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时间:2025-05-13 12:35:08 来源:中铁五局融媒体中心 作者: 字号:【

  近年来,中铁五局机械化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投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项目建设,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运营模式中,以绝对优势获得建设和运维资格。通过8个月作业,已完工并交付使用,获得了当地群众满意、政府满意、企业满意的“三满意”效果。

  高效推进 快速实施

  石柱县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改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民生工程。项目总规模12500亩,其中新建6100亩,改造提升64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田块整治1600余亩、农田地力提升2255亩、新建排水沟约4.5千米、PE管道安装约45千米、蓄水池13座、新修道路约50千米。

  该项目于2024年5月施工+运营的模式挂网招标,机械化公司积极跟踪项目前期工作,派遣专业技术员到石柱县与县农业农村委及农业平台公司对接,了解项目投资来源,评估回款风险,实地考察地形地貌、土壤条件、水源灌溉、实际种植及后期产业发展规划等。精心制定施工及运维方案,精确核算项目成本,制定与项目相适应的投标文件,并获得了项目建设和后期运维资格。

  项目中标后,机械化公司抽调精兵强将组建项目管理团队,充分调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施组方案,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成立临时党支部,联合村委组建“党建联盟”,开展“农田建设党旗红”主题活动,破解土地流转、群众协调等难题,推动项目快速落地。

  科学管控  铸造精品

  项目部始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严格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施工,严把材料关、工艺关、验收关。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采用机械化、标准化、专业化施工,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一是运用无人机航测技术,对田块坡度、土壤等进行三维分析,优化“田、水、路、林”布局,定制梯田式平整方案,减少土方开挖量,极大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标准化建设,全过程监控,道路宽度、厚度及混凝土强度均满足设计要求;三是按照设计要求修筑田埂,分层压实;四是田块整治严格把关,做到表土剥离,生土熟土严格把控;五是建立“日调度、周复盘”机制,确保人员组织、建材供应、机械调配无缝衔接,为工期做好有力保障;六是构建“标准引领、过程严控、科技赋能”的全链条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过程控制和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标准。

  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构建“责任压实、科技支撑、文化浸润、应急兜底”四位一体的安全管理体系。施工过程中,持续强化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提醒及培训,落实安全防护措施,上工前有安全提醒、收工时有安全总结、每月不定期检查、专职安全员现场巡查,及时发现、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施工安全。通过“体系化防控、科技化赋能、人性化浸润”的系统性实践,实现了安全“零事故”目标。

  以人为本  和合共赢

  为保证后期顺利运维,农业运营公司从建设初期便深入群众,了解民意、衔接政府、召开社员大会,宣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和意义,摸清群众意愿和需求,对项目建设方案进一步优化,满足农业规模化生产要求。

  根据运维需求,采用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合作模式,建立了集中连片的示范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宜机化、产业化、科技化发展,以达到提升高标准农田科技含量、提高产量的目的。

  根据当地生产条件、气候、海拔及专家的指导意见、农户意愿,改造的高标准农田种植三类高效作物:一是粮烟轮作400余亩;二是新品种水稻500余亩;三是高山甜糯玉米500余亩。一方面,水稻和甜糯玉米作为粮食作物,由运维公司负责种植,在示范基地展开规模化种植,成为市农科院新品种综合实验基地。另一方面,烤烟作为经济作物,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不强制流转,村民自种,达到各方满意效果。

  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2500亩,逐渐形成了“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格局,为武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工程”,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阡陌纵横的梯田风光,美化了村容村貌;项目累计吸纳当地村民20000余人次参与务工,人均增收30000余元。通过“全过程参与、全链条受益、全方位赋能”多措并举,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施工、农民唱戏”的良好共赢局面,不仅夯实了粮食安全根基,助力农业现代化迈出了新步伐,而且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