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师范学院:青年学子暑期社会实践“十里长寨下的沉浸式闯关体验”
时间:2023-07-26 15:28:41 来源: 作者: 字号:【

  “绿树成荫,高山流水,处处是风景。”这是步入长安营镇大寨社区的志愿者们对大寨的初印象——目光所及之处无处不风景,无处不画意。近日,衡阳师范学院“星火筑梦”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邵阳市城步县长安营镇大寨社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湖南省第二届“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一场在大寨的沉浸式“闯关”体验拉开了序幕。

  

  出征大合照。陈嘉怡摄

  

  成员乘坐大巴前往大寨社区。徐锐聪摄

  走进田野 打造五育并举育人新模式

  “教育不仅在课堂,在田间地头更能锻炼我们的学生。这是大家学以致用的天然课堂,也是厚植人民情怀的大课堂。”带队指导老师谢炎伶在开会时表示。于是20名志愿者们在当地村干部的帮助下,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实际情况制定了特色课程,秉持着“趣味课堂+民族特色”的教育模式开展了“重走长征路”思政课、“自找苦吃”劳动教育课、“乐动大寨,健康随行”趣味体育课、“心心相绘”美术课、“走进甲骨文”语文课、“童语诵童音”普通话课、“认识自我”心理课等课程。巧妙融合大寨社区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从理论到实践环环相扣,全面提升了小朋友们对文化传承、民族团结、身心健康的兴趣与重视程度。

  

  实践团成员体验田野中的劳动教育课。陈嘉怡摄

  

  实践团成员“重走长征路”思政课。陈嘉怡摄

  科普下乡 走进科普盛宴感受科学魅力

  遇见科学,预见未来。为激发农村学生们探索地球的好奇心,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衡阳师范学院星火筑梦乡村振兴实践团联合大寨社区开展了“激发科普活力,播撒科学种子”系列科普课堂活动。志愿者从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入,为大家耐心的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告诫大家危险的事情要远离,遇到危险该如何自救,一直延伸到现今炙手可热的智能AI,让同学们亲自上手体验科技的魅力。“我想要跳舞的小狮子”、“我要骑马飞的奥特曼”一个个天马行空的形象都在一台电脑中被画出来。此次科普课堂既讲解了有趣的物理知识,如静电章鱼、易拉罐不倒翁等,还涉及了防诈骗网络安全教育、防溺水科普和人工智能科普等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从维护自身安全与热爱科学的角度出发,围绕“实用与兴趣”主题,做到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双向“奔赴”。

  

  谌春男带小朋友们感受科学的魅力。徐锐聪摄

  

  海姆利克急救法演示。陈嘉怡摄

  探寻非遗 走近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

  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如何加强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这是师生志愿者们急需思考并解决的问题。为此实践团成员们以民俗文化为灵魂,借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实地走访调研活动,随童声一起听侗歌,看杉树,逛鼓楼,看千户侗寨展非遗魅力。在少数民族山歌碑林前,了解山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感受“山歌皇后”陈岩花生活有歌的人生态度,体会她怀揣炙热与爱在稻田间,山林间,课堂间,唱响对这土地的深沉的爱;在东晋古杉群里,身穿民族服饰的小小推介官们向我们讲起那神秘古老的民俗故事,被大火侵蚀几进中空的杉树王竟存活到了现在,或许正如村民所说是它庇佑着当地风调雨顺,山景秀丽;在侗寨鼓楼中,党支部书记助理刘坤向我们介绍,清朝李宗昉《黔记》中曾记载 “诸寨共于高坦处建一楼,高数层,名聚堂。”侗寨鼓楼不仅历史悠久更是侗族文明的象征,侗族人民常常会聚在鼓楼前议事、休闲娱乐,百家宴、唱山歌、庆娘娘、祭杉树、篝火晚等重大活动都会在此展开。

  

  参观杉树王。陈嘉怡摄

  

  参观侗族特色建筑。陈嘉怡摄

  

  实践团调研成员与山歌皇后合影。徐锐聪摄

  文旅融合 专业赋能打造”古村落游“特色品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旅游密切相关,为充分运用“文化+”的模式助力大寨社区乡村振兴,深挖地方民族特色,弘扬当地风俗民情,提升文化品牌形象,一方面实践团成员积极开展“小小旅游推介官”导游实践活动。依托苗侗瑶文化文物资源、红色历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了专属大寨社区“古村落一日游”旅游路线,将苗侗民族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旅游路线,让游客跟随推介官们的脚步领略自然之美、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借童音诉特色故事。并制作了“小小旅游推介官”宣传视频、“小师带你游大寨”打卡视频,以衡阳师范学院吉祥物衡小师为看点,运用新媒体技术来宣传推广,致力于让“青山绿水”走出大寨,走向云端。另一方面,积极筹备开展“文化+”彩绘活动。实践团成员将大寨社区特色建筑、特色服饰、特色符号融入到绘画活动中,开展草帽DIY、风车制作、十里长廊下的十里画卷绘画课,并打造大寨社区特色文化作品展,以“文化+走秀”的形式呈现作品,不仅给线下观众带来一场沉浸的文化盛宴,同时利用直播的形式吸引游客,赋能乡村振兴,厚植乡村文化底蕴,彰显乡村文化品味。

