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的世贸组织农业谈判
世贸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前身是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主要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
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95%以上,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当今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其基本职能是管理和执行多边及诸边贸易协定,寻求解决贸易争端,监督各成员贸易政策。世界贸易组织的工作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公平的、健康的、更具有活力的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非歧视贸易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条款。
所谓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方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与豁免,也都给予缔约方对方。享有最惠国待遇的国家称为受惠国。在国际贸易中,最惠国待遇指签订双边或多边贸易条约的缔约一方在贸易、关税、航运、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如给予任何第三国的减让、特权、优惠或豁免时,缔约另一方或其他缔约方也可以得到相同的待遇。最惠国待遇分为无条件和有条件两种。有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指缔约方一方给予第三方的待遇,不能自动地、无偿地给予缔约的另一方,而只有在另一方给予它同样的补偿的情况下,才能给予。而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不要求补偿,缔约的一方给任何第三方的待遇,都无偿地、自动地给予与其他缔约的另一方。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是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并且与双边最惠国待遇不同,它是多边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
国民待遇,又称平等待遇,是指一国给予外国公民、企业、船舶在民事方面以本国公民、企业、船舶所享有的同等待遇,通常以国民待遇条款的形式列入贸易条约。1947年签订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里的国民待遇条款要求,每一缔约国对进入其国内市场的任一缔约国的产品,在国内税收或其他国内商业规章等方面 应给予本国产品所享有的同等待遇,不应歧视。其目的在于保证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以同等的条件进行竞争。
世界贸易组织有三大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市场开放原则以及公平交易原则;有三个机制:贸易谈判、贸易政策审议和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有三个主题:发展、商业利益不能损害民生以及条件责任贡献区别。
世贸组织新一轮农业谈判
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农业谈判于2001年11月启动,是继“乌拉圭回合”之后的又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内容包括农业、非农、服务和发展等议题。
本轮谈判由于重点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农民生计和农村发展,因此也被称为“多哈发展回合”。即2001年11月在卡塔尔的首都多哈启动新一回合的谈判,称为多哈回合,其主题为发展。多哈会议会场已成为旅游景点,我国也是在那里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
这一轮农业谈判的目标是实质性提高市场准入水平;大幅度削减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削减并逐步取消所有形式的出口补贴;为发展中成员提供特殊和差别待遇以确保其在粮食安全、农民生计和乡村发展方面的关注得以实现,最终建立一个公平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多边贸易体制。
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农业谈判的内容主要包括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竞争三大方面,即通常所说的农业谈判的三大支柱,以及贯穿于三大支柱的发展中成员特殊和差别待遇。即发展中成员与发达成员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差异很大,所以在三大支柱谈判内容中,所要做出的努力、贡献和责任应该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关税的削减上,在补贴的取消上,特别是在取消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上,以及在享有各项政策的待遇上,必须要有差别,对发展中成员要有特殊对待,发展中成员保护本国民族产业和农业产业发展留有政策待遇和合理空间。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
