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打造龙头企业梯队
时间:2025-11-04 10:18:09 来源: 作者: 字号:【

  近年来,贵州坚持因地制宜,引导龙头企业围绕全省生态特色资源发展,强化政策扶持,聚焦常态化服务,创优营商环境,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企业扩规模、增效益,促进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梯队基本形成。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544家,其中,国家级63家、省级101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资产总额2988.9亿元,同比增长3.1%。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营业收入1169.18亿元、同比增长4.1%,利润总额52.82亿元,上缴税金25.68亿元。销售收入超10亿元18家、超50亿3家、超200亿元1家,贵阳市农投集团等3家龙头企业上榜“2024中国农业企业500强”。

  强化财政支持。一是强化国家项目支持。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2024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获批中央资金8.1亿元,75家企业参与项目实施,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加工、冷链物流等设施装备提质改造,提升企业生产能力。二是设立龙头企业奖补。出台《贵州省促进居民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对新培育的国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且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并带动500户、200户以上农民增收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奖补。目前,省级直补2022—2023年新培育国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共136家企业3260万元。农业农村厅印发《贵州省农业“两规”企业培育方案(2023—2025年)》,对营业收入首次突破百亿级、五十亿级、十亿级的龙头企业和新培育临规农业企业、新建投产农业企业上规入统给予一次性资金奖补。三是持续贷款贴息支持。每年对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贷款贴息,对新增获得银行实际发放贷款,根据获得银行贷款当月发布的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给予不超过100万的贴息。2022年以来,采取省级直补方式对312批次贴息6010万元。

  加大金融支持。一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强化市场导向,省级财政每年安排45亿元投向粮油和12个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提质增效。2021—2024年,农业基金已支持项目201个、投放161.49亿元,撬动社会和金融资本投资484.58亿元。二是创设金融产品。设立3000万元风险资金池,创立农产品加工原料收购短期贷,为全省农产品加工省级龙头企业提供无担保、无抵押、低利率、短周期、可循环贷款,单个主体一个信贷周期不超过1年,贷款不超过300万元,帮助加工企业解决原料采购资金短缺问题。累计放贷43笔8545万元。三是探索拓宽金融支持。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涉农金融产品,拓宽农业设施和生物资产抵押融资渠道,满足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贵阳农商银行探索设立生猪活体抵押的生猪产业贷款产品,累计投放贷款20亿元,范围覆盖9个市(州)、70多个县,支持140余户生猪企业、养殖场饲养生猪190万头。

  大力宣传惠企政策。一是持续开展春节后复工复产行动。通过入企走访、电话沟通、微信联系等方式倾听龙头企业呼声、回应发展诉求,大力宣传《贵州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指导龙头企业依法依规准确享受税收、用电等优惠。二是强化调研和培训。围绕“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培育良好产业生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农业产业发展对科技创新需求”3个专题调研企业43家。每年举办全省龙头企业培训会,邀请专家宣讲惠企政策。三是开展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指导做好个体工商户政策措施解读,围绕大家普遍关心的项目资金、税费等问题答疑解惑,进一步扩大政策知晓度和惠及面。四是加强平台宣传。利用省级“贵商易”平台、贵州政务服务网推介20个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农业惠企政策直到企业。

  引导企业融合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类龙头企业积极开展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促进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6.03%。二是持续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省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贵州辣椒产加销位居全国第一;茶叶种植面积稳居全国茶产业第一方阵;天麻占全国41%、太子参占全国70%、薏仁米占全国42%,种植面积均位居全国第一;红托竹荪、黑牛肝菌、鹿茸菇等特色品种规模位居全国第一;蓝莓、李种植面积持续保持全国第一。三是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类龙头企业依托贵州农业特色资源,围绕田园、茶园、果园、菜园,大力发展赏花经济、农业观光游、农事体验等活动,促进农旅融合发展。2024年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0个,入选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5条。四是强化质量品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99.8%。实施品牌强农,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全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老干妈”“陈薯”“初好刺梨”“玉梦酸汤”等一批企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五是引导企业联农带农。引导龙头企业采取流转土地、订单农业、保底收购、就业务工等方式,与农民合作社、农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促进农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和守家创业。2024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从业人员9.44万人,其中农村户籍人员4.86万人,季节性、临时性用工205万人次,带动农户124.33万户增收。

责任编辑:张昆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