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十年十大标志性科技成就
时间:2022-09-29 01:04:20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9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十年发展报告会。会上总结了十年来中国农科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以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为已任,聚焦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应对国家重大需求、投身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原创性科技成就。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表示,十年来,中国农科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贺信精神作为全院改革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总要求、总抓手,牢记国家队使命,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担当,以服务国之大者为己任,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奏响了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强音。

  一、作物组学和遗传学突破性新发现成果累累,挑战传统科学认知

  聚焦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围绕相关领域展开了原创性研究发现并功能解析了阻碍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自私基因”,为解决水稻杂种不育难题提供重要基因资源和可行解决方案。建立了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并获得杂交水稻的克隆种子,使杂交水稻自留种变成理论可能。筛选并探明了水稻高产基因OsDREB1C分子生理作用机制机理,打破了水稻生产中“高产”“早熟”间的矛盾。首次获得了番茄的泛基因组,找回了番茄育种中“丢失的遗传力”。发现了黄瓜果实苦味形成的关键基因,解决黄瓜“变苦难卖”的难题。解析了马铃薯自交不亲和及自交衰退的遗传基础,育成二倍体马铃薯第一代概念性品种,颠覆传统马铃薯育种和繁殖方式。首次揭示了昆虫通过水平基因转移事件从植物中“偷窃”基因以克服宿主防御,解析烟粉虱“吃遍”植物界的潜在机理。

  二、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控体系日趋完善,“虫口夺粮”保丰收

  聚焦主要农作物原发病虫害多发、外来入侵生物频发等问题,开展全链条防控理论研究和工程体系建设。研发了我国第一例基因工程微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工程菌G033A”,田间防效达85%以上,打破了同类产品的国际垄断。构建了草地贪夜蛾实时监测预警技术体系,研发了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关键技术,提出“分区治理、绿色防控”技术方案,支撑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入选2021年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并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推荐。建立了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生态风险评价技术体系,创新Bt棉田盲蝽绿色防控技术,为转基因技术的安全应用和监管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三、耕地保护与地力提升技术迭代升级,守牢粮食生产“命根子”

  聚焦我国耕地退化严重、地力不足等问题,在耕地监测与管理、土壤培肥与改良等方面实现重大技术迭代升级。首创“天空地一体化”农田生产感知监测体系,为耕地资源和农业生产装上“天眼”。构建1:5万全域高精度数字土壤,为全国各级主管部门提供耕地精准管理服务面积近200亿亩。集成典型红壤农田酸化综合防控技术,六省大面积示范土壤pH值提高0.2-1.0个单位,实现粮食增产12%以上。创建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技术体系,示范区低产水稻土地力提升1个等级,水稻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建立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关键技术,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2%以上,增产5%以上。

  四、农业绿色技术与产品推陈出新,留住老百姓“金山银山”

  聚焦我国农业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等问题,成功研创系列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和产品。研发了我国首植物免疫蛋白质生物农药“阿泰灵”和易降解缓释肥料,创建了农药高效低风险和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体系,实现农药减量20%以上、化肥减施10%以上。研发了北方旱区高效旱作和抗旱适水种植关键技术与装备,降水利用率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创建全国农田面源污染监测和减排技术体系,应用面积超2亿亩,节约氮磷化肥(折纯)87万吨。创新畜禽废弃物控污利用关键技术,应用企业超1.3万个,实现污水减量30%以上。

  五、高致病性禽流感阻控成功,“人病兽防”体系引领全球

  聚焦禽流感病毒在我国和全球其他国家引起大规模疫情暴发等公共卫生问题,成功构建高致病性禽流感阻控体系。阐明了H7N9、新型H5N1、H5N8病毒生物学特性、遗传演化规律及其公共卫生风险,为禽流感病毒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国际上率先研发了高效H5/H7二价禽流感灭活疫苗,并在全国推广应用,2017年至今已累计推广应用超过700亿剂。彻底阻断了H7N9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以及对人类的感染,有效阻挡了肆虐全球的H5N1和H5N8禽流感病毒对我国家禽和人类的危害,为保障我国公共卫生安全发挥关键作用。作为“人病兽防、关口前移”的成功案例,为全球其他国家禽流感防控提供了成功经验。