三大支柱的主要内容是市场准入,主要涉及关税削减,关税配额,特殊产品和特殊保障机制等内容,核心是关税削减问题。贯穿新一轮农业谈判存在的主要问题,始终有两大矛盾:
一是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之间的矛盾。发达成员力图维持高度保护、高额补贴和支持政策,其结果使农产品价格扭曲,形成一种不公平的竞争力,从而占领他国市场,打压他国产品价格和产业发展,最终形成依赖和控制。发展中成员则强调为建立一个公平的贸易体制,发达成员应实质性削减高关税壁垒和高额农业补贴,为发展中成员的农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政策空间。这是在历次谈判中讨论最多且谈判最激烈的内容,有时通宵达旦地讨论,面红耳赤地争论,双方都在竭尽全力。
二是农产品出口成员与农产品进口成员之间的矛盾。农产品出口成员希望进一步推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扩大出口。农产品进口成员则主张农业多边贸易谈判应充分考虑农业的特殊性、重要性和敏感性,要求在市场准入、国内支持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灵活性。这个内容,其利益方、利益集团的构成比较复杂,有发达和发展中成员,大家在大的利益前提下求同存异。最主要的矛盾是第一个,即发达与发展中成员之间的矛盾。
多边贸易谈判中的立场
我国在新一轮农业谈判中的总体目标是:既要为我国农业长期发展争取尽可能大的保护空间,又要拓展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空间。
在市场准入方面,谈判目标是力争我国农产品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重要农产品不作减让(包括关税削减和配额扩大)或只作象征性的减让,其他产品作较小幅度的减让。同时促使发达成员开放市场,减少贸易扭曲。
在国内支持方面,谈判目标是免于总体削减(即补贴的总量很小,不应再削减),微量允许免于削减,确保使用并尽可能争取必要的政策空间。
我理解,对农业的补贴有三种形式:一是合法合理的。补多少都可以,如科研、推广、培训等,不会扭曲贸易和产品价格,即绿箱政策。二是合法不合理的。如黄箱的8.5%补贴,此类补贴会引起扭曲,但少数允许,必须限制,严肃纪律。三是不合法也不合理的。在允许范围之外、扭曲价格的补贴,应该严格限制并取消。
蓝箱原本为发达成员的休耕补贴。目前,发达成员又提出建新蓝箱,以使其补贴合法合规。我们认为要更加严格并在成员中都可使用。
针对国内支持,我方在尽可能争取必要空间的同时,还应要求发达成员减少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在出口竞争方面,我国的谈判目标是保留维护我出口国有贸易垄断权,即出口由国有贸易企业来做,以保证贸易正常和基本农业生计以及抵御风险,同时要求发达成员取消出口补贴。
△在世贸组织框架下棉花领域合作联合新闻公报发布仪式后接受欧洲媒体采访
多边贸易谈判记忆:艰难而深刻
从2003年到2009年,我亲历了多次世贸组织农业谈判,其中有5次记忆犹新,其艰难程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
第一次是在2003年9月举办,墨西哥坎昆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我国代表团是双团长,时任商务部部长和农业部部长出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规模极大,有代表6000多人,其中有非政府组织成员4000多人。会议时间9天,包括双方磋商、工作组会和大会,每天都要开10小时以上的会议,其中有的会议还昼夜连续开。会议服务比较差,不管住宿、吃饭,不提供饮水,无休息室。这次会议无果而终。
第二次是2005年11月举行的中国香港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这次会议我国也是双团长,时任商务部部长和农业部部长出席。会期10天,与会代表、非政府组织人员都超过了坎昆会议。这次因为在我国香港举行,住宿、吃饭条件都有保证。
经过艰苦的谈判,我们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进展:8.5%的微量允许免予减让;扭曲贸易总体支持水平也免于减让;蓝箱使用权得到保留;绿箱政策范围将有所扩大;进一步重申了对新成员给予特殊关注和发展中成员可享有特殊产品和特殊保障措施待遇。这样的结果,虽然没有达到谈判前制定的最高预期,但已是来之不易。
这次谈判中,委内瑞拉、古巴在最后一分钟才点头同意。在谈判还剩最后半小时的时候,中国商务部部长在全场代表的注视下,用对待兄弟、朋友一样的方式方法做通了委、古代表的工作,最终取得了谈判的进展和结果。
这次谈判极其艰苦,我们度过了10个不眠之夜,白天晚上不间断地开会,休息时间全被打乱了。坐在世界贸易组织在会议期间建立的绿屋会议室昼夜开会时,我实在是太困了,感觉会议发言人的声音渐远渐弱,但是耳机里还响着同声传译的声音。后来才知道,中方的翻译为了让我睡一会儿,仍然不间断地翻译下去,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翻译一停顿,我很可能突然就惊醒了。
