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丰联佳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湖北省枝江市的一家农业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枝江市肉牛全产业链发展的领军企业。企业以肉牛产业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模式优化和三产融合,构建“种养加销游”全产业链体系。企业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区、夷陵牛核心保种场、良种繁育基地及精深加工车间,形成集育种、养殖、加工、销售、文旅于一体的产业矩阵;通过强化一产标准化养殖、二产精深加工与品牌建设、三产牧旅融合,形成“基地支撑、加工增值、服务延伸”的协同发展格局,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实现产值突破十亿元,推动农民增收与乡村产业振兴。

夯实一产根基,打造绿色种养循环体系。一是推广标准化养殖模式,赋能规模增效。推广肉牛养殖“3321”模式(一个养殖户新建标准化牛舍300平方米、每年饲养30头牛、利用秸秆200吨、年收入10万元),建成5个示范镇、12个示范村、149个示范户,标准化牛舍291栋,推动全市肉牛养殖技术升级。鼓励养殖户利用闲置猪舍改建成牛舍,适度规模饲养基础母牛,推动建成肉牛产业发展技改扩能示范村9个、示范户64个,示范带动全市新增肉牛养殖3000头以上,实现养殖规模与生态效益双提升。二是强化种业科技支撑,筑牢产业“芯片”。建设夷陵牛育种中心和夷陵牛产业研究院,与国家肉牛牦牛技术体系、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积极合作,开展夷陵牛品种资源保护科技攻关,解决夷陵牛遗传育种、品种培育、饲料营养、疫病防控、新产品开发及推广等方面难题,夷陵牛核心群家系数达到6个,夷陵种牛存栏405头,雪花牛肉产量显著提升。通过种源保护和良种繁育,为全产业链提供优质原料保障,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构建种养结合生态链。推行“秸秆—饲料—牛粪—有机肥—种植”循环模式,年消纳秸秆2万吨,生产有机肥1.5万吨,降低养殖成本的同时,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延伸二产链条,提升加工增值能力。一是完善屠宰加工体系,保障品质供给。按照“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的要求,建立自动化肉牛屠宰生产线,建成占地1000平方米的肉牛屠宰分割车间1个,实现年屠宰能力1万头。通过精细分割、冷却排酸等技术,生产冷鲜肉、冰鲜牛肉等高品质产品,满足市场对营养与风味的需求。二是抢抓食品加工赛道,创新产品矩阵。扩建1500平方米牛肉精深加工车间1个,研发风味牛肉干、牛肉包、牛肉火锅等系列产品,应用真空慢煮技术开发古法牛肉、金汤牛仔骨等高端品类,年加工产值突破5000万元。产品入驻粤港澳大湾区及多个电商平台,实现“从牧场到餐桌”的高效转化。三是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市场溢价。成功打造“夷陵牛”和“夷陵牛雪花牛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枝滋有味”之“国牛”“一品良牛”等本地品牌。夷陵牛及全产业链开发模式分别在央视多个栏目宣传推介。
融合三产服务,拓展产业增值空间。一是打造牧旅融合综合体。按照产业融合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模式,以食品加工、主题餐厅、田园风光为载体,大力推进牧旅、文旅融合。打造牛郎山牛业小镇。配套观光牧场、牛主题饮食文化园“国牛苑”、烧烤广场、“讲牛堂”多功能会议厅、赛牛场等多项服务的小镇旅游板块建成并对外开放。同时将牛郎山融入仙女吉吉主题公园建设规划中,顺利创建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型。二是布局餐饮消费终端。在枝江、宜昌、武汉开设牛肉主题餐饮店2个,品牌社区餐饮店2个,连锁牛肉面馆4个,产品体验中心3个,合计营业面积约5000平方米。线上通过电商平台面向全国销售牛肉产品,并上线三峡集团、国家电网、建行善融商务、铁路12306等企业电商平台。2024年营收8300余万元。三是深化联农带农机制。组织成立枝江市联强农牧专业合作社,以枝江联强农牧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发展“龙头企业+肉牛合作社+养殖小区+示范户”和“龙头企业+肉牛合作社+示范户”两种养殖模式,培育“3321”肉牛养殖示范户。打造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枝江市肉牛产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统一种源管理、统一饲料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渠道等全程社会化服务,构建利益共赢、风险共担、市场共享、契约合作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3000余户融入产业链。
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公司在推动肉牛全产业链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全链协同上看,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1个,规模化养殖场180家,肉牛存栏量2.7万头,年出栏1.55万头,居宜昌市首位。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十亿元,形成“种养加销游”一体化发展格局。从品牌增值上看,“夷陵牛”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雪花牛肉产品溢价率达40%,线上覆盖京东、抖音等平台,线下进驻粤港澳大湾区,年销售额增长20%。从产业融合上看,牧旅融合项目年创收超2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联农带农机制累计助农增收超15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15%,乡村振兴动能持续释放。从生态效益上看,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年产有机肥1.5万吨,减少化肥使用量30%,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