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如何吃得更健康?快来GET“五指营养法”→
时间:2025-02-21 10:33:05 来源:上海宝山 作者:吴萍 字号:【

  “五指营养法”就是将食物分为五大类,每个手指代表一种食物类别。

  大拇指代表主食、谷薯类,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摄入200-300克。

  食指代表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摄入120-200克。

  中指代表蔬菜水果类,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蔬菜摄入量至少达到300克,水果200-350克。

  无名指代表奶类、大豆和坚果类,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摄入至少相当于鲜奶300克的奶类及奶制品,大豆和坚果摄入量共为25-35克。

  小拇指代表烹调油和盐,推荐成年人平均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30克,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

  在选择和烹饪食物时,可根据5个手指所代表的食物种类来搭配营养餐。

  主食:粗细搭配

  谷薯类是膳食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多种微量营养素和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人每天摄入谷类200-300克,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上述提到的食物重量都为生重,并非烹饪后的分量。

  2岁以上健康人群的膳食应做到食物多样、粗细搭配。我国居民的主食选择有很多,谷类包括小麦、稻米、玉米、高粱及其制品,如米饭、馒头、烙饼、面包、饼干、麦片等。杂豆包括大豆以外的其他干豆类,如赤小豆、绿豆、芸豆等。

  由于土豆、红薯、芋艿、藕等食物的淀粉含量较高,因而将这些食物归类于主食,而非蔬菜类。在日常膳食中,这类食物可替代部分主食。

  动物性食物:适可而止

  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推荐适量食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摄入量共计120-200克。

  新鲜的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良好来源,建议每天畜禽肉的摄入量为40-75克。

  常见水产品包括鱼、虾、蟹和贝类,其富含优质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和矿物质,推荐每天摄入量为40-75克,如一块手掌大小的鱼。

  蛋类包括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鸽子蛋及其加工制品,其营养价值较高,推荐每天吃1个鸡蛋(约50克)。

  需提醒的是,吃鸡蛋时不要丢弃蛋黄,蛋黄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胆碱、卵磷脂、胆固醇、维生素A、叶黄素、锌、B族维生素等,对各年龄段人群都有益健康。在烹饪方式上,水煮蛋最佳。

  蔬菜水果:深浅互补

  蔬菜水果是膳食指南中鼓励多摄入的两类食物,推荐成年人每人每天摄入蔬菜至少达到300克,水果200克-350克。有减肥需求的人群,每天摄入蔬菜应在500克以上。

  蔬菜水果是膳食纤维、微量营养素和植物化学物的良好来源。蔬菜包括嫩茎、叶、花菜类、根菜类、鲜豆类、茄果瓜菜类、葱蒜类、菌藻类及水生蔬菜类等。

  每类蔬菜提供的营养素略有不同,深绿色、深黄色、紫色、红色等深色蔬菜通常富含维生素、植物化学物和膳食纤维,推荐每天占总体蔬菜摄入量的1/2以上。

  水果多种多样,包括仁果、浆果、核果、柑橘类、瓜果及热带水果等。

  特别提醒,有些人用水果代替主食。事实上,水果中除了丰富的维生素之外,还有比较高的果糖和葡萄糖等,如果毫无节制地吃,会造成糖分超标。

  奶类、大豆和坚果:不可或缺

  奶类、大豆和坚果是蛋白质和钙的良好来源,营养素密度高,《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人每天应摄入至少相当于鲜奶300克的奶类及奶制品。有减肥需求的人群可选择低脂奶或脱脂奶。

  乳糖不耐受人群可以选择饮用酸奶,最好喝无糖酸奶,老年人群也可以喝些酸奶帮助肠道蠕动。值得注意的是,酸奶的饮用时间有讲究,建议在饭后1小时喝酸奶。

  大豆包括黄豆、黑豆、青豆,其常见制品如豆腐、豆浆、豆腐干及千张等。坚果包括花生、葵花籽、核桃、杏仁、榛子等,部分坚果的营养价值与大豆相似,富含必需脂肪酸和必需氨基酸,推荐大豆和坚果摄入量共为25-35克。

  坚果无论作为菜肴还是零食,都是食物多样化的良好选择。不过,由于坚果富含油脂,建议每周摄入70克左右(相当于每天10克左右)即可。

  调味品:严格控制

  油盐作为烹饪调料必不可少,但应尽量少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平均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30克,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

  烹调油包括各种动物油、植物油。动物油有猪油、牛油、黄油等,植物油有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葵花籽油等。烹调油要多样化,经常更换种类,以满足人体对各种脂肪酸的需要。

  需要关注的是,我国居民的食盐用量普遍较高,过量吃盐与高血压关系密切,限制食盐摄入量是我们的长期目标。

  除了少用食盐外,也要控制零食、加工肉类等隐形高盐食品的摄入量。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