第三次是2006年6月,世界贸易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先在高官、司局级层面开会磋商,会议开得也很激烈,但可以看到一点希望。会议结果通报各国,接着就开部长级会议。
当时我正在澳大利亚与澳方共同主持召开中澳农业联委会。接到世界贸易组织召开部长级会议通知后,我转乘两次班机赶到瑞士日内瓦。但两天之后,由于分歧无法弥合,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宣布会议失败。
第四次是2008年7月,世界贸易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召开部长级会议,商务部部长为团长,商务部副部长、我驻世界贸易组织使团大使和我为副团长,此次会议又连续开了10天。
这次会议的特点有:
中国首次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一层面的7国成员,进入规则制定的核心层,即:中、日、印、美、欧盟、澳大利亚、巴西;
第二层面是35个代表团长的小型部长会议,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等待7国的意见,再讨论和完善;最后才是全体成员大会,决议以协调一致方式通过。
经过艰苦的谈判,我国关注的特殊产品获得免减待遇(特殊产品,指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如粮、棉、油、糖,按一定的百分比税目,不作关税削减),综合支持量,即总体支持水平的基期水平,不限制国内支持空间(即我国有了农业发展的政策空间,今后只要经济实力达到,就可以多投入与补贴);配额管理机制不受挑战(这是入世时谈判的决定,不能改动,不能随意增加配额以扩大对我出口);关税配额内税率不减。
以上我国关注的问题,基本上都得到了认可,并加以确定,维护了我国农业的利益。
但是在最后关头,由于特殊保障机制上的分歧,导致了部长级会议的又一次失败。在特殊保障机制上,美国要求超过乌拉圭回合约束水平之上的贸易救济措施的数量触发水平不低于前三年平均进口的140%(即进口太多,对国内产品造成冲击,就可以征收关税,但是要说清楚,在什么标准下,可以征收),印度要求不高于115%。为解决印、美的分歧,欧盟提出建议案,但此建议案对低关税成员造成严重的歧视(即像中国这样市场开放度高、关税水平低、进口增长快却不能保护自己的成员,反而受到歧视和实质性惩罚)。对此,我们坚决反对。
这次会议的艰难,不仅仅是智慧的较量,也是体力、精力的较量。最后美方的贸易代表施瓦布女士已经“语无伦次”,数据记不清楚,说话也混乱了。我就调侃地说,“夫人,你要得太多了,太累了!”
由于会议工作量很大,无桌子、无水、无饭,能占到会议楼后院一个石凳就不错了。我们团队很多人经常坐在楼梯口谈工作。在绿屋外面的中方团队人员要以最快的速度计算各种从绿屋会议室里面传出的模式和系数。我商务部世贸司一位女性副司长在世界贸易组织办公楼绿屋会议室外,因为连日的劳累,突然晕倒在地,经过一小会休息,她又开始了工作。到会议最后阶段大家都是身心疲惫,但是谈判却以失败告终,让人心情很郁闷。
第五次是2008年11月,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由法国提议,美国承办,全世界20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在华盛顿召开世界经济峰会,即G20峰会。会上,首脑们在政治层面上提出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给低迷的世界经济一个利好的消息。于是,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又启动了谈判预想,准备在2008年10月召开部长级会议。
我们已做了全面准备,但美国人提出了天价。打个比方,美国贸易代表施瓦布想要得到95%,我们只能给3%-5%。美方如果要到了,可为本届美国政府留下一份政治遗产,如果要不到,丝毫未损,所以,他们不可理喻地要价高。印度、巴西、中国都不能接受这种无理要求。
2008年12月12日,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宣布年内将不再召开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20国集团峰会首脑们的政治意愿破灭。美国新总统上任、欧盟贸易委员易人、印度政治态度不确定等因素,使多哈回合谈判前景捉摸不定。但是,2009年世界贸易组织又要启动新的磋商与谈判。
多次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国际谈判的经历,我也总结出了几点体会,希望能为今后的有关工作提供借鉴。
应当研究和了解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各自的特点和背景,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中,我们有152个贸易伙伴,但也有152个谈判的对手和竞争对象,必须要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风格,才能有的放矢地工作。
应当坚定地坚持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建立一个公平、健康的多边贸易体制,通过谈判,要让世界各国都受益。不是让少数国家受益,更不是只让发达国家受益。如果是那样,其结果是富的越富,穷的越穷,两极严重分化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应当明确多哈回合谈判的主题是“发展”。多哈回合谈判的主题不能被偷换概念,坚决不同意原美国贸易代表施瓦布提出的“要形成新的贸易流”的错误主张。多哈回合谈判主要解决的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问题,而不是发达国家的市场扩张和利益扩大再扩大。
