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价彩礼”的婚俗旧习如何破局?
时间:2022-10-08 03:25:21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中国农村杂志社评论员 王锋 字号:【

  近日,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印发文件决定于今明两年在全国范围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得到媒体广泛报道,引发舆论热议。

  大部分网友对农村移风易俗问题表示支持,觉得政府部门出手治理农村陈规陋习,特别是聚焦高价彩礼很有针对性,是必要之举。也有部分网友认为,彩礼是婚姻双方的家事、私事,“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政府不该管,也管不了。

  “农村高价彩礼”的婚俗旧习应如何治理?各级党政部门和乡村党员干部要有清醒认识,高价彩礼不仅应该治、必须治,只要方法得当就能治得住、治得好。

  高价彩礼所引发的不良后果极易污染乡村社会风气。有的高价彩礼会给男方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与精神负担,甚至背负巨额债务。

  “结婚后,小两儿口一步跨入现代化,而父母的生活状况则一夜回到解放前”,以此为代价的婚姻实有违中华传统孝道伦理。有的亲家因为彩礼问题心生芥蒂,为小两口日后生活埋下隐患,还有的造成兄弟间、妯娌间矛盾,破坏原本温馨和睦的家庭关系。高价彩礼与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总是如影随形,既然要追求面子,不仅彩礼要高,宴请规模也要大、酒水菜品还得上档次,必然造成大量浪费,有违乡村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此外,高价彩礼引发相互攀比,给社会带来撕裂,加重了大家“娶不起”的焦虑感。

  高价彩礼引发的不良后果,会持续污染乡村社会风气。各级党政部门和乡村党员干部就不能坐视不管,该出手时要坚决出手,遏制不良风气蔓延,还农民群众一个风清气正的人文环境。

  高价彩礼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治理中不能简单“一刀切”,粗暴推行禁止性规定不会取得治理实效。要实现标本兼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绝大多数的婚姻,彩礼金额都不会给双方造成困扰。但这并不意味着彩礼给多少都行。对于党员、干部家庭,要按照当地党纪规矩和文明行为规范来办事。党组织和所在部门有义务提醒,并按程序管理;对于村民来说,要遵守当地村规民约的要求,接受红白理事会的指导,按照倡导性标准规范来办事;对于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公众人物,更要带头遵守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相关文明行为约定。当然,总有一些人觉得各种社会、组织规范都不适用于自己,那也要把握住一条底线——不能大肆炫耀高价彩礼。各级宣传、网信部门要完善相关规定,媒体平台履行好监督责任。

  不少高价彩礼是出于“挣面子”心理,这就需要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让婚姻双方明白,不管是出于提高女方在婆家的地位,还是为了显示男方的诚意,高价彩礼都是没有必要的。此外,还要依法规范婚恋中介、宴席承办机构的行为,避免为了牟利怂恿抬高彩礼金额。应该认识到,“挣面子”是人的正常情感需求,可以通过开展文明积分、道德超市、红黑榜等做法,发挥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示范作用,让有德者更有面子;也可以引导大众开展公益活动,回馈家乡父老,通过志愿服务,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可。

  一些地方高价彩礼形成了“恶性循环”。有的家庭想要儿子顺利娶媳,就得从女儿身上把儿子的高价彩礼“赚”回来,“嫁一个才能娶一个”的恶行性循环一定要打破。要在县域范围内广泛组织发动农民群众,督促大家共同遵守移风易俗承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破除人情枷锁。有的高价彩礼是为了给女方父母养老提供保障。如今,法律要求儿女无论是否结婚都要承担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观念早已过时。儿女家庭幸福、日子过得红火火才是父母养老的最大保障。当然,社保、民政等部门应对农村家庭养老提供保障和救助,让他们安享晚年。

  有的高价彩礼是出于平衡婚姻双方家庭、个人条件而产生的。性别比例不平衡是社会的普遍问题,“娶妻难”成为很多大龄男青年家庭的梦魇。为了提升自己在择偶中的优势,或者弥补自身的某些劣势,用高价彩礼作为补充条件。婚姻是人与人的相互吸引,而非人与钱的结合。否则,彩礼到手,姻缘也很可能因此到头。有关部门应关注农村大龄青年的择偶困境,提供更多公益交友婚恋服务,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可以一定程度打消婚恋焦虑。

  高价彩礼并不是农村的独有问题,城市家庭也深受困扰,以地市为单位统筹城乡共同治理高价彩礼,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精神需求出发,基层就有足够的智慧和创新来解决高价彩礼治理中的问题和困难,推动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为乡村全面振兴汇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