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昭觉县 小浆果串起振兴“增收链”
时间:2025-10-21 09:21:54 来源: 作者: 字号:【

  

  地处四川省西南部的昭觉县,作为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坐拥川西高原温带气候的天然优势。2021年,为筑牢脱贫攻坚成果、激活乡村振兴动能,凉山州农投集团与昭觉县委县政府深度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创新提出“小浆果、大产业”发展路径,在地莫镇以“州县共扶、共建共享”为核心思路,启动昭觉县大樱桃现代农业园区项目,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昭觉县大樱桃现代农业园区项目计划总投资2.98亿元,核心建设3000亩高标准矮砧密植大樱桃栽培基地,引入科迪娅、雷洁娜等国际畅销品种,并配套建成5800平米智能化冷链分选中心。截至目前,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实现2400亩樱桃种植,成功打造“樱川虹”企业品牌。2024年初挂果便迎来丰收,产量达550吨、产值突破3000万元;预计2026年进入丰产阶段后,可实现年产大樱桃3000吨、年产值超1.5亿元的目标,产业规模与效益将实现跨越式提升。

  锚定特色,筑牢产业根基。昭觉县始终将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引擎”,以“产业促增收、稳就业、助振兴”为导向,结合全县农业发展实际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依托地莫镇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充沛的气候优势——这一利于水果糖分积累的“天然条件”,采用“党建+村集体经济+企业+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大樱桃、草莓、蓝莓、苦荞等特色种植,联合凉山州农投集团打造大樱桃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让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

  引育龙头,强化带动能力。凉山州农投集团依据《国资国企托底性帮扶欠发达县域振兴发展实施方案》,以市场化导向、标准化引领、园区化运营为原则,与昭觉县农投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昭觉县超越农业有限公司(其中凉山州农投集团控股企业出资85%,县农投公司出资15%),通过“龙头企业+县国有公司+多种经营主体”的模式,为园区项目提供资金、管理、技术等全方位支持,成为产业发展的“压舱石”。

  科技赋能,延伸产业链条。项目深度整合樱桃苗木脱毒选育、土壤综合治理、作物组织分析、树枝整形修剪等现代农业技术,实现大樱桃标准化种植;同时投资6000万元引进智能化分拣系统,达到每小时6吨分选包装量、5000吨冷链储运能力,构建起“品种引进—科技创新—脱毒育种—标准种植—产品分选—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推动产品实现“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打造标杆,提升园区能级。大樱桃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对标省级现代农(林)业园区标准完善功能布局与配套设施,全力打造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平台。2023年成功获评州级现代农业园区,2025年正积极创建省级产业园区;未来还将以该园区为核心,辐射周边区域,联合其他农业产业共同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持续扩大产业影响力。

  利益联结,拓宽增收渠道。项目通过建立“租金、薪金、分红”多元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深度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就业增收:每年为周边农户提供300余个长期岗位,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采摘期提供2000个左右临时岗位,每人收入5000-6000元,年均劳务支出约2100万元。土地收益:以840元/亩的价格规范流转农户土地3000余亩,每年支付土地流转费约260万元,且租金每三年上涨5%;周边3个行政村通过租赁集体冻库、农机具,年增收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股份分红:县农投公司270万元股权分红收益全额注入县级扶贫资产收益池,反哺各村集体经济;昭美社区注入100万元发展资金,每年可获6万元固定分红。产业帮扶:园区达产后将以“微田园”模式,带动扩展2万亩产业帮扶基地,由基地提供种苗、技术与培训,农户自主种植,企业负责技术服务与销售平台搭建,预计农户每亩年销售收入可达4万元以上。

  昭觉县的探索,远不止于建成一个产业园区,更在于形成了一套“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可复制产业发展模式。从这一成功实践中,可以梳理出若干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启示。

  产业起步需树示范标杆。产业从无到有时,需以精准、高效为原则,选准优势特色产业,通过项目牵引打造产业高地与样板。昭觉县大樱桃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当地特色农业的“名片”,多次组织现场观摩、工作推进会,为各级政府与企业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成为产业突破的“试验田”。

  产业发展需靠龙头引领。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上的集成优势,是产业壮大的关键。凉山州农投集团计划总投资30亿元,用5-8年时间在凉山州建成3万亩高标准精品果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7万亩产业帮扶基地,打造年销售额60亿元的现代精品果蔬产业链,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产业提档需凭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助力,需在优良品种培育引进、技术标准制定、工艺设备升级上持续发力,推进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应用,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打造强品牌,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产业扩面需以惠农为核心。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时,需突出富民属性,激活农村要素活力,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合理分享增值收益,逐步将特色产业培育为当地支柱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向共赢。

责任编辑:张昆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