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总理伯延公社之行看三农工作“传家宝”
时间:2023-01-10 07:17:16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赵华军 字号:【

  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总理故事,特殊的农村场景。《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一部早在2013年上映的电影,我周末躺在沙发上无意间刷到。看着看着,我坐直了身子,鼻子发酸,等看到乡亲们围在一起依依送别总理离开的场景,我忍不住双手捂着脸庞,泪水从指缝中涌了出来。良久,良久,我被周总理真挚热忱的亲民作风所感动,也为这部电影反映出来的三农情怀所感染。透过这部电影,我更加深刻感受到乡村是国家的根,是民族的魂,也更加深切体悟到我们党在农村工作的群众根基和宝贵经验。

  ——电影真实反映了三年困难时期饿肚子的经历,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人任何时候都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3年严重自然灾害,正处于困难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牵挂着六亿人民吃饭的问题,可逐渐发现由于对基层缺乏实事求是的了解,农村政策不一定对路。为了掌握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真实情况,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前往农村地区,走进田间地头,考察农村的真实情况。1961年5月,周恩来总理来到革命老区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县伯延公社,主要想考察集体大食堂、供给制和包工包产等几件事情。

  在下车走进村子的路上,周总理看到路两边的树都光秃秃的,毫无生机。总理便问旁边的公社主任郭凤林:“这一路走来,我怎么看到道路两旁的树木都枯萎成这个样子了?树上的叶子呢?都去哪了?”郭凤林听到总理这样一问,顿时有些不知所措。旁边一位干部急忙打圆场:“总理,是羊都把树叶给吃光了!”一位路过的放养老汉听到这样的回答,不屑地说了句:“羊什么时候也会上树了?”总理听到这话顿时就明白了些什么,但也没有继续追问。

  到了村子里,周总理随即和11名村干部开了一个会议,想了解些情况。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咱们就先聊聊吃饭的问题,现在是一起做一起吃,老百姓能不能吃饱吃好?这种方式好不好?到底怎么吃才最好?”村干部因为不想让总理知道真相忧心,就都说公社食堂好,大家吃得饱。

  看到没人说真话,周总理就到公社食堂搞“突然袭击”,掀开锅盖,看到锅里面是用树叶混合着煮的糊糊。当时,伯延的糊糊是把玉米轴、玉米秆、棉花壳、红薯秧、榆树皮、榆树叶等磨成粉煮成的,馍馍也是掺入少量的红薯面、玉米面、糠面等蒸熟的。人吃了十分难以下咽,连排便都很困难。

  之后周总理又走访了几家,发现很多农民家中都没有存粮,男女老少都面黄肌瘦,明显不是能够吃饱的样子。走进学校,周总理看见正在上课的汪老师没穿鞋。他蹲下身子,往汪老师脚上一摁就是一个坑,饥饿导致汪老师双脚浮肿,鞋子穿不上了。

  看到大家吃不饱,周总理心里直发酸,眼里含着泪,在座谈会上主动作自我批评:“乡亲们,我的工作没有做好,我这个总理没有当好,让大家挨饿了。”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老百姓用最朴素的话讲出了我国的国情。电影里的树叶、糊糊、窝窝头,都说明了困难时期民生之艰难,老百姓甚至把树皮、草根都吃光了,多少人得了浮肿病。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懂得粮食的珍贵和吃饱饭的意义。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今天中国不仅成功解决了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正实现由“吃不饱”向“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2022年,我国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是,在粮食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始终不能掉以轻心,也容不得丝毫懈怠,“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电影生动反映了周总理深入群众、走村串户获得第一手信息的场景,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三农工作要注重调查研究,要让老百姓说真话。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都很重视调查研究并身体力行,努力在调研中掌握真实情况。

  周总理亲自到伯延,是想了解当地大食堂吃饭问题的。可是村里所有干部,一开始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问题!”村干部和老百姓都被授意要瞒着,甚至把“落后分子”关了起来,怕给总理添乱。

  周总理知道人们生活困难,但困难有哪些,问题出在哪里,却始终没有听到有关回答。为此,他对公社干部说:“只要村里的问题一天搞不明白,我就一天不离开!”

