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礼仪的基本要求
礼仪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表示相互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体现时代的风格与道德品质,也是一种优良的传统。根据文化的概念,礼仪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在文化的内涵中属于审美情趣、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最深层次的内容。因此,礼仪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而且还代表着一个集体、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风尚、文化水准、文明程度。
在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中,对外礼仪尤其重要。尽管对外礼仪工作形式各有差异,但归根结底它们都是为本国对外政策服务的。因此,对外礼仪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是体现国家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我结合在农业农村部从事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实践,谈谈如何重视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对外礼仪。
对外礼仪工作中的基本要求
△2016年在维也纳国际中心会见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总干事
在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过程中,对外礼仪看似外在的形式,但反映了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者内在的气质并涉及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实质内容和实际效果。
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段年代里封闭的原因,在对外礼仪方面有所欠缺,一些从事国际合作的人员一方面过于含蓄、拘谨、不大方,但另一方面,有些时候又表现得过于自由、随心所欲、不依矩、无规矩,甚至旁若无人。这也在我们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中有所表现,特别是我们的一些年青人在与外国人交流互动中,没有能很好地与国际礼仪接轨,行为观感差,效果也不好。我每次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了改观这种情况,帮助年青同志尽快适应对外交往礼仪要求,我自己总结了七个方面,然后“正式”发布。我要求从事农业外事活动的同志,特别是年青同志必须做到。年青同志背后都说,不遵守这七条,等着挨领导批吧。以下是我认为在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对外礼仪准则。
1.维护形象。在对外交往活动中,一言一行不仅反映个人素质,更是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要时时刻刻注重个人言谈举止、服饰容貌,不可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作风散漫。
2.不卑不亢。在对外交往活动中,既不能畏惧自卑、低三下四,又不能自大狂傲、放肆嚣张,要堂堂正正、坦诚乐观、从容不迫、落落大方。
3.对等原则。在对外交往活动中,东道主与来访主宾在工作级别、行政职务以及礼遇待遇等方面,大体上要对等。除非有特殊的安排,礼仪礼遇不宜随便提高或降低。
4.入乡随俗。在对外交往活动中,必须充分了解交往对象国家的风俗习惯与传统文化,无条件地加以尊重,不可少见多怪、妄加非议。在面对自己不了解的情况,或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正确时,尽量不要急于采取措施处理,尤其不要急于抢先,冒昧行事。尽快学习了解清楚后,按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安排。
△2019年在俄罗斯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会见俄方大使
5.距离适度。在对外交往活动中,与人交流交往的距离大约有4种参考意见:一是私人距离,又称“亲密距离”,小于0.5米,适用于外方的朋友至交和家人恋人;二是社交距离,又称“常规距离”,介于0.5米至1米之间,适用于通常的对外交流交往和交际应酬;三是礼仪距离,又称“敬人距离”,介于1米至1.5米之间,适用于国际性的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等活动;四是公共距离,又称“有距离的距离”,超过 1.5米开外,适用于在国外公共场所与陌生人的相处。
6.尊重隐私。在对外交往活动中,凡涉及收入支出、年龄大小、恋爱婚姻、身体健康、家庭地址、个人经历、信仰政见等内容,均属个人隐私,要避免主动与对方交谈这些内容。
△2017年在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会见农业国际组织CropTrust的执行干事
7.女士优先。在对外交往活动中,每一名成年男性,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尊重、照顾、体量、关心、保护妇女,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竭力地为妇女排忧解难。这不代表女性是弱者,而是要满怀敬意地去尊重女性。
要培养良好的对外礼仪气质
气质是一个人的精气神,是一个人稳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德、识、才、学、体的综合反映,它包括自我修养、对外谈吐、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和态度。优雅大方、良好气质的展现能够创造出舒适、亲切、和谐的氛围和感觉。
在对外交往活动中,有时能看到有少数人在谈吐上,说话用词不当不得体,缺乏对基本情况和常识的掌握,答非所问;在仪态上,走路左顾右盼,谨小慎微,恭敬有余,矜持不足;在交往上,分寸把握失当,热情过度,感谢话说得过分,表现受宠若惊,没有做到落落大方,把握有度。
气质是内在的自然流露,而不是表面功夫。如果胸无点墨,单凭华丽的衣服装饰,是毫无气质可言的,反而给人肤浅的感觉。为了培养自己的优雅气质,除了穿着得体、说话有分寸之外,还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保持充沛的精神状态。
要增强做好对外礼仪的工作意识
在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实际工作中,有一少部分人的对外礼仪意识淡薄,在对外交流交往过程中表现得过于简单,但却自我美名曰为实在。他们不懂正确必要的对外交往的辞令、对外交往的工作方法。对于特殊情况缺乏应对手段,甚至在宴会祝酒时也不能用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达出热情欢迎和良好祝福的敬意,更谈不上具有在幽默感上创造欢乐和谐氛围的能力。
对外礼仪具有规范性、时代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动性,是一门对外交往工作的艺术。我们要认真学习对外礼仪,不断提高对外礼仪的意识和素养,按照对外礼仪规则行事,把握自律、敬人、宽容、平等、真诚、适度的原则,不断促进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深入健康的开展。
我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对外礼仪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要继承我国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尊重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他们不同的礼仪礼节,积极培养自身的礼仪素养,在工作和生活中合理运用礼仪,在农业国际合作交流活动中真正做到不卑不亢、坦诚交流和以礼相待,为我国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农业的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创造良好的氛围条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