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盾:几次艰难的农业谈判①
时间:2024-04-18 09:50:20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盾 字号:【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的外汇储备、进出口贸易和GDP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中国市场开始与世界市场全面接轨。

  多年与“农”为伴以及从事农业国际合作交流的工作,让我在亲历、面对、体悟时代变迁的同时,也有些观察与思考。尤其是回顾我参与过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与自由贸易协定(FTA)中的农业谈判,除了诸多情景浮现眼前,更多了一些所思所悟。

  我们面对的经济全球化

  21世纪之后的中国,“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从我所理解的“经济全球化”说起吧。

  作为一个刚刚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的国家,中国历史性地迎来了信息化的浪潮。信息化是继工业革命后的又一次技术浪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重大机遇。它使我国在一些领域的后进反而成为了优势,即所谓后发优势。比如中国可以直接用光纤组成自己的通信骨干网,不必像很多西方国家一样废弃以铜芯线为主体的通信网。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使我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遭到的不平等竞争的状况,机会的分配开始出现均等的趋势。在中国的大地上,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就有可能接触到最先进的产品、技术和理念。不能说我们一定能后发先至,但起码我们与发达工业国家在信息化方面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世界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作为世界上国家人口超过14亿的2个国家之一,我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大量的机遇,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市场。而信息化技术浪潮的出现,使我们获得了以往缺失的信息对称和机会均等。这不仅成为我们进一步快速发展的资源和优势,也像磁铁一样吸引世界各国企业竞相进入中国,希望扩大他们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没有谁会心甘情愿地放弃开拓一个十几亿人口市场的机会。

  同样,中国人也在关注世界市场。尽可能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在需求不断增长和市场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中国逐渐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拥有庞大的农村人口群体,无论是推进现代化、城市化建设,还是要让全体人民享受现代文明生活,都需要推进城乡深度融合。让农村人口在小城镇、大城市、中心城市找到工作是一个一举多得的过程。一方面,进城农民获得了就业的机会,有了收入;另一方面,国内市场,更多的是世界市场,则源源不断地得到了物美价廉的产品。所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进入城市,中国的产品出口量迅速扩大,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和繁荣。一切看起来都顺理成章。

  需要面对的挑战

  诚然,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但与此同时,我也观察到了一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正视的。

  首先就是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成为城乡居民的“心病”。在城市居民中,有数量不少的人明显感受到物价的上涨,工作压力加大,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受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企业亏损,甚至被兼并、破产。在那一年,石油价格从每桶147美元到跌破40美元,金融海啸的负面冲击,持久深远。

  同时,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多多少少会遭遇“歧视”,以及在户籍、医疗、教育、物价补贴等方面被“区别对待”。有一种漂泊感,有自己的下一代不知把根扎在哪里的惶惑,还有时有发生的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和工资的拖欠。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经济全球化真正给中国和中国人带来了什么?我们又付出了什么?

  我们确实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获得了进出口贸易额,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的确重获了自豪感。因为中国已经可以生产出世界上最多的衬衫和鞋子,终于可以换回来一些高价的瑞士手表、法国香水、英国香烟、智利葡萄酒,还有运行速度更快一些的美国电脑、日本仪器。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生产特别是生产力方面已基本摆脱了落后状况,我国的社会生产水平包括总量、速度等取得了历史性发展和飞跃,社会生产能力在一些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并正在向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

  但发展的不充分也确实存在,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出席二十国集团农业部长会议

  如何破题?唯有改革

  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选择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在经历了计划经济的痛苦,树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理念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后所做出的选择。我们认识到,要改变贫困落后甚至挨打受欺压的局面,就必须进行改革。改革是艰难困苦和奋斗拼搏的过程,走这样一条改革发展的新路,我们没有经验,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的转型和制度的改革,是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而这一切,要求我们这一代人来承担,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精力、体力、工作和生活方式上作出贡献和牺牲。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经历了痛苦的转型,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我们创新的体制,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学习和引进了先进的理念、经验和技术,并在分析、研究之后,更加尊重发展的规律与世界所公认的通则。

  我们建立了新的机制,即新的制度和程序,使我们的社会运行进一步公开、公平、公正;使我们人才的选拔和就业能够信息对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无论是纵向比较(与改革开放40多年以前相比),还是横向比较(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相比),都算得上是“中国奇迹”。

  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坚持发展的理念,坚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即崇尚集体主义精神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我们不仅可以发射神舟飞船、建立空间站,成功举办奥运会,还可以抗击百年不遇的世界经济危机,借鉴和学习人类社会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文明成果,建设现代化,实现富国强民的伟大目标。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