  周总理看集体开会问不着实话,就不让人跟着,自己私下去了解。他对身边工作人员人说:“你想摸到真实情况,就不要老是围着别人挑好的地方转,要多到那些事先没有得到通知的地方走一走,在那里你才会看到、听到最为真实的情况。”于是,他撇开村干部,推门而入坐在老奶奶的炕头问寒问暖;他拉着第一任老支书郭百岁的手唤声“老哥哥”,希望听到真心话;他和乡亲们一起捧着稀粥吃代食窝窝头,和老乡一起下地插白薯秧……。

  进农户、上炕头、掀锅盖、吃窝头、喝胡萝卜缨子汤,周总理扑下身子,发现了种种问题,于是又一次组织社员代表们开会,希望听到大家说真话。全场却没人一个人发声,周总理就有些生气,问距离自己最近的张二廷说:“你叫什么名字,怎么不说话?”心性耿直的张二廷,猛然站起来说道:“总理你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当然是讲真话。”在总理的鼓励和引导下,张二廷大胆说出了农民吃不饱,并且还说到当地干部多吃多占、作风浮夸,生产没有搞好等问题,周总理都认真地听着。最后张二廷总结说:“总理,我看要是这么搞下去,再过两年,连你也吃不上饭了。”

  周总理听到这句话,似乎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但并没有当场发火,而是和颜悦色地问:“你为什么说再过两年我也没饭吃?”

  张二廷胸有成竹地回答:“我们社员要是吃不饱,那么我们干活就没劲,地里长的粮食还不够我们吃,哪有多余的粮食交给国家?一年两年不交,可能国库还有粮;但要是三年交不上粮食,那国库也就没有了。全国都没了粮食,总理您还能不挨饿吗?”

  周总理听后,内心非常感动,这才是他想要听到的声音。他动情地说:“二廷,你是我下来以后第一个敢说出真话的人。我很高兴你敢说实话、敢说真话,你的批评我虚心接受,这都是我不对,是我来迟了,没能够早日亲自下来走走看看,否则的话大家也不会过得这么苦。今天我交定你这个朋友了!”

  虽然当地情况不容乐观,但总算了解到真实的情况,找到了问题所在,后面也推动了事情的解决。伯延调研,只是周总理众多基层调研中的一次,但充分展现出他治国谋政的高超智慧。总理直接深入第一线进行调研,采取听取汇报、专题座谈、实地查看和个别谈话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调研中,他鼓励群众说真话,不听假话空话,主动保护说真话的人,这让他的调研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情呼应,也掌握到基层最真实的情况。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过去我们解决脱贫攻坚问题,离不开“两脚泥、一身土”,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需要继续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研。只有把进村入户作为工作日常,把田埂土坎作为办公场所,才能真正了解农民所思所忧所盼,三农政策措施才有准头、乡村振兴才有看头、群众生活才有奔头。可以说,干部的双脚在农村土地上踏得越深越实,就越能与群众走得越近越亲,乡亲们手中的“致富牌”“振兴牌”就越打越多越有底气。

  ——电影深入展示了周总理听取群众意见、推动取消公共食堂的过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三农工作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支持农民的事情农民办。

  周总理调研期间,看到村民们在田里种红薯,于是也拿了几个和大家一起种。由于他不太会种地,不免有些手忙脚乱。看见周总理拿起一颗秧苗直直的插进土中,一位农妇扯开嗓门大喊:“总理,错了,错了,不能直着插,要躺着种,这样才能长成一片!”

  听了农妇的话,总理笑了,连忙按照她的方法插好了秧苗,然后用脚将四周的土踩结实。没想到一旁的农妇又喊到:“总理,又错了,秧苗周围的土不能踩结实,进不去空气和水会死掉的。”

  这位心直口快的农妇连续两次指出周总理的错误,他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对着农妇竖起了大拇指,称赞她说:“看来还是术业有专攻,你们才是干农活的行家呀!”