同时需要注意,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的谈判结果,决不能用商业利益来冲击并损害成员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国计民生和发展问题。
最后一点,在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应该坚持给予发展中成员特殊差别待遇的特保机制。由于发达与发展中成员之间的巨大差异(发达成员积累的方式,世界都清楚,有战争掠夺、经济侵略、掌握规则制定权而不公平地获得积累)。所以要有特殊保障机制,给予发展中成员一定的保护措施和政策发展空间。
多边贸易谈判路程艰难,但是为了公平、合理的规则制度的建立,我们依然要坚定前行。
对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成员国的观察
结合我长期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农业谈判工作的实践,谈谈我对几个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成员国的印象和看法。
(一)美国
自2003年我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农业谈判工作以来,接触和认识了一些美国的官员,如美国原农业部部长维尼曼(女)、约翰斯、谢弗、汤姆·威尔萨克;美国原农业部副部长坚尼·潘、任筑山、吉那姆、特普斯特拉(女);美国原贸易代表佐立克、波特曼、施瓦布(女)等人。
由于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特别是在布什总统的执政下,走单边主义之路。所以,美国的谈判人员就表现出了如下特点:态度傲慢,高高在上,固执己见,表达简单,主意多变,不守承诺,转移责任,指责攻击。
2008年10月,美国原农业部部长谢弗对我曾承诺,在即将召开的中美商贸联委会议上不再谈牛肉、猪肉和禽肉等中美农产品贸易问题,但当他见到我代表团团长时就出尔反尔,要与我代表团团长具体谈以上双边农产品贸易问题。我当场指出,他之前承诺此次会议不谈该项内容,他的临时提议不应采纳,给他坚决地回击,最后会议没有安排这项内容。
2008年7月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上,美国原贸易代表施瓦布与我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进行双边磋商,就特殊产品、敏感产品问题上达成了部分共识。但在7国会议上,施瓦布却指责我国是世界贸易组织工作主要障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要求不能将世界贸易组织在7国会议讨论中的内容向媒体发布,施瓦布却在世界贸易组织大楼门口向媒体宣称谈判失败的责任在中国、印度。我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世界贸易组织7国会议上当面驳斥她。我也严厉地批评她“做人要善良一些!”
美国人在谈判中总让你感到有希望,却总不能实现你的目标。他们的谈判技巧多,能拉住谈判对手。美国人老有请示不完的领导、上级、议会,等你知道是他们的圈套时,他们的目标已经实现了,你的目标却不能实现。
当然,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地看,美国人也有他们的优点:目标明确,锲而不舍地为了美国争取利益,一个目标没有实现,就两次、三次、N次地找你谈判,不达目标不罢休。谈判有战术,有韧性,达到谈判目标后,立刻又有新的要求。如,大豆刚一实现出口我国,马上就是玉米,后面还有许多的产品……
(二)欧盟
欧盟对农业的补贴非常多,占到农产品生产成本的20%-50%,严重扭曲农产品价格,而且欧盟进口农产品关税很高,很多超过100%,最高可达300%之多。所以,在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欧盟受到大多数成员的批评,要求他们削减关税、降低国内支持的声音和压力都很大。2008年,欧盟农业委员会经过艰苦的磋商和谈判,达成基本共识,即减少农业补贴预算30%以上,以减轻在世界贸易组织上谈判的压力。
在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欧盟的谈判方式和特点如下:老练、世故、死守利益,作出一点让步就漫天要价,拉大家一起下水。通俗一点讲,就是很圆滑,也有人讲是传统的所谓英国“绅士风度”。
欧盟的代表人物是欧盟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这个人的特点是爱自我肯定,喜欢看其他成员争吵。我在世界贸易组织7国会议上批评美国原贸易代表时,我特别讲到,如果本次会议失败,就是因为美国不切实际地漫天要价,美国要负主要责任。当在会议中途休息时,曼德尔森走到我身边,低语:“你的意见很重要,很值得我们思考。”曼德尔森还有个特点,他特别爱吃零食。在世界贸易组织7国开会时,会有一些食品供给,就看到曼德尔森几乎不停地在吃水果、点心,喝咖啡。
还有欧盟原农业委员波尔夫人,她原是丹麦农业大臣。此人在农业上比较专业,容易沟通,为人也比较热情。
欧盟代表团的优点是,其内部协调机制比较严密,制度和程序健全,工作效率高,工作纪律是统一对外。
还有就是欧盟总部和议会、协会的红脸、白脸角色扮演得协调。即:宣布对贸易、农业委员授权有限;在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期间派出监督工作小组;欧盟议会议员代表团在世界贸易组织会议期间也到日内瓦活动、会谈;法国、瑞士的农协、农民到世界贸易组织总部去抗议示威。即用种种方法,争取达到欧盟的谈判目标。
