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特色金融文化传播的“破壁”实践与创新
时间:2025-08-11 10:51:49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洪樱 字号:【

  金融文化是金融机构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服务精神的综合体现。对于农信机构而言,其金融文化植根于“三农”沃土,具有鲜明的服务特色和地域特征,是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农信机构在文化传播中仍面临传播方式传统、内容同质化、受众参与度低等挑战。如何创新传播方式,让农信特色金融文化真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推动力,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信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内涵

  从组织文化理论视角来看,农信特色文化既体现了金融机构的专业属性,又融合了农村社会的乡土特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范式。其核心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理论阐释和实践验证:

  背包精神:服务下沉的理论实践。从服务营销理论看,“背包精神”体现了关系营销的核心要义,即通过深度互动建立长期信任。湖南蓝山农商银行信贷员盘金保40年如一日扎根瑶族山区,其工作方式完美诠释了格罗鲁斯提出的“服务接触”理论。这种“挎包银行”模式突破了传统银行服务的时空限制,将金融服务触点延伸至农户家中,实现了“最后一公里”的服务覆盖。老乡“看到包如见亲人”的评价,正是服务满意度理论中情感纽带的生动体现。哪怕人已故,但他的“挎包故事”却扎根了瑶族人民心里。

  三水文化:专业主义的乡土表达。根据职业认同理论,员工的工作痕迹是其专业身份的外在标识。黑茶之乡的湖南安化,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制服上的“三水”(汗水、泥水、露水)和茶香,构成了布迪厄所说的“身体化文化资本”。这种具身化的专业实践,既遵循了金融服务的标准化要求,又适应了农村场域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职业符号体系。“行走的茶广告”这一民间称谓,正是对专业服务本土化的最好肯定。

  家文化:组织嵌入的社会资本。从新制度主义理论分析,湖南浏阳农商银行的“金融村官”模式实现了组织与社区的深度嵌入。通过“党建引领村官行动”,金融机构不仅提供金融服务,更参与基层治理,这种“双重嵌入”机制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认可表明,该模式符合普惠金融发展的制度逻辑,构建了“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农户”三方共赢的治理格局。

  草根智慧:地方性知识的创新应用。借鉴本土知识理论,福建某农信机构“茶叶贷”的评估方法展现了地方性知识的金融价值。这种非标准化的风险评估模式,实质是波兰尼所称的“默会知识”的创造性运用。通过数茶树、闻茶香等乡土方法,信贷员将难以量化的农业生产经验转化为可操作的金融决策依据,实现了金融技术与地方智慧的有机融合。

  农信特色金融文化的四大特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背包精神解决服务可达性问题,三水文化塑造职业认同,家文化构建制度信任,草根智慧实现技术创新。这种文化形态既遵循金融服务的一般规律,又适应农村社会的特殊环境,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

  二、农信文化传播的价值维度与实践意义

  从传播学与社会学交叉视角来看,农信文化传播本质上是一种组织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其价值体现在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上:

  品牌建构与社会信任机制。依据品牌资产理论,农信机构的品牌价值来源于其“农民自己的银行”这一社会定位。文化传播通过符号互动实现了品牌拟人化,使抽象的组织形象具象为可感知的服务体验。如:湖南攸县农商银行的抖音助农数据显示,助农带货不仅带来小额贷款申请量50%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科技赋能”的新认知框架;湖南凤凰农商银行为农户的带货直播实践印证了格伯纳的“涵化理论”——媒介传播正在重塑农户对金融机构的期待视野。

  组织认同与服务效能转化。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四川农信机构的“最美背包客”评选活动创造了双重激励结构:一方面通过荣誉体系满足员工的尊重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另一方面构建了服务竞赛的群体规范,25%的贷款回收率提升证明,文化传播产生的组织凝聚力能够直接转化为经营绩效。这一过程体现了沙因组织文化模型中“基本假设-价值观-行为表现”的传导机制。

  资源配置与乡村振兴协同。运用金融地理学理论分析,有效的文化传播重构了“中心—边缘”的金融空间格局。当传播内容形成“金融活水润乡土”的集体记忆时,就会如那句广为流传的金句“文化传播好了,金融活水才能流进老乡的田里”,实际上构建了普特南所说的“社会资本”,这种资本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引导城市金融资源向农村逆向流动。湖南绥宁农商银行的田间直播间等创新实践表明,文化传播正在成为连接城乡要素市场的符号桥梁。

  这三个维度构成了文化传播的价值链——从认知建构(品牌认同)到行为改变(服务优化),再到系统重构(资源配置)。

  三、当前农信文化传播的痛点

  基于传播学与组织行为学理论框架,当前农信文化传播

  主要面临三重结构性矛盾:

  媒介生态与传播方式的代际落差(数字鸿沟理论)。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指出,新媒介的采纳程度直接影响传播效能。目前,绝大部分县级农信机构仍以横幅、宣传册等传统媒介为主,这与数字原住民的媒介使用习惯形成鲜明反差。这种代际落差导致传播效果呈现“双峰现象”:一方面中老年群体接受度高但转化率低,另一方面年轻群体触达率不足。例如,某省农信社的抖音账号粉丝中,40岁以上用户占比达83%,与平台整体用户结构严重倒挂。

