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盾:与农业改革开放同行(上)
时间:2023-12-21 09:40:00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盾 字号:【

  四十多年来,改革开放成为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引擎和不竭动力的源泉。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福祉。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推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乃至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也是前所未有的。在农业领域,也是如此。

  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名农业行政管理工作者,我经历了农业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结合自己的学习与成长,回顾经历的农业改革开放历程,总结成就,展望未来,与大家分享一些所感所悟所思所想,这是我的光荣和自豪。

亲历的农业改革开放

  从一名农垦职工,到农业大学的学生,到农业教育工作者,再到行政管理工作者……对于我们这代人,改革开放既是个人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也是见证和参与的过程。

  概括来说,从1974年到2021年,我经历了从干农、学农到管农、服务“三农”的阶段性转变。

  上世纪70年代,我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102团从事农业生产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我参加了高校入学考试,进入北京农业大学学习。1982年以后的十年间,我在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从事农业高等教育管理工作。

  应该说,改革开放给我提供了新的人生选择,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改革开放实行之前,我国在科学技术、管理理念、视野思路等方面与国外先进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那时候,能亲眼看到一个外国农业专家是非常困难的;很难找到一本国外的被译成中文的农业学习材料,英文原版的农业资料更是难找。改革开放为中国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和大门,越来越多的国外学习资料被翻译或直接引入,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来华讲学、研讨、从事合作研究。

  

作为唯一的中国学员,1988年赴联邦德国学习期间与老师和同班同学合影

  1988-1989年,我赴联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这种走出国门的学习是全方位的,为今后自己参与和负责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打下了的基础。此后,我多次短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参与多边双边农业谈判、开展世界多个国家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考察工作,进一步积累了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经验。

  三十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使我深知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重要性和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任重道远。回顾亲历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回眸三十多年参加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经历,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对外农业交流与信息沟通意义重大

  我自己就是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打开国门、实行国内外人员交流与进修学习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业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与信息沟通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间接的,有时候看起来是潜移默化的,但却是十分巨大而深远的。

  请外国专家来华讲学,派农业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出国进修学习,加速了人才的培养和提升,造就了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管理人才。目前,我国农业领域许多学术带头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家、领导干部都有出国进修学习的经历。在国外学习过、培训过、生活过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引进农业设备与核心技术,争取国际援助与外资投入,不断加大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力度与深度,加快引进先进农业设备与核心技术,争取更多的国际援助与外资投入,一直是我国农业对外开放与交流工作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引进了二十几万份动植物种质资源和数千项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仅就1994年实施的“948计划”而言,“九五”和“十五”期间,通过该计划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了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领域在内的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3500多项、品种资源2万多份、育种材料50多万份。引进的农业技术和品种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地膜覆盖栽培、水稻旱育稀植、农业遥感、秸秆氨化、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养鸡、网箱养鱼、水果蔬菜保鲜加工等,许多如今看来平常不过的技术都是当年通过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引进的,或是在引进基础上创新提升发展起来的。

  

2018年参加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

  通过农业国际合作交流,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先进农业设备用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改善了我国农业教育科研硬件,提高了农业装备水平。技术、设备和品种引进对加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加之消化吸收和创新,我国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和储备不足的局面大为扭转。据专家测算,由于技术品种引进,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时间平均缩短10-15年,节约研发经费30%~50%。

  争取国际援助与外资投入也是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国内农业投入严重不足,争取外援和外资对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消除贫困十分重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农业争取到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署、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无偿援助资金30多亿美元,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优惠低息贷款100多亿美元。到2005年底,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累计超过16800多个,协议金额达到300亿美元。

  世界粮食计划署自1979年开始向中国提供粮食援助和紧急援助,并通过以工代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灾后恢复项目。到2001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共批准我国66个粮援项目,援助金额9亿美元,平均每年4000万-5000万美元。这些项目绝大多数分布在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覆盖200个县,使3000多万人口受益。1980-2001年,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共批准援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6个,协议优惠贷款总金额4亿多美元,也主要用于扶贫农业综合开发。这是一笔非常重要的扶贫投入,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更是如此。

  

△2010年会见先正达集团种业首席运行官皮斯克先生

  农业外资利用还促进了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模式的引入,培育了一批现代化的独资、合资农业企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出口。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盟在我国24个省会城市实施的奶类援助项目,对我国奶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后蒙牛、伊利、光明、三元等一批大型的奶业龙头企业应运而生。通过实施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种子商业化项目,借鉴发达国家实行的种子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制度的经验,我国推行了种子公司股份制改造,实施种子行政管理与种子经营业务分开,建立了现代化的种子管理与经营制度。

  助力我国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的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对外交流渠道不断拓展,多边双边关系不断深化并日益机制化,参与农业多边双边国际事务的力度不断强化,巩固了我国农业经贸科技国际合作的基础,提高了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以及在农业国际合作交流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农业双边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并日趋机制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140多个国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关系,农业高层互访不断加强,每年接待和派出部长级代表团40个左右,平均每9天接待或派出一个部长级代表团。我国与50多个国家联合成立了农业合作委员会或工作组,双边农业合作越来越机制化、常规化。双边关系的机制化和农业高层团组交流的加强,增进了各国间的相互了解、互敬互信和友谊,为开展农业双边经贸科技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扩大了我国农业在世界各国的影响。

  

△2015年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上发言

  多边合作参与力度不断强化,我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强。国际组织在协调和解决国际粮农领域热点问题、制定国际规则和标准、管理养护公海渔业资源以及其他跨界资源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加大对多边农业合作交流工作的参与力度,不断提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加入了所有的主要国际农业和金融组织,包括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农业磋商小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

  我国于1992年加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并在2007年恢复行驶合法权利。这是经过多年努力、排除各种因素干扰后取得的结果。作为成员,我国与这些国际组织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全面参与了这些国际组织的活动,使我国在农业国际事务和规则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大大增强。作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成员国,我国积极参与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国际合作,2005年成功举办了“禽流感防控国际筹资大会”,来自100多个国家、20多个国际和区域组织近700名代表与会,会议筹集赠款和贷款约19亿美元。

  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我们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参与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农业谈判,通过与其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共同努力,切实发挥我国影响力和建设性作用,推动构建真正意义上公平的、市场导向的多边贸易规则,确保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真正成为促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多哈回合谈判。

  区域一体化趋势增强,农业区域合作日益活跃。我国积极参与东盟(东盟成员有10个国家)与中国“10+1”合作机制、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亚太经合组织等机制下的农业区域合作。

  2002年签署了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2007年在北京召开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农业部长会议。2002-2010年间,我国农业部累计为东盟国家举办了48个管理和技术培训班,共计800多人次参加;在东盟国家实施了30多个不同类型的合作示范项目,内容涉及生态农业、食用菌生产、种子管理、动物营养、信息农业、动物疫病防治、马铃薯丰产栽培和热带作物种植技术等。这些农业合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扩大了我国农业在东盟的影响。

  中国农业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我国农业发展和解决粮食安全的探索,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的范例,越来越多的国家邀请和要求我国在多边框架下派出中国农业专家去传授农业发展的经验。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