  

  王敏带领小朋友们上导游实践课。徐锐聪摄

  

  小朋友们彩绘作品合照。徐锐聪摄

  实践团成员共同完成十米画卷。徐锐聪摄

  双脚不停 跋山涉水探社情民意

  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修身立德,在亲身参与中进一步了解大寨社区的世情、国情、社情、民情,在亲身体验中树立对人民的情感、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国家的忠诚,引导学生舍去“小我”,成就“大我”,实践团成员在每个被阳光叫醒的清晨都踏上了“跋山涉水”之调研路。在前几天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以及特色建筑的了解后,实践团继续深入乡村和基层一线,爬山路、进深林,走访和调研大寨社区的风土人情、非遗山歌、特色产业。

  经过层层叠叠的梯田,一块印着“光荣之家”的金黄牌匾映入大家眼帘,这块土地居住着当地有名的有福之家。院子的主人是一位农民诗词家兼书法家阳忠政,在与其交谈的过程中 ,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其“耕读传家世,读书继世长”的耕读家风,读书明理的家教。即便家庭困难他也不放弃让自己的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机会,把能借的都借了,能卖的都卖了,供自己的三个儿子一直读到了大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前年,与阳忠政共同生活的孙辈分别考取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说到阳忠政的教育理念时,他说“没什么别的,我就觉得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有知识、对国家有用的人。我要让他们不仅在课堂中学,还要在乡间地野里学。”,所以他会给自己的孩子们制定劳动作业,让他们在劳动中感受生活 的来之不易,体悟、传承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他们爱学习更爱劳动的品质。

  

  阳忠政孙辈们的奖状。徐锐聪摄

  

  实践团成员与阳忠政亲切交谈。陈嘉怡摄

  

  实践团成员与阳忠政的合影。陈嘉怡摄

  在访谈结束以后,驻村干部为了让我们切身体验劳动的快乐,加深实践团成员对当地特色农作物的了解,他带领成员们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课。当天下午,实践团成员跟随当地特色梯米种植地主人蒙泽军前往梯米及其他特色农作物种植地。在调研的同时,实践团成员还学习了如何育苗、“打尖”等,并通过与蒙泽军的交谈了解当前大寨社区的特色产品。据悉,大寨社区目前拥有高山延季蔬菜:辣椒、番茄等。其中城步番茄是湖南省邵阳市城步县的特产,“南山顶”牌番茄产品获得中国绿色食品认证。另外,当地村民正在试种梯米,希望打造更多特色产品。当地海拔较高,并且昼夜温差较大,非常适应番茄、西瓜等经济作物的生长,因此多栽种一些此类经济作物借新媒体赋能推广更能推动当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实践团成员帮忙除草。陈嘉怡摄

  

  实践团成员学习如何育苗。陈嘉怡摄

  随即,实践团成员们在刘坤的陪同下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山歌皇后”——城步苗族自治县“六月六山歌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岩花。由于其在湖南省“六月六山歌节”比赛中连续六次获得女性歌手一等奖,被称为“山歌皇后”。她秉承着“择一事终一生”的态度坚持到了现在,可是,苗乡传承干年的传统,城步生活百年的根基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却不可避免地走向日落西山的境地。时代快速更迭,科技高速发展,乡村贫困落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唱山歌、穿苗服的习俗早已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逐渐消逝在岁月的风里。但总有那么些个“另类”,不顾他人的眼光,只是因为热爱山歌,只是想要老祖宗的东西传承下来,陈岩花便自费去各地参加比赛,假期免费教授山歌,修建山歌培训基地,即便演出服高达几万,修建山歌基地的钱根本不够,她也一个个克服下来。相信在陈岩花的不懈努力下,当地政府与村民的支持下,星星之火也能汇聚成光,山歌文化会继续发扬壮大。

  

  实践团成员与陈岩花友好交谈。徐锐聪摄

  

  陈岩花唱山歌欢迎实践团成员们的到来。徐锐聪摄

  星火接力 丹心筑梦续写青春绚丽华章

  近10天的大寨社区的沉浸式体验在村民们热情欢快的歌声中落下了帷幕。“星火接力,丹心筑梦”衡师携手大寨青创成果汇报演出圆满成功,这一场青春与基层的碰撞,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为大家展现了一场视听盛宴,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据悉此次演出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观看人数共计3000余人,线上直播点赞量达6.2万+。晨星已落,南风飞起,是时候说再见了。返程路上,回想此次实践活动,深入实践的20名大学生们朝气蓬勃、吃苦耐劳,投身于广阔的乡村天地中,干着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在社会课堂中真正做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而窗外广袤的田野,或许正孕育着无限的希望、机遇与可能,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和大展身手的舞台。今后,衡阳师范学院青年学子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扎根基层,感悟乡情,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探索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新模式,见证乡村发展新成就,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晚会大合照。陈嘉怡摄

  

  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的合作舞台。陈嘉怡摄

  

  实践团成员合照。陈嘉怡摄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