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盾:全球农业的“南南合作”(下)
时间:2024-02-20 10:10:22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盾 字号:【

中国积极支持全球农业“南南合作”

  我国在全球农业“南南合作”机制框架下发挥的作用

  我国是最早参与在粮农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开展农业“南南合作”的国家之一。自1996年以来,中国已先后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加勒比海等地区20多个发展中国家派遣了3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员,成为派出人员最多的国家。2006年5月,中国政府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的粮农组织第28届亚太区域大会上与粮农组织签署了《中国政府与粮农组织“关于建立南南合作战略联盟意向书”》,成为首个与粮农组织建立农业“南南合作”战略联盟合作关系的国家。

  

  △出席中国—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南南合作政策对话并致辞

  中国参与实施全球农业“南南合作”项目对促进受援国的农业发展、解决当地粮食安全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发展中国家间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赞誉。通过积极参与粮农组织的农业“南南合作”,中国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国际机构的地位和发言权进一步增强,国际活动空间进一步拓宽,为中国农业“走出去”项目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全球农业“南南合作”项目进一步促进了受援国农业发展。一是改善了当地人民生活水平。通过农业援助,帮助低收入缺粮国家解决了饥饿与营养不良问题,提高了当地粮食供给能力,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改善了当地农民生活条件。二是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实施示范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辅助性农业投入品并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等农业合作活动,中方项目人员为受援国引进了大量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传授了价格低廉、简单实用和经济效益明显的实用技术,大大地提高了受援国家的农业生产能力。三是改变了当地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中国援非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全球农业“南南合作”中勤奋工作,言传身教,为受援国农民传授的先进生产理念,为受援国带来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老百姓靠天吃饭的传统生活习惯,为推动他们广泛参与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增强了受援国政府发展农业的信心。在全球农业“南南合作”项目中,我国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推广的作物新品种、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当地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了当地政府发展农业的信心,一些受援国政府希望能够长期与中国开展“南南合作”以促进其农业发展。

  全球农业“南南合作”项目对我国同样发挥着很大作用。

  首先,增进了彼此友谊,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我国农业援外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境外克服了工作、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努力工作,与受援国政府、粮农组织和当地人民一起针对当地农业发展的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农业活动,他们的勤劳、智慧、热情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使受援国人民加深了对千里之外的中国的了解。

  第二,通过宣传我国农业取得的卓越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业“走出去”。农业“南南合作”项目示范点吸引了受援国众多农业官员和农民前来学习和观摩,通过从国内引进的蔬菜和优质作物品种在受援国的推广和高产,直观地展示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先进成果。并通过世界粮食日、当地农业博览会等活动机会,积极宣传合作项目,为推动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加强双边交流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第三,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声望,成为我国优势外交资源。作为我国整体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南南合作”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得到受援国当地政府、人民和粮农组织的高度评价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扩大了我国在非洲地区乃至整个第三世界的影响力。今后可利用农业“南南合作”这一优势外交资源,进一步带动和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其他领域的合作,拓展我国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四,全球农业“南南合作”工作是我国领导人高访之后重要的后继行动。通过签订农业“南南合作”协议,可进一步巩固高层互访取得的成果,增强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互信,表达我国与之发展外交关系的诚意,同时还可增进我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

  第五,全球农业“南南合作”工作提升了我国在粮农组织农业合作中的地位。在全球农业“南南合作”项目开展过程中,我国利用粮农组织这个多边国际舞台,介绍了解决我国14亿人温饱、实现小康生活的成功经验,也宣传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阐释了中国政府对解决粮食问题和实现粮食安全的基本立场和主张,加强了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互信与合作关系,提升了我国在粮农组织的影响力。

  我国参与全球农业“南南合作”的更多形式与展望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和粮农组织就我国向粮农组织捐赠的信托基金用于全球农业“南南合作”达成了共识。我国连续多次向粮农组织农业“南南合作”信托基金捐款,与粮农组织紧密合作,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成员国一起努力,推动受援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与此同时,我国还与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在推动全球农业“南南合作”工作方面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和研究,形成了共识。为此,我国也向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捐资,分别建立农业“南南合作”信托基金,开展有各自特点的全球农业“南南合作”活动。我国与联合国粮农三机构和发展中国家成员国之间开展的全球农业“南南合作”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断推动发展中国家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标志着我国参与全球农业“南南合作”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签署中国-FAO-斯里兰卡南南合作协议

  全球农业“南南合作”的组织渠道日益增多。随着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农业“南南合作”的作用与成效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除粮农组织外、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非盟、七十七国集团等组织不断强调和要求加强农业“南南合作”。联合国重视并督促把农业“南南合作”纳入各国和多边的主流工作,积极推动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的参与进程。

  全球农业“南南合作”的合作机制日渐完善。全球农业“南南合作”的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双边农业合作向纵深化、多层次性发展;同时伴随着开展全球农业“南南合作”的全球性组织机构的日益增多,以这些组织机构为中心开展的多边合作机制将不断拓展和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一些区域次区域组织的发展将推动“南南合作”范畴内的集体对话机制,建立有效的农业合作联系机制;民间组织和慈善机构开始关注和参与解决世界贫困和发展问题,在其协调下也将促成全球农业“南南合作”的新机制。

  全球农业“南南合作”的合作方式不断创新。除了由一些发展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派遣专家和技术员,向发展程度低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以帮助这些国家开展粮食安全特别计划的试验和示范活动这些传统的合作方式外,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农业“南南合作”的合作方式日益丰富。伴随着“南南合作”组织渠道的不断扩大以及合作机制的不断深化,全球农业“南南合作”的合作方式将不断创新。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参与全球农业“南南合作”需要更多形式的组织方式参与“南南合作”。把全球农业“南南合作”的组织渠道不断拓宽,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合作方式日益创新,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加强通过多边渠道开展全球农业“南南合作”。必须统筹考虑在全球农业“南南合作”的大框架下开展农业多边援助。除参与粮农组织的“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的“南南合作”外,我国还应积极参与全球性机构开展的粮食援助、削减贫困人口、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行动计划,利用和拓展更广阔的多边渠道开展农业“南南合作”。

  丰富全球农业“南南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我国可考虑在与粮农组织的对发展中国家农业援助合作中,采取技术资金和设备援助相结合、预算内资金(会费)和预算外资金(针对特别国家和项目)互相补充的灵活方式,开展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培训工作,以提高受援国农业生产力水平。

  确定重点合作国家和区域。根据我国进行全球农业“南南合作”的总体目标,在援助和合作的重点地区布局上应坚持为我国全面参与全球农业治理工作服务的原则,坚持有利于推动我农业“走出去”的原则,坚持与合作意向明确、政局稳定的国家合作的原则,突出重点,深入地推进全球农业“南南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粮食安全仍然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利用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成功地解决了中国人民的粮食安全问题,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政府在做好本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事务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利用全球农业的“南南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我国农业优良动植物品种、先进实用组装配套技术,一机多能、复式作业的中小型农机装备和拥有丰富经验的农业专家技术人员队伍的优势,热情地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加强在农业领域的全面合作,以共同应对和解决粮食安全的危机与挑战。

  我们坚信,在我国政府外交方针的指引下,农业农村部、联合国粮农三机构与广大发展中成员国将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全球农业“南南合作”机制,不断发挥全球农业“南南合作”的重要作用,共同为世界粮食安全,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消除饥饿的全球目标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