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宁河区岳龙镇:“薯”写岳龙产业发展密码
时间:2025-08-07 14:23:24 来源: 作者: 字号:【

  

  近年来,天津市宁河区岳龙镇围绕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充分用好水土资源禀赋,全力推动甘薯特色产业规模化、链条化、品牌化发展,实现全链条转型升级,有力带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2024年,岳龙镇红瑶种植规模18000亩,成为“中国红瑶之乡”。红瑶甘薯实现了薯苗繁育自主化发展,亩产从往年的4000斤提升至5000斤,甘薯产业实现产值1.9亿元,带动十多个村集体共增收300万元。岳龙红瑶甘薯被纳入天津市重点培育的十大品牌,成功入选“津农精品”伴手礼,并与天津小站稻、沙窝萝卜一起亮相CCTV1央视综合频道,央视新闻频道在岳龙镇进行了2场直播,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坚持先行先“试”,理清产业发展思路。下好产业布局“先手棋”,找准自身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加强科学谋划。一是深入挖掘资源优势。用足用好岳龙独有的“水”“土”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岳龙镇独特的水土资源优势下,岳龙红瑶甘薯肉质绵密无丝、甜度高、有胶质感、质地黏糯,兼具软、糯、香、甜等口感,烤制后甜度高达50以上。近几年,甘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以甘薯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深入开展农品调研。将产业发展前景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对甘薯等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农产品进行价值评估和市场调研,特别是在甘薯种植方面,组织种植专家、农户等人员对多种甘薯品种进行研究试种,红瑶甘薯呈现出全国品质最优、亩产最高的特性,为发展椒薯特色产业提供了有力决策依据。三是深入优化发展布局。结合独有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确立了“中国红瑶之乡、椒薯产业强镇”发展定位,并在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思路,出“产业为先、项目为王”,进一步明确了“1134”(瞄准一个目标、做强一个基地、聚合三个园区、打造四个中心)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推动椒薯特色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坚持资源集“聚”,激活产业发展动能。用好资源整合“组合拳”,推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发力,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整合镇村土地资源。坚持以镇党委为主导、村党组织为纽带,以土地规模经营为切入点,引导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分配方式,提升农户收益回报。二是整合社会资源。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推动社会投资与产业振兴项目结合,打破固有思维,推出“岳龙红”系列产品,面向不同客户群体,深受市场欢迎。三是整合市场优势资源。主动适应市场大环境,做精产品包装,申请注册“岳龙红”商标,针对不同消费群体需求,推出岳龙甘薯礼盒,极大提高了岳龙甘薯知名度。

  坚持全链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打好强链补链“攻坚战”,确保甘薯全链条运营,推动实现甘薯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是种苗培育优质化。坚持好中选好、优中选优,推动石家庄慧谷和岳龙本地企业合资成立天津市慧谷岳龙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借外力、用外脑,努力将岳龙镇建设成为北方高端甘薯研发生产基地。精选优质种苗,学习先进技术,建设拥有200亩现代化冷棚的岳龙甘薯种苗繁育中心,新建80亩种苗基地,以及盘活周边街镇700亩闲置大棚打造育苗基地,用于培育和扩繁优质甘薯种苗,真正实现“岳龙薯苗岳龙产,岳龙甘薯用岳龙苗”。二是产品供应长期化。围绕规避市场周期长、产品存储难带来的风险,建设高标准甘薯存储库,研究甘薯越冬存储技术,建有2个占地27亩的存储库,拥有了800万斤存储量的大型甘薯存储库,是全国最大的甘薯高端存储库,可实现红瑶甘薯全年供应。三是农品加工多样化。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重要手段,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投资建成岳龙椒薯加工中心,目前正在开始内部装修,预计达产后将进一步提高特色农产品品质和生产能力。

  坚持品牌做“强”,提升产业发展效益。注重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平台开展宣传,坚持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不断扩大品牌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一是用好线上宣传平台。积极对接中央及市区主流媒体,推动岳龙红瑶亮相央视综合频道、央视财经频道、央视《新闻直播间》、农民日报、天津新闻、天津日报、宁河融媒等多家主流媒体,借助权威、专业的宣传窗口和渠道让更多人认识岳龙红瑶、了解岳龙红瑶。二是讲好农业品牌故事。借力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成立“岳龙正青春文创工作室”,先后开办“岳龙镇长说甘薯”等系列栏目,并通过开展“和美岳龙”短视频大赛,广泛吸纳本土“草根网红”成为宣传队伍,用最接地气的话讲好岳龙甘薯故事,厚植乡土文化,提升品牌价值。三是抓好产品曝光机遇。组织开展“开耕节”“丰收节”农事文化活动,积极参加津洽会、七里海半马、中国甘薯产业博览会、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周等大型活动。2024年,岳龙红瑶甘薯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最受欢迎产品奖”、中国甘薯产业博览会暨第八届“紫心杯”全国好吃红薯评比比赛“一等奖”。

责任编辑:张昆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