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打造盐碱地全产业链发展新样板
时间:2025-07-25 09:55:20 来源: 作者: 字号:【

  

  ​​​​山东省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聚焦盐碱地综合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及盐碱地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立足耐盐作物领域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发展模式。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及专家团队,筛选推广耐盐碱作物品种,创新盐碱地治理模式、种植模式、管理模式,开展社会化服务,在盐碱地上实现作物的高效种植、精深加工,打造盐碱地全产业链发展新样板。公司年带动周边农户300余户,辐射带动水稻种植10余万亩,实现农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

  强化科技支撑,搭建合作平台。公司抢抓盐碱地综合利用样板区创建机遇,建设并运营了垦利区全梯度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搭建起“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参与的合作平台。与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21家高校院所长期合作,邀请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等为代表的30余个专家团队入驻,开展耐盐碱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的国家、省级区域试验,实现从实验室育种到大田选种的有效衔接。

  发挥梯度优势,建设转化基地。垦利区全梯度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总面积3000亩,土地含盐量从1‰~20‰呈全梯度分布,开展耐盐碱作物成果中试熟化、测试、验证,积极探索耐盐作物生产模式。

  一是坚持“以种适地”,加快全梯度耐盐碱作物品种筛选推广。与科研机构合作,成功筛选多个耐盐碱作物品种,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其中在含盐量为3‰~5‰的中度盐碱地上,筛选出丰产性更高的节水抗旱水稻品系1个、耐盐大豆品种2个、耐盐杂交小麦品种3个、耐盐强冬大麦品种1个,饲用甜高粱品种1个。在含盐量5‰~12‰的重度盐碱地上,已筛选出能正常生长且有一定经济价值的耐盐、强冬性油菜品种5个。此外,借助物联网技术,建设了全梯度盐碱地管理平台,布局农情监测、土壤检测、水肥一体智慧灌溉等智能物联设备,开展选种全生命周期实验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为品种推广提供精准指导。

  二是坚持“以地适种”,加快全梯度盐碱地治理改良。针对中重度盐碱地土壤含盐量高、淡水匮乏、地表裸露时间长、可选择种植作物种类少、无经济效益等问题,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土壤改良剂等农艺、生物措施,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生产能力,打造高质高产高效模式。探索实施“储水罐+滴灌+改良剂+耐盐作物品种+秸秆还田”系统模式,三年土壤含盐量可降低到3‰以下,改造为亩产千斤的粮田。探索实施三二一四工程法,即:将30%的土地用于深挖储水池,能出20%的台田、10%沟路渠、40%的水田。储水池用于存储黄河水和收集雨水,台田筑高,改良盐碱地,种植旱作物,水田种植水稻,实现以稻治盐,达到小区域环境内的盐碱地综合高效利用。

  三是坚持“模式创新”,加快全梯度盐碱地生产模式实验应用。在耐盐碱作物品种的支撑下,在盐碱地上通过一年种植两茬作物(之前在中重度盐碱地只能播种一茬),实现作物全年覆盖,提升种植效益的同时,减少盐分蒸发,抑制盐分上升。在2‰~5‰盐碱地上,开展“耐盐碱小麦+耐盐大豆(玉米)”种植模式,产量实现亩增250公斤以上。在3‰~6‰盐碱地上,开展“水稻+大麦(油菜)”种植模式,保障水稻主粮不减产的前提下,利用水稻冬、春季闲田开展耐盐小麦、大麦、小黑麦等粮经饲作物种植,增加粮食或饲草产能,妥善解决粮饲争地问题。经测产,“稻—麦”轮作亩产综合效益较单一水稻种植可提高230元/亩以上。在5‰~12‰的盐碱地上,开展“油菜+甜高粱”种植模式,增加绿植覆盖,减少风蚀,在解决重度盐碱地裸露,盐碱化程度加重问题的同时,提供优质饲草。通过生产模式创新,对标同等盐碱含量的传统种植模式,均有20%以上的增收。

  以社会化服务引领水稻绿色、标准化生产。在水稻产业上,依托“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万亩水稻核心示范区,并集成“1+N”工厂化集中育供秧模式,年育优质秧苗60万盘。采取“统一育供秧、统一机插秧、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加工、统一品牌化销售”的服务模式,发展自有土地种植1.1万亩,发展订单种植2.5万亩,服务东营、潍坊、滨州、济南等地水稻种植10万亩以上。

  近年来,公司通过科技创新和生态农业模式,产业链条补强固延,将盐碱地变废为宝,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一是在种植端,推广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包”。面向全国各盐碱地区域农业企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当地群众等,提供多环节生产托管或保姆式服务。二是在加工端,深耕盐碱地特色食材食品的研究开发。公司技术团队打造盐碱地特色食材和食品研发实验室,研发功能性、营养性、健康性的特色食品。三是在市场端,靶向发力实现产品增值。创建“水城米仓”“一邦”优质大米品牌,开发优质食味米、营养米、功能米等系列产品。产品先后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知名品牌等称号,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责任编辑:张昆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