(三)巴西
巴西虽然是一个新兴经济体国家,但在农业上显示出巨大的竞争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增长形势强劲。这个国家的优势是: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和科技含量都比较高,农产品产量高,质量优,出口品种多样,市场多元化。
巴西世界贸易组织谈判首席代表是外交部长阿莫林(他是各国代表团中担任谈判代表的唯一的外交部长)。这个人能力强,很活跃,善于演讲,是明星级的人物。在会议上总是要牵头当召集人,召开发布会,频繁地磋商,有强烈的领袖欲。他给我的感觉是有过度的表现欲,过度的灵活性。这样也让我们感觉,对他们的承诺一定要三思、留有余地,防止我方利益受损。
(四)印度
印度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民生活水平不高。
印度人的风格:特别自信。因为印度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发达的IT产业和自认为强大的国防军事力量以及雄心勃勃的航天计划。
由于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其西化程度高,英语的普及程度高,使用范围比较广。所以在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印度代表也表现得很活跃,经常长篇大论。
印度的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代表是印度原工商部长纳特。他的特点是超自信、超强硬,不怕承担搅局和谈判失败的责任。印度已经否决了好几次谈判的最后结果。所以,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成员国都对他格外关注,这种情形让他感觉更好,甚至有些得意。
(五)日本
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经济强国。在农业上,日本的经营规模小,农业自然资源匮乏,无论是农业自然资源密集型农产品还是劳动力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竞争力都不强。究其原因是农业的高额补贴多、农业保护力度大、农产品进口关税高、农业劳动力短缺且费用昂贵。日本出口的农产品价格极高,日本越光大米费了牛劲出口到我国市场,100元一公斤,根本卖不动。在日本国内,农村人口老化,劳动力严重不足,使用农机的投入极大。日本的农民吃补贴已经很习惯,尽管补贴已经占到生产成本的50%以上甚至70%,但他们认为还要保护,坚决反对开放市场,贸易保护思潮严重,给日本政府以极大压力。
现在,日本又研究出一个农业多功能的概念,他们论证从文化、环境、生活习惯、教育、休闲、社会实践等方面来说明,日本人只能消费自己的农产品,日本人的身体、生活只能适应日本的农产品和农业环境。目的就是要保护自己本国的市场,不能开放。其结果是,农业补贴越补越高,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农业与农产品的竞争力越来越低,世界贸易组织谈判关于削减农业补贴和开放市场的要求对日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日本人的特点是有涵养,有礼貌,承压能力强,不动粗;谈判准备充分,材料表格多,重点记号多,用各种记号笔色彩标出重点;谈判团队强大,双团长、助手多。尽管日本代表团在2008年7月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上如此尽心尽力,但回国以后,双团长都被免职。
我在2008年曾经5次向日本农林水产省发出邀请,准备按照中日双边农业工作机制的计划安排,在北京召开中日农业副部长级对话会议。但是,因为日本政坛上的不断变化,都没有开成会议。对此日方已多次道歉。
(六)澳洲与非洲国家
大洋洲主要的代表国家是澳大利亚、新西兰。
澳大利亚是世界贸易组织7国成员,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影响力较大。由于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科技含量高,农民受教育程度高,全国人口不多,所以农业的进出口关税和补贴都不比美国、欧盟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很强。
在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澳大利亚同意降低关税、削减补贴,极力主张提高市场准入水平。把产品出口到各国的愿望强烈而迫切。虽然澳大利亚关税不高,但有世界上最严格的动植物检验检疫制度,形成了贸易壁垒和保护,加之人口少,市场容量不大,产品进入澳大利亚实际很困难。
澳大利亚原贸易部长克林,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坦率,朴实,有话直说,发言不走极端,比较容易沟通。
非洲成员在经济上比较弱势,有不少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非洲代表国家有南非和塞内加尔。
非洲国家的特点是比以前团结,在非洲内部可以协调达成一定共识,如就棉花等专门议题联合提出意见,就非洲产品出口要求提高市场准入并得到了成员国与协调组的支持。因其经济、政治、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原因,非洲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还有待提高。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