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乡村宜居、乡村宜业的新尤安——四川平武镇尤安村简介
时间:2023-10-10 14:53:34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平武镇尤安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聚焦关键环节持续发力,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努力开辟“3+N”发展新路径,不断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以村集体领导为核心,村集体平台为载体,构建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民共治、发展共享的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聚焦产业振兴,以种养殖为特色产业,大力助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产业成势成型,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在乡村宜居方面方面,一是抓机遇建新村,助力群众享受高品质生活。2017年5月,尤安村正式启动全域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项目。充分利用村民所提供的责任地、宅基地建设用地指标等,新建13个新农村田园综合体,建成住房1100余套,全村集中居住率达80%。同时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开放式、互动式“党群、政务、活动”综合服务大厅,打造多功能、易触及的融合共享空间,满足党员群众“一站式”服务。

  二是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在集中安置居住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11处,农村生活污水处置率达100%。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配备保洁员20名,承担村域内环卫保洁管理工作,确保清扫保洁全覆盖。围绕农村农业用水、废旧农膜、尾菜尾果等农业面源污染,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职责,持续开展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和综合整治,不断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回收处置率达到93.7%。魏提升村容村貌,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为抓手,扎实推进“风貌革命”,对不符合村镇规划、没有使用价值、影响村容村貌的残垣断壁、废弃栅栏、废弃圈舍等进行全面拆除,并妥善处置拆除后的建筑垃圾。同时对公路沿线、道路两侧、庄前屋后院内等重点区域进行景节点打造。在村社道路、沿沟、沿河、房前屋后、田间道路等地植树造林,新种植各类树木2000余棵,完成全村绿化的提档升级。

  

  三是围绕“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开展文体活动,宣传移风易俗,抵制高价彩礼。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婚姻观、价值观,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高村民素质。为促进基层治理方式转变,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安村创新推行村民积分制管理,将“小积分”应用于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全过程,激发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全面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工作格局。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积分制管理全过程,做到积分制管理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坚持正面引导,加强宣传,营造人人参加积分的浓厚氛围。实行“积分兑换+爱心超市”模式,从移风易俗、环境卫生、公益事业等工作予以积分、扣分,采取物质和荣誉双奖励措施,规范村民行为,提升村民素质,在全村形成良好的村风民情。

  

  在乡村宜业方面,尤安村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把“富民”作为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创新工作思路,利用“四合一”改革赋予村集体的经济职能,不断拓展增收渠道,构建全面保障群众利益的新型利益分配机制。

  一是激发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活力。尤安村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经济联合社章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充分利用村集体经营主体优势,进行产业发展和资产经营活动,确保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二是拓展收入渠道,树立“一个村就是一家企业”的理念,积极推行“村+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动员全村村民参与农业产业生产环节的管理工作,形成了“土地流转有租金、参与务工有薪金、集体经济有股金”的多元化收入模式,拓展了村民致富增收渠道。

  

  三是创新分红机制,在保障基础利益分配的前提下,设立了补充分红机制,将产业创造的利润与村民的分红直接挂钩,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村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四是拓展业务范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把握发展契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工程建设、物业管理、劳务承包、农业机械、农商文旅等业务,并为20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其中回引大专以上高素质人才46名。

  2022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4000万元,收益达800万元。参与产业发展的村民人均务工收入超过2万元,股本分红达1200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5万元。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