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盾:中德农业合作的难忘岁月①
时间:2023-12-15 13:50:53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盾 字号:【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1988年第一次走出国门到2021年,我与农业国际合作一起走过三十多个春秋,从一名学子成长为一名教师、一名农业官员,并作为我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驻外大使,实现了自己的农业外交梦想。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改革开放成就了我,回首岁月,感慨万千。无论是出国访问、参加农业国际会议、农业贸易谈判、签署合作文件,还是在国内接待世界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的代表团,互利共赢的理念都深深融入了我的职业生涯。往事悠悠,忆起我的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生涯,还是应从中德农业合作交流谈起……

  联邦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1988年7月,我第一次走出国门来到联邦德国。第一次出国的经历扩大了我的国际视野,为我在农业农村部长期从事和分管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0多年前在北京农业大学

  当时作为高校的教师,我赴联邦德国的霍恩海姆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高等农业教育管理工作的考察与进修。霍恩海姆大学是在欧洲享有盛誉的一所以农业学科为主的大学,该校与我所学习和工作的母校——北京农业大学(现为中国农业大学)——有着长期教学科研工作的交流合作。

  当我在陌生的国家和环境里学习进修时,当时那种兴奋、好奇,甚至略有一些紧张的感觉仍然记忆犹新。这一年里,我如饥似渴,在课堂上、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在参观家庭农场时,我的眼界不断扩宽,学会了比较研究和学习借鉴的方法,逐步培养了国际化的思维能力和从全球化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积累了第一手的联邦德国农业高等教育以及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工作信息资料,也完成了对国内外农业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的实践和研学成果。

△在联邦德国进修学习期间与德国小朋友在一起

  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我一直在思考联邦德国农业发展的支撑是什么,在不断的借鉴中,我关注到了被称为联邦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职业教育。其中农业职业教育尤其值得向大家介绍。

  农业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意义,职业学校的种类有三类:

  一是农业职业学校,学生来源为国民中学毕业的15-17岁的农村青年,学制一般为3年,根据职业的要求,学校规定学生每周有3-4天在农业企业接受培训,1-2天在农业职业学校上课,毕业后为技术工人。

  二是职业专科学校,这是全日制学校,接收国民中学毕业生或职业学校辍学的人,通过较短时间(至少1年)达到职业教育的一个阶段或完全结业。

  三是专科学校,专科学校的职能主要是把技术工人和徒工一级的初级专业人员进一步培训为中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这种学校主要招收已完成某门得到国家承认的职业培训班的18岁以上青年,部分招收获得技术工人证书或徒工证书后再经过一两年职业实践活动的青年。此外,也招收一部分不具备上述条件而被证明有特别才能的青年。

  联邦德国与农林业有关的专科学校主要有:农业学校,培养农业企业的领导人员;农耕学校,部分地培养农业企业领导人员,部分地培养从事其他农业职业的专门人员;耕作学校;农耕技术员学校,专门培养农业和农业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社会上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所以这种学校很受欢迎;农村女子学校,主要训练农村女青年将来持家的本领;葡萄种植专科学校,这种学校有两类,一类是全年教学的,另一类是在一个冬季学期或两个冬季学期教学的,前者与葡萄种植企业结合,便于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培养葡萄种植人员或酒店服务员,并通过国家考试授予职称,后者培养葡萄种植企业的领导人员;园艺学校(包括果树和蔬菜种植),主要训练园艺师傅和园艺企业领导人,其学制长短也分为两类,与葡萄种植专科学校相同;林业和木材经营,林业学校设短期和长期两种培训班,前者培养森林管理员,后者培养森林监视员。技术员学校,进行木材经营的训练,为木材加工企业培养技术员。

  此外,在这类农林专科学校中还设其他许多培训班,如奶类、乳酪经营、畜禽的饲养、渔业、养蜂业等。

  除季节性的短训班外,专科学校分全日制和半工半读两种,全日制教学时间为半年至3年,半工半读制教学相应延长,一般3-4年,这类农业专科学校通常由各州粮食、农、林等机构设立和维持,受州农业部或教育部监督。

  德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为青年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平台,同时农业职业教育也有一定的纵深空间,使学生可以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据统计,德国95%的农民都受到过规范性的职业教育。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占比l0%,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比31%,参加过职业进修教育的占比59%。高素质的农民为德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