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西县:中药材“三分田”工程助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时间:2025-08-05 10:56:28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陆家木 魏灵燕 胡河 王立山 字号:【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种苗是中药材质量的基础和源头,更是提高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先决条件。近年来,为促进群众增产增收、中药材种植产业提质增效,甘肃省陇西县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围绕中药材种子种苗核心关键技术,多措并举积极构建中药材良种“育繁推”体系,持续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积极参与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全力保持中药材道地品质,不断做强做优中药材特色产业。

  一、“小”举措“大”产业,加快产业提质扩面

  加快破解中药材种业难题。甘肃省陇西县以解决小农生产方式导致的种源混乱、品种变异、品质降低,质量参差不齐的难题为出发点,瞄准中药材道地性不突出导致部分药材基原混乱现象为突破口。近年来,按照“三分带动两亩”总统布局和“扩面、提质、增效”总体思路,积极实施“三分田”工程推动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加快优良品种提纯选育和示范推动。发挥组织引领、产业带动、联合推进、群众增收的发展新格局,锚定陇西县具有优势和新增产区的福星、权家湾、渭阳、和平、宏伟等5个重点乡镇,每年遴选农户800余户,为其无偿投放近万斤提纯选育出的优质中药材种子,采取“户均育三分苗,来年种两亩药”(即每户今年育苗0.3亩,第二年所产种苗可种植2亩药材)的模式进行投放和推广。

  推广示范规范化种植模式。陇西县通过3~4年的推广示范种植,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农户标准化繁育技术,2023年建设优质黄芪良种田达到9600亩,累计示范推广超过2000户。2024年充分发挥产业带动效益,投入资金800万,全面示范带动农户发展中药材种植,在陇西县17个乡镇140余个村遴选农户11355户,实施育苗面积3406.5(建成黄芪育苗点1560.9亩、黄芩育苗点1742.1亩、红芪育苗点103.5亩)。统一招标采购优质中药材种子并免费发放给农户(其中黄芪5203户、黄芩5807户、红芪345户。以黄芪4公斤/户,黄芩2.5公斤/户、红芪4公斤/户的标准进行投放),辐射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向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方向迈进。

  推动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陇西县按照“扩面、提质、增效”的总思路,以绿色标准化种植为抓手,采取农户先行、技术支撑等方式,集成良种、良肥、良技、良作等技术,推进育种、育苗、栽植为一体产业链融合化发展路线,通过示范推广和辐射带动,每年带动中药材育苗面积达6万亩以上,中药材标准化率达81.32%。逐步破解了道地中药材良种生产“从少到多”的问题。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在全县中药材产业提质扩面的关键时刻,“三分田”工程应运而生,并将迎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提升,带动中药材产业朝新的希望蓬勃发展。

  二、“小”田地“大”作为,助力科技成果转换

  持续性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甘肃省陇西县为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对做好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号召,陇西县中医药研究院整合技术力量,组建技术攻关团队。以“品种-品质-效用”为原则,采用集团选育的方法,从根色、根型、总株型、根大小、整齐度、含量、产量等7个方面的研究和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品质以及其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等特征、特性选育出的一批优质道地黄芪种子,创新性地开展中药材种植“六个统一”,即地块统一规划→统一配方施肥→统一供种→统一药剂拌种→统一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通过无数个“点”的示范带动和推广,集成增施生物菌肥和绿色防控等技术,构建全过程的技术服务体系。

  建造种子标准化生产车间。陇西县坚持丸粒化机械研发与加工工艺研究相结合,投资642万元,于2023年5月建成了全国领先、西北唯一的首条中药材种子标准化加工车间,占地面积1200㎡,建筑面积2400㎡,配有中药材种子丸粒化加工生产线配备自动化丸粒化种子加工、烘干等设备50余台套。免费投放给农户的良种全部经过风选、色选、磁选等方式加工处理,种子净度达到99%以上、发芽率达到95%以上,由于发芽率的提高,每亩用种量减少40%以上,老百姓实际生产成本下降20%,目前年加工中药材种子1000吨以上,可满足全市10万亩中药材种苗繁育生产用种。

  有序推进良种繁育田建设。陇西县坚持“政府主导、龙头引领、多方参与”原则,以现有良种繁育基地为基础,持续推进原种田自主建设,从原先的零星试验到现在每年2000亩左右道地良种扩繁田,累计收获道地良种超过1万斤,将分散的资源集中连成片,逐步聚合福星、和平、渭阳、宏伟、权家湾等北部山区育苗片带,形成强强联合发展局面,做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员发展,着力打造讲得响、有规模、效应强的特色种植体系,实现了道地中药材良种生产“从少到多”的良性循环,优良品种供应率达70%以上,已成为道地中药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三、“小”种苗“大”收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普及应用标准化种植技术。以往老百姓大多自己育籽留种或到市场上去买籽种,因种源不确定、种质混杂、质量不一,撒播育苗出苗率40%左右、育出的种苗产量(每亩)产量500公斤左右、一等苗只能占到20%到30%左右,品质良莠不齐,卖不上好价钱。三分田工程”采取包村到户的全覆盖技术服务指导、广泛开展中药材种植、管护等方面的理论培训,全面推行地膜穴播育苗技术,强化农户育好苗、种好药的意识,引导老百姓改变传统撒播育苗方式,使得出苗率能达到80%以上,亩产量能达到800到1000公斤。优质的种子和技术培训在各乡镇好评如潮,优化特色中药材产业,为产业振兴增添“新动能”。

  特色种植产业拓宽增收路。通过中药材“三分田工程”的实施,引领技术支撑,带动农户建设繁育体系,手把手指导北部山区老百姓中药材育苗,从源头控制品质,种植上实现良种、良田、良机、良法深度融合。所产种苗品质大幅提升,经测产,2023年亩产种苗684公斤,一等种苗占47.5%以上,亩收益达1.5万元以上。在北山干旱区亩产种苗500公斤以上,一二等种苗占60%以上,亩收益达9600元以上,现良种覆盖率达50%,实现亩增产20%以上,亩收益增加2000元以上,对所取得的成绩农户们积极性和信心十足。2023年,陇西县中药材总产量12.96万吨,产值达26.24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过了215亿元。今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53.35万亩,包括3个万亩以上示范种植基地和47个500亩以上的核心药源基地,标准化种植面积43.1万亩,标准化率达到81.32%,实现“人均一亩药”的目标,中药材产业真正成为了群众增收的第一产业。

  科技带动经济精深化转型。深入田间地头送经验,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推动科技供给与农户需求的精准对接,把技术服务作为加快科技推广转化的一条主导路径;积极为中药材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药农的科学种植技术水平和种植效益,调动了大家发展药材生产的积极性,解决了药农生产中缺技术、缺信息、产品销售难等许多问题,为陇西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目前一棵棵小小的中药材种苗,经过科学种植、科学管理,持续推动中药材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全链条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同时激发县域“绿色经济”的新引擎,使中药材种植成为全县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