出个模样来不可。

  到了连队,李军被分到农工班,什么脏活累活都得干。李军个头高挑,身材修长,细眉大眼,草绿色军装配上齐耳短发,显清秀端庄,得体大方。她性格开朗,待人和善,说话细声细气,总是笑呵呵的,丝毫不见“骄娇”二气,在小同学眼中,她俨然是个大姐。这做姐姐的还真是很照应她的妹妹们,哈尔滨知青曲秋萍与李军同在一个班,同睡一铺炕,小曲姑娘个小体弱,李军就对她格外呵护,不论干什么活都会帮她一把。小曲病了,李军就找后勤副连长特批鸡蛋和排骨给她补身子,后来李军干脆找连长,要求给小曲调换工作,连长经不住李军的软磨硬泡,就安排小曲去了菜组,这才帮助体弱的小曲脱离了超强度的大田劳作。

  李军他们到北大荒的第一个冬天,就被派去附近的山上打石头。男孩们抡锤把钎放炮采石,女孩们人挑肩扛运石装车,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大家的头上竟然冒着热气。女生中李军的个头最高,抬石头时她与任何一个姐妹搭档,都是要多花力气的,但她却心疼比自己矮小的姐妹们,每次抬杠都要把套石块的绳子往自己这边一挪再挪,好让姐妹们少挨些累。

  李军受父亲的影响,读过很多书,懂的东西也多。下乡以后,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她仍然十分爱看书。那时连里还没通电,李军就和战友们一起用废弃的墨水瓶自制成煤油灯,晚饭后常常在那跳跃的小小火光下看书、记笔记,和大家一起谈理想,谈体会和学习心得。战友们至今还清晰记得李军在灯下的神态和彼此看着被油烟熏黑的鼻孔开怀大笑的情景。

  李军为人热情,乐于助人;她又是一个心底坦荡的人,谁有个什么缺点,做了什么错事,她一定会当面指出,决不客气。一次,曲秋萍邀李军一起去老职工于大叔家借镰刀,说好第二天归还。小曲用完后往炕脚一放就忘了,到第三天李军见镰刀还在宿舍里,便一脸严肃地对小曲说:“做人可要讲信用哦。 ”四十年后,曲秋萍在她的博客中写道:“直到现在这句话我仍然记忆犹新。她的无私和谦逊让我为曾经拥有过这样一个知己而自豪,她的人格魅力因时间的长久而更加璀璨。”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夏天是北大荒最美的季节。金沙河水唱着歌儿欢跳着穿越在青翠翠的山岗和绿盈盈的田野间,河边草丛中各色野花争奇斗妍,在微风吹抚下频频摇曳,像艳丽的公主检阅着欢呼的人流。大田里麦浪翻滚,金波荡漾,“东方红”牵引着康拜因在麦海中作业,知青们更是加倍努力,在老职工的带领下用辛勤的汗水迎接着到农场后的第一个收获季节。

  1969 年7月20日,又一个忙碌的日子。这天,李军和战友们的工作是割草。在半人高的草甸子里挥舞镰刀,还得防着蚊子小咬的攻击,闷热难耐,战士们个个汗流浃背,衣衫湿透。傍晚收工时,拉草的拖拉机陷在泥淖中动弹不得,大家只好等待连里再派拖拉机来救援。旁边就是金沙河,清凉的河水对劳累了一天、浑身是汗的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跳下了河,李军和几个姐妹也下水了。李军从小就爱游泳,练就了一身好水性,金沙河里常见她矫健的泳姿。此刻的李军,犹如鱼儿入水欢快畅游,姐妹们一起嬉水取乐,暑气顿消。

  金沙河看似平静,河面也不宽,但河床高低起伏并不平坦。知青小C不知不觉游到水深处,想站立却发现双脚够不着底,心慌了,湍急的水流一下就把她冲倒了,她更害怕了,不停地扑腾着四肢,大声呼救起来。姐妹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危急情况惊呆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突然李军大喊一声:“不要紧,我来了!”毫不犹豫转身向她游去。转瞬间,李军就游到小C身边,想用救身术把小C拉向岸边。已经呛了好几口水的小C完全慌了手脚,一挨李军接近就一把抱住死死不放,俩人在河水中不停地上下沉浮。水性再好,也架不住呛水者的乱扑腾,但李军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着。嘈杂声和呼救声惊动了岸上的职工,人们迅速跑到河边施救,有人找来一根树枝向水中的俩人伸去。已经精疲力竭的李军此时看到了伸向她们的树枝;看到了蓝天下一张张脸庞显露着只有亲人才有的焦急;看到了小C对生命的渴望和祈求;看到了四周呐喊着为自己加油的姐妹们,或许还看到了远方的父母投来赞许和鼓励的目光。看到了,看到了,金沙人也看到了李军用力带着小C向树枝靠近,再靠近;看到了她在伸手能够到树枝的时候,使劲把小C推向了树枝,看到了她在生命最后一刻的英姿,看到了英雄金子般闪光的心!

  小C被岸上的职工们拽了上来,而李军,却再也没有浮出水面,战友得救了,她却被无情的急流卷走了……

  消息传到连里,人们纷纷奔向河边。会水的都下了河,一寸不落地搜寻着救人的英雄。大家焦急地望着金沙河,希望河水能够暂时停下不再湍流奔腾,希望日头在地平线上能够暂时停下不再匆忙下坠,希望下河寻找的人能够快一点,再快一点,希望突然听到李军高喊“这儿呢,我在这儿!”,然后微笑着游向岸边……然而时间分分秒秒地过去,太阳终于收起了霞光,天色渐渐暗去,悲伤的人们仍然站在河边,谁也不愿离去。

  第二天一早,全连男女老少都出动了,团部也来了几十个会水的人,把金沙河细细地蓖了十几里,终于在一个河套处的树丛下找到了李军的遗体。

  李军的遗体打捞上来后,天空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河面上跳跃着的朵朵水花,像河沙中的金子闪闪发光。老职工说,苍天有眼啊,老天也在为李军姑娘落泪哩!金沙人的好女儿、好姐妹,上海知青李军姑娘,把她正值花季的生命融入了金沙河,从此,河中的金子更加耀眼,河边的鲜花更加绚丽。

  后记

  1969 年8月8日,32团为李军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李军的母亲在上海市静安区革委会同志的陪同下也来到连队,并带来了儿子,让他留在妹妹战斗过的地方继续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事业。

  1975 年11月21日,黑龙江省革委会授予李军革命烈士称号,共青团黑龙江省委追认李军为共青团员。

  几十年来,金沙人没有忘记他们的英雄,不管在北兴,还是在北京、上海、哈尔滨,他们用各种方式寄托着对英雄的哀思。

  2009 年7月20日,金沙十队的职工们在队长、书记的带领下,用俭朴而隆重的方式祭扫了李军烈士墓。老职工向青年人讲述了四十年前这位上海姑娘为托起他人生命而英勇献身的故事,人们纷纷向烈士鞠躬行礼、献上鲜花。远在北京、上海、宁波、哈尔滨和佳木斯的老知青也委托职工们向英雄敬献了花圈,“安息吧,战友!”一声声的呼唤在山林间回荡。

  简短的仪式结束后,和四十年前李军牺牲后一样,天空竟然也下起了绵绵细雨,金沙河里又一次跃动着耀眼的金光。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九三分局双山糖厂)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