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当涂县素有“中国生态养蟹第一县”“安徽省水产大县”的美誉。近年来,当涂县锚定乡村产业振兴目标,围绕《当涂县水产全产业链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向10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目标迈进。通过实施一产提质增效、二产强链补链、三产融合拓展、品牌主体培育、产学研共建五大行动与15项重点工程,全县培育出以生态水产为主导产业的重点农业企业39家,专业合作社186家,家庭农场400余家,带动超2万户养殖户,水产产业链吸纳就业超7万人,其中返乡创业青年占比达15%,“家门口就业”成为当地新潮流。
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激活养殖企业科技引擎。持续深化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省水产所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在渔业重大科技项目、养殖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良种选育公关。建立教授工作站,开展河蟹新品种“当蟹1号”选育联合科技攻关,在当涂县乌溪镇建立了核心种群保种基地;引进长江系列、江海系列等新品种,推进河蟹良种全覆盖,改善生产设施,提升蟹种培育技术,推进36家重点蟹苗培育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二是绿色养殖升级。建成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河蟹)供应示范基地企业4家,在湖阳圩和大公圩建立了10万亩以上池塘养蟹和河沟养蟹两大标准化示范区,大力实施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养殖尾水治理工程,加强管道增氧、无人机投喂、养殖水体水质在线监测等渔业机械和信息化设备配备,建成全省首家河蟹产业数字化管理平台(一期),培育支持了630多家水产养殖经营主体发展。三是养殖模式创新。持续推广“种草、投螺、稀放、配养”生态水产养殖模式;支持稻渔综合种养加快发展,在南北圩、大公圩等建成12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集成推广繁养分离、一稻两虾等一批配套关键技术,培育了120余家水产生态养殖企业;率先试验示范“麦-蟹生态种养”等蟹田种粮新模式新技术。
搭建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推进加工企业扩量增效。围绕水产全产业链发展,做好“农头工尾”文章,加大“双招双引”和项目支持力度,加快提升加工环节短板弱项。一是开展补链强链行动。充分把握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渔业产业发展等政策项目契机,支持重点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开发调味水产品(蟹酱、蟹黄油)、风味旅游产品(香辣蟹、香辣龙虾肉)等精深加工食品,推动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目前,全县规模以上蟹虾制品加工企业11家和水产饲料企业1家,年产值超6亿元。二是引导企业技术升级。在项目带动下,企业不断升级加工设备,优化工艺流程,提升加工产能与产品质量。如,马鞍山市创荣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引入先进的自动化分拣、液氮超低温冷冻保鲜、自动蒸煮等新技术设备,突破河蟹生产加工季节性制约,提高了河蟹加工效率,成为全年性加工工厂;马鞍山市蟹中味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出蟹黄汤包、蟹肉休闲零食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三是完成产业链闭环构建。培育的加工企业不仅消化了本地大量的一龄早熟蟹等水产品,还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形成“育种-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推动产业从单一养殖向“接二连三”融合模式跨越,切实打通了产业发展的堵点。
搭建品牌赋能平台,拓展营销企业销售效益。做好“土特产”文章,建立“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发展机制,实现“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助力水产企业增效、养殖农户增收。一是打造区域品牌矩阵。推进“当涂螃蟹”“当涂龙虾”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制作发布“当涂螃蟹”logo和宣传广告语,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平台,获评首批安徽省有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区域公用品牌第4名,同时培育出“一对活宝”“多岛湖”等13个知名企业品牌,“一对活宝”牌大闸蟹等获“皖美农品”产品品牌等荣誉称号。二是构建立体营销网络。借助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和上海、合肥等农展平台,制作专题宣传片,大力宣传推介当涂螃蟹,每年组织20余家企业参展;搭建电商平台,超150家电商销售企业年线上交易额10亿元以上;在央视、高速投放广告,连续多年举办螃蟹文化节、开捕节等活动,举办品牌发布会,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三是完善市场交易体系。招引培育皖南最大的水产市场——塘南水产大市场、中农批等5个产地批发市场企业,年交易量超6万吨、交易额超60亿元,形成“线下集散+线上辐射+品牌溢价”的市场格局。
当前,当涂县水产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一是产业能级跃升。河蟹亩产从150斤增至200斤左右,深加工产品种类从5类扩展至20余类,全产业链产值75亿元。二是联农带农凸显。2024年,水产从业户均收入12.3万元,年增长10%左右;返乡青年创办电商企业26家,带动3500多人就业。全县村集体通过入股加工企业、发包养殖水面等方式,实现50万元强村全覆盖,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收入121万元。三是生态效益显著。生态养殖模式成功推广,推动水产养殖由“大养蟹”“养大蟹”向“养优质蟹”成功跨越,全县养殖水域水质恢复到地表水三类标准以上,实现了以渔洁净水质,以水美化环境的生态良性循环。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