  六、口粮新品种“量”“质”齐升,装满中国人“粮袋子”

  聚焦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目标,以及消费者的多元化产品需求,成功培育出系列高产优质口粮作物新品种。“中嘉早17是30年来唯一年应用超千万亩的早稻品种,覆盖长江中下游早稻面积的20%,年应用面积稳居南方稻区第一位,该品种高产、抗逆、广适、米粉加工品质优良,加工企业累计销售米粉超3亿吨。“中麦895”品种百亩方亩均实收782公斤,一度成为全国第三大小麦品种,品种耐热、高产、抗病、节本增效,制作的面条和馒头品质优良,作为黄淮海麦区耐热高产育种骨干亲本,先后育成多个国审品种。

  七、高油油菜、优质蔬菜等助力三产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聚焦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力打造高油油菜、优质蔬菜助力乡村振兴“双引擎”。成功培育系列高油高产油菜品种:“中油杂19”是我国首个含油量达到50%的国审冬油菜品种,促进我国菜籽含油量提升2个百分点。“中油杂501”创造了亩产419.95公斤、产油量211.57公斤的冬油菜高产纪录,为我国油菜实现“双50”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培育了中甘、中椒、中桃等系列蔬菜园艺新品种300余个。“中甘21”“中椒105号”等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优势产区的40%以上,早熟春甘蓝市场占比高达60%以上,带动农民增收超200亿元,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做出突出贡献。

  八、突破性国产家禽品种接连审定,中国人餐桌摆上“中国禽”

  聚焦我国主要家禽种源对外依存度高、种源安全受到威胁的“卡脖子”现状,创建家禽基因组选择技术体系,为实现白羽肉鸭、白羽肉鸡品种国产化提供支撑。培育出赶超国际同类品种的“中新白羽”“中畜草原”白羽肉鸭和烤鸭专用“Z型北京鸭”,实现全球鸭种市场话语权重归中国;2021年出栏量占全国市场的40%以上。研制国内首款中高通量鸡50K SPN分型芯片,成功培育白羽肉鸡新品种“广明2号”,生产性能上与国际同类产品基本持平;实现白羽肉鸡自主育种“从0到1”的重大突破。

  九、专用化大型家畜品种自主培育,“卡脖子”时代一去不返

  聚焦肉牛等大型家畜种源依赖进口、专用化本土品种严重匮乏等问题,成功实现了大动物品种的自主培育。创制大动物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构建大动物联合育种新机制,自主培育成我国首个具国际竞争力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预计2025年新品种的自主供种率达60%,可打破当前我国肉牛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培育出世界上首个适宜舍饲化的肉用型牦牛新品种“阿什旦牦牛”,舍饲公牛屠宰率达到57.6%,平均繁活率提高11.72个百分点,为青藏高原牧区牦牛由依赖天然草地粗放经营向舍饲化集约规模发展转变提供核心种源支撑。育成世界首例适应高山寒旱生态区细毛羊新品种“高山美利奴羊”,羊毛细度达到19.1-21.5微米,性能指标和综合品质达到国际同类型细毛羊领先水平。

  十、农产品检测“驶入高速路”,老百姓看得清楚吃得放心

  聚焦农产品质量安全高灵敏度、快速检测的巨大需求,成功研发了针对典型污染物的高效检测产品与技术。研发了覆盖150余种污染物的绿色样品前处理技术及产品。研制了系列农药抗体及快检产品,数量占同类产品总数的80%以上。建立的快速智能识别技术和系统可实现5分钟6种以上目标物的同时判断。研发了黄曲霉毒素免疫时间分辨荧光等高灵敏度检测技术,检测灵敏度提高10倍。创新制造工艺,研发的试剂盒和检测仪大规模应用,实现黄曲霉毒素检出率提高50%。

  会上还发布了中国农科院十年来破除科研“小、散、弱”、支部建在团队上、构建重大任务制、举院之力抓大事、创新联盟一盘棋、引育并举聚英才、科技评价破“四唯”、科企融合促发展、开拓国合新格局、营造科研新生态十大标志性改革举措。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