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盾:中德农业合作的难忘岁月②
时间:2023-12-16 13:02:04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盾 字号:【

  “中德合作山东粮援项目”鲜为人知的故事

  说起中德农业合作的“昨天”,就不能不说“山东粮援项目”。

  中德农业合作开始起步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合作方式从相互派人员参观考察到分散的项目援助,合作的范围、领域都比较窄,但是中国最大的外援扶贫开发项目——中德合作山东粮援项目却在点点星光中熠熠生辉。

  △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第二届中德农业经济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中德合作山东粮援项目开始于1988年。当时在德国学习的我怎么也想不到16年后我能作为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司长为这个项目画上圆满的句号。而在这个项目的背后,还有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发达国家每年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0.7%,以多边或双边方式援助发展中国家,其中包括粮食援助。

  中国从1978年安置越南华侨难民开始接受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粮食援助,接受国际粮食援助的条件是缺粮贫困。按照当时的国际标准,人均年收入低于1395美元即为低收入,中国属于这类国家。但如果粮食自给有余,就不能给予粮食援助。

  1984年中国粮食丰收,全国报纸不断宣传中国农村卖粮难,仓库储存不下了,甚至有的报道说中国已经成为粮食净出口国。这种宣传给国际上造成了错觉,似乎中国的粮食问题彻底解决了,给当时中国接受国际粮食援助带来了很大困难。

  在1985年和1986年举行的讨论粮食援助的一些国际会议上,发达国家如美、加、澳、法等国认为中国如果成为粮食出口国,将在国际市场上与他们竞争,因此不愿中国再得到粮食援助。一些非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则认为,中国的粮食多了,不应再接受粮食援助,而应当捐献出来援助别国。因此,中国处境十分被动。

  当时,中国农业部为了扭转世界粮食计划署和海外特别是捐赠国对中国粮食供应情况的模糊认识,一方面于1986年4-5月邀请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执行干事英格拉姆先生访问中国,并请国务院总理会见,代表政府阐明中国的粮食供应还没有过关,人均占有量低于国际水平,全国农村仍有10%-20%的贫困地区缺粮;另一方面,在1986年9月,邀请世界粮食计划署的主要捐赠国美、日、德、英、法、澳、加等国代表来中国参观,实事求是地宣传中国的粮食状况,并实地考察山东沂蒙山区贫困缺粮的情况。

  当时联邦德国派来的代表是经济合作部营养问题司司长曼巴先生,在沂水县一个山村参观时,他看到那里荒山秃岭,农民屋舍简陋,生活困难,饮水要到五六里外去驮,年轻姑娘不愿嫁到这里来,男光棍居多等情况,很受触动。在离开沂水的汽车上就表态说:“我在联邦德国是主管粮食援助的,看到沂水县山区那么贫困,我们很愿意提供粮食援助,额度至少100万马克,待回国后查一下还有多少余款,尽力多提供一些。”

  时隔多年后,当我2003年接任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查阅这一项目的背景时,仍能感受到当时的农业部外事司司长、后升任主管外事工作的副部长——相重阳先生在中德农业合作起步阶段所作出的艰辛努力。从1988年1月开始实施的“三沂”粮援项目(山东沂水、沂源、沂南)一开始投资就达到了600万马克,后来在中德两国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几经延续扩大,总投资超过1.4亿马克。项目实施先后跨越了16个年头,共建成饮水工程1200多处,解决了项目区120万人和112万头牲畜的吃水困难问题,在176个小流域内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5平方公里,种植水保林18843公顷、经济林18089公顷,修水平梯田22867公顷、塘坝305座,建成灌溉工程231处,发展灌溉面积17万亩,对项目区36个水文测量站及3个雨量站进行了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训县乡村各级人员3万余人,建设乡村道路2800公里,架设输电线路1200公里,成为中德农业合作领域的一个典范。

与德国布莱塞尔国务秘书(左)在中德农业中心示范项目基地

  2003-2004年间,我带领工作组前往山东项目区,指导和推动该项目发挥长期作用,并就项目运作与管理进行评估。总结该项目的一些经验做法,值得在今后的农业国际合作工作中参考。

  一是组织严密,从中央到项目村建立一套完整的项目组织机构,省地县三级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日常工作,乡镇水利站和村委会负责管辖范围内的项目实施。

  二是标准统一,严格按项目宗旨规划、选点立项,严格按项目工程设计提纲组织设计、审批,严格按设计书由专业队组织施工,严格按项目工程验收标准进行工程验收。

  三是制度健全,注重项目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统一制定了《中德合作山东粮援项目工程管理办法》《中德合作山东粮援项目人畜饮水工程设计提纲》等各项制度和技术规范40余项,县里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

  四是重视培训,粮援项目始终把人员培训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先培训后上岗。

  五是监查评估,项目总体规划和每年项目计划都制定了监查评估指标,省、县都配备了监查评估人员,中德双方专家及有关项目单位实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认真研究改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和管理。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