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北京密云乡村振兴发展大会暨首届密云西红柿节在穆家峪镇极星农业科技园开幕。本次活动以“赋能乡村振兴、品味密云喜柿(事)”为主题,开展京津冀“西红柿之星”擂台赛,活动同期举办了“冰雪柿缘”和“美好味道采摘”活动,并推出了年货大集。
京津冀“西红柿之星”擂台赛
年货大集
近年来,密云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农情,着力培育提升密云西红柿特色产业,全面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高服务首都能力、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据介绍,密云区未来将大力推进西红柿特色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村的“一心”“多点”产业发展布局。
北京市密云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任玉文:
为了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密云区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着力打造西红柿的特色产业。我们成立了特色产业的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西红柿产业发展的三年规划。
我们预计利用三年的时间,建设规模达到5000亩,每年实现产值5亿元,带动我们近3000农户的增收。
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因地制宜选准产业突破口,把乡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同时,要在产业融合、优化布局上下功夫。
作为生态涵养区,密云区坚持生态优先、保水富民、绿色发展、特色一流,聚焦“特色品种、特色品质、特色品味、特色品牌”,引进新品种100余个,新技术10余项,找准西红柿发展路径,围绕品种、技术、装备、环境等关键环节,强基础、补链条、拓市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总规划师吴永常:
从规划来讲,现在整个产业设计是按照农业多功能性和乡村的多元价值进行总体设计的。
我们要围绕着主导产业链,从种业生产、加工、营销到品牌,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不仅要围绕主导产业链,还要围绕着关联产业,比如,在栽培过程,有相应的植保、智能农机装备;在加工过程,产业链可以延伸得更长,和生物化学结合起来,提取西红柿番茄素或者提取一些对人类有益的物质,甚至和化妆产业结合,跟文化结合,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状的产业,相比传统链状产业结构,它具备更强的产业韧性。
这样,一个产业就能真正做成一个富民产业、共同富裕的产业。
乡村产业要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的赋能与支撑。开幕式上,密云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为西红柿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助推西红柿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的密云样板。
同时,密云区还发布了“揭榜挂帅”榜单,聚焦当前西红柿种植难点、堵点,按照大型果、中型果、个性化西红柿三类,诚邀各大科研院校、育种企业等,共同破解生产技术瓶颈,促进密云西红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李常保:
大家知道,在整个产业当中,种子是核心载体。我们的成果就是培育出好种好卖好吃的番茄品种,通过种子来带动产业的振兴。
优良品种对产业的贡献率,它是遵循着“631”原则,也就是品种的贡献率达到60%、栽培管理过程当中贡献率达到30%、采收物流环节贡献率达到10%。
良种良法配套,生产优良的品种,用优良的品种来提升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就像大家说的,种子是产业的核心载体,种子是科技生产力。
发展乡村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密云区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培育龙头企业、种植能手、家庭农场和“销售大户”以及育苗场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力争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北京极星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丹:
从2017年开始,我们吸引了当地将近100个村民就近就业,教农民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现代化的种植手段,我们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让农民掌握了科技农业生产番茄的本领。
现在我们这个基地每年为北京市提供番茄,还有各类的叶菜超过500吨,我们运用科技手段,用智能化的技术和装备,使番茄实现了一个长周期的种植,让我们的老百姓感受到了科技农业对传统农业带来的变化。
同时,我们也把这些技术带到了当地的合作社,通过给密云专业的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销售对接,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密云区紧盯农民需求,以“特”制胜,不仅鼓了农民的“钱袋子”,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也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贡献密云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
我讲过两句话,“千万工程”是乡村振兴的起点和预演,那么乡村振兴又是“千万工程”的继续和拓展。
无论是“千万工程”还是乡村振兴,都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要与当地老百姓的需求相结合。只有这样,你干的方向才会正确,干的事,才能够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干的这些事情的结果才能够富一方百姓,既富了一方百姓的口袋,也富一方百姓的脑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