  文化符码与地域特色的匹配失调(文化适应理论)。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强调,有效传播必须考虑地域文化特异性。宣传案例上有显示,沿海地区渔村与内陆茶乡使用相同版本的宣传材料占比高达75%。这种“标准化陷阱”源于两个认知偏差:一是将“三农”概念同质化处理,二是低估了地方性知识的价值。典型案例是某茶叶主产县的“渔船贷”宣传,完全未能体现当地特色。

  传播模式与受众需求的互动缺失(使用与满足理论)。根据传播学者布卢姆勒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有效传播必须回应受众的实用需求。当前农信传播存在三个“脱节”:

  话语体系脱节,专业术语占比达42%(如“普惠金融”“风险定价”);反馈机制脱节,仅11%的机构建立系统化反馈渠道;价值连接脱节,仅有27%的内容明确展示金融产品与农户收益的直接关联。典型案例是某柑橘产区农户的困惑:“你们说的‘金融赋能’,能让我家橘子每斤多卖两毛钱吗?”这反映了传播内容未能嵌入受众的“意义之网”。

  这三重困境的“痛点”本质上反映了传统组织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适应性挑战。

  四、破解策略:让农信文化“活”起来

  针对上述“痛点”,基于传播学与社会认知理论,可构建“五位一体”的农信文化传播创新模型,通过系统化策略实现文化传播的提质增效。

  一是新媒体叙事重构:从单向传播到情感共鸣。运用“讲故事”理论,农信机构需要将专业金融内容转化为情感化叙事。如湖南农信的《农信故事我来讲》系列采用“英雄旅程”叙事结构,通过普通信贷员的日常故事展现机构价值观;安徽农信的《背包银行》微电影运用影像人类学方法,真实记录信贷员工作场景,其百万播放量验证了“情感认同—行为转化”的传播路径。前提是要建立“三好”内容标准:好故事(情感载体)、好产品(价值内核)、好声音(传播形式)。

  二是参与式传播机制:构建传播共同体。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有效的传播需要建立主体间性。如可策划进行:“场景化体验”设计“农信开放日”的“前台—后台”参观路线,让客户直观了解贷款审批全流程,实现传播的“祛魅”过程;“内容生产”通过@我的农信故事话题,激发用户生成内容,某省农商银行实践显示内容的分享率是官方内容的3.2倍;“社区嵌入”在金融文化示范村建立“农信文化角”,将金融知识竞赛与村民文化活动相结合,等等。

  三是文化IP打造:地方性知识的符号化转换。借鉴文化地理学理论,我们提出“三层IP构建法”:“基础层”:挖掘地方特色元素(如:云南农信的“金融火塘会”围绕火塘讲解贷款政策,融入彝族文化,深受老乡欢迎);“表现层”:设计可视化符号(如绥宁县长铺子苗族侗族乡的高山蓝莓种植园里,绥宁农商银行将直播间搬到田间地头,开启一场充满“山野气息”的乡村振兴公益助力直播);“价值层”:传递核心金融理念(如长沙农商银行南托支行六年来,始终坚持以“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常态化开展助农活动)。

  四是传播生态构建:多维主体的协同网络。运用创新扩散理论,建立“三级传播网络”:“核心层”:农信机构专业团队;“中间层”:乡村代言人;“外围层”:主流(行业)媒体合作伙伴。在农信金融文化传播中,找寻“传播强队友”,这类“伙伴”凭借权威背书、广泛覆盖和专业垂直的传播优势,能够显著提升传播效能。某省农信机构与省电视台合作的“乡村振兴进行时”栏目,通过“机构提供案例-媒体专业制作-代言人现身说法”的协作模式,实现传播覆盖率提升40%。

  五是省级统筹机制:系统化传播管理。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省级联社应发挥四大功能:战略统筹,制定统一的传播框架和标准;资源整合,建立内容共享池和人才库;效果评估,构建“传播效能指数”(含触达率、点击率、转化率、互动率、分享率、留存率等6项指标);风险管控,建立舆情预警-响应-修复的全流程机制。实践表明,实施省级统筹的农信系统,其传播投入产出比平均提升35%,内容更新效率提高50%。

  这五个策略构成了完整的传播价值链,从内容生产(策略1)到渠道建设(策略4),再到效果保障(策略5)。其核心逻辑是完成三个转变:从机构本位到用户本位、从单一传播到生态传播、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

  农信特色金融文化传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结合数字化手段、地方特色和受众需求,构建多层次、互动性强的传播体系。未来,农信机构应进一步创新传播方式,建立“文化—科技—金融”的三角支撑模型,真正实现文化传播的可视化、可感化和可量化,强化文化赋能,使农信文化真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让“农信文化‘长’在地里!”唯有扎根泥土,才能让文化之树枝繁叶茂,荫蔽四方。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