  在种红薯时,周总理虚心向农妇学习,在研究公社食堂大锅饭问题上,他也非常善于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周总理在座谈会上推心置腹地向村民们说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11年,我们的国家很年轻,一切治国经验需要我们自己来摸索,经验从哪来?当然从老百姓中来,只有你们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国家才能够改正不足,调整和完善各种政策啊。”

  在伯延的四天调研,周总理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结合实际情况,认真总结经验,并与在上海的毛主席打长途电话,详细汇报了伯延的情况,提出了解散公共食堂等四点建议。周总理与毛主席电话沟通后,向大家宣布:“大食堂还要不要办下去,要伯延人民自己说了算!”于是各家各户升起了炊烟,解散了食堂,老百姓重新有了吃饭的自主权。

  半个月后,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和修改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修改后的条例,取消了供给制;对食堂则规定办或不办“完全由社员讨论决定”,等等。这些符合实际的决定,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

  伯延之行,体现了周总理为民的担当。这种担当是把农民利益放在心上,愿意俯下身子听农民说话,敢于正视工作中的错误,并及时推动政策调整。

  我们正在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既有乡村产业发展,又有乡村治理、乡村文化建设等等。怎么样统筹谋划、科学推进,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领导和规划,但是政府不能用行政命令代替民主协商,不能用美好设想代替农民的实际需要。因为乡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家园,农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园,农民自己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这就必须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农民主体意识,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积极拥护者、践行者、受益者。

  ——电影真实再现了周总理和老区群众打成一片、鱼水情深的感人场景,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农村老百姓的淳朴可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就是与人民心心相印、休戚与共,守住人民的心。

  伯延是革命老区,刘伯承和邓小平等都在这里指挥过战斗,当地干部群众对于共产党有着特殊的感情。

  周总理在伯延的土地上待了四天四夜,和老百姓心交心,心贴心。当地老百姓从总理身上,真切地感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怎么爱民,怎么亲民,怎么为老百姓着想。老百姓在困难时期,又怎么体贴党,体贴国家所遭遇的苦难,上下一心拧成一股绳来共度难关。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连弟奶奶。她瘫痪在床,为了让周总理吃上自己亲手做的拽面,不惜卖掉自己的寿材换来半袋面粉。当连弟爸爸端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拽面,出现在周总理面前时,他和邓大姐心领神会,吃起了那碗饱含深情厚谊的拽面。此时此刻,周总理考虑的是“我不吃,老奶奶心里永远都会有个疙瘩”。他悄悄吩咐把老人的寿材赎回来,等他们离开后还给可爱的老人。

  1961年5月6日中午,当周总理开完最后一次座谈会,准备离开村子。村里的百姓纷纷自发来到村口,大院内和广场上全是人。乡亲们把路堵得水泄不通,都希望总理能再多驻留一会儿。在大家的簇拥下,总理的车逐渐开走,很多乡亲走了很远,将总理送了很远。总理被人们的热情所感动,眼里噙着泪花,不停地挥手和道别。

  这部电影通过一个个故事、一个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周总理与人民同甘共苦、肝胆相照的大爱,也看到了党群干群之间的情感基础和磅礴力量。它是一面镜子,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又是一面现实的镜子。从影片中我们看到,周总理一言一行、所思所虑,都是考虑如何纠正错误、改善民生,让老百姓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而广大人民群众尽管遭受了苦难,但对党的信赖和热爱却没有丝毫的改变。这是在共同价值目标和情感基础上的相知相通,这是党和人民的血肉相依、相濡以沫、风雨同舟。有了这样的人民,我们的党永远不可能陷于孤立;有了这样的党,我们的人民永远不可能失去希望;有了这样的党群关系,不管什么样的错误我们都能纠正,不管多么大的困难都不能把我们压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想这样一份初心,是三农工作不管走多远,不管走到哪里去,都应该时刻铭记并始终践行的永恒信念。当我们抚今追昔,重温周总理在伯延的四个昼夜,我们可以轻轻地说一句:山河无恙,人间皆安;人民在你心中,你在人民心中。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