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食疗:AI无法替代的“人情味”与健康管理智慧
时间:2025-04-25 09:22:22 来源:商丘网 作者: 字号:【

  当deepseek能写论文、AI医生能看CT的今天,营养健康领域却呈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各类健康APP层出不穷,专业营养师的需求反而持续增长。中国营养学会2023年数据显示,注册营养师数量较5年前增长320%,背后折射的正是营养食疗服务的不可替代性。近日,由新华网和长轻营养食疗共同策划的《中国居民营养膳食科普专项行动》上,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机器能计算卡路里,但算不出生活的温度。这揭示了在数字化浪潮中,营养食疗仍然需要“人的智慧”,并强调了如何将科学知识转化为一日三餐的健康实践。

  1.AI的局限:数据可以被“污染”

  “营养与健康领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魅力,这些无限的变量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完全掌握。”朱毅指出,AI本质上是机器,无法理解复杂的外界信息。如果它被恶意地“喂养”,例如,不断有人宣称某种食物有“超级功效”,AI是无法辨识这些信息的真伪的。这些数据一旦受到污染,AI的输出就可能出现偏差。而专业营养师凭借系统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有效过滤伪科学信息。

  2.营养指导中无法复制的“人性维度”

  营养食疗是一种通过科学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选择,以预防或辅助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方法。朱毅进一步表示,营养食疗的不可替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属于“个人”的定制服务:人体对事物的反应受基因、代谢、肠道菌群等数百万变量影响,例如,同是糖尿病患者,有人对燕麦血糖反应剧烈,有人却耐受良好。同样的西兰花,不同人吸收的硫代葡萄糖苷(抗癌物质)差异可达16倍。因此,专业营养师的价值在于建立“健康关系图谱”。也就是说,他们会结合体检报告、饮食习惯、生活作息等,像“健康侦探”一样制定方案,而非简单推荐“普适性”食谱方案。这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科学的、精准的、个性化的、正确的、与时俱进的膳食指导。情绪价值是健康行为的隐形推手:如今,AI已经能在许多领域提供高效又精准的服务。然而,AI再强大,它也无法代替人类在某些方面的独特价值,朱毅指出,“情绪价值”就是一种。以营养食疗为例,虽然AI可以依据身体状况、健康目标等信息,自动生成一份营养食疗计划,但AI无法察觉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微妙的变化,例如精神状态的改善、睡眠质量的提升,或是由于饮食习惯的剧烈改变导致的身体不适,以及可能引起的情绪波动。但如果用户能与营养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营养师便能迅速捕捉到这些变化,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有研究显示,获得情感支持的减重者成功率更高。“当人们感受到被关注和认可时,内心回产生积极的反馈。”朱毅说,这种情绪价值能够激发我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这是AI无法提供的。

  3.落地困境:为什么“知道却做不到”?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虽高,但在实际落地中面临认知偏差、执行成本高、地域饮食差异等挑战。营养食疗的关键在于,通过专业化、个性化、场景化的服务助力指南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起到再次示范,强化教育,重视习惯养成的作用,最终形成“政府指南—企业服务—个人行为”的良性循环生态。

  提高营养认知:通过科普讲座,破除对营养的误区;采用“餐盘分割法”,让客户懂得如何合理搭配谷物、蔬菜和蛋白质。场景化指导:结合客户的地域饮食文化,如“火锅健康吃法”,并提供旅游、聚餐等特殊场景的饮食建议。行为养成策略:帮助客户构建可持续的健康习惯。比如针对吃饭过快者,建议“用左手吃饭减慢速度”;喝水达不了标,设定手机提醒喝水;一时间改变不了饮食习惯,那就进行微小的膳食升级,比如“每天增加1把杂粮”、“午餐多选一种蔬菜”等。当然,AI也能辅助营养管理,例如通过饮食拍照自动形成营养报告,再由营养师动态调整方案,使干预更加精准。

  4.防患于未然,堵住走向医院的路

  健康不是医院的产物,而是日常生活的结果。朱毅强调,科学饮食不仅关乎食物的选择,还包括加工、烹饪和食用的全流程管理。她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选择天然食材:优先选择新鲜、少加工的食材,避免过度依赖工业化食品。科学烹饪:采用低温慢煮、蒸、煮等温和的烹饪方式,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慢食文化:倡导慢食理念,细嚼慢咽,不仅有助于消化吸收,减少肥胖风险,还能提升饮食的满足感。多样化饮食: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注重膳食多样性,确保营养的全面摄入。关注食品标签:购买包装食品时,查看配料表,选择添加剂少、成分简单的产品。“防患于未然,堵住走向医院的路。”朱毅表示,健康管理需要长期积累,个人的努力,如锻炼、健康饮食、定期体检等,应当被认可和尊重。政府、医院、企业、个人需要协同构建“预防-干预-治疗”的全链条体系,才能真正降低医疗负担,实现高效的健康管理。营养学的魅力,在于用科学重构人与食物的美好关系。在快节奏的时代,回归食材本真、建立个性化营养食疗方案,或许是我们对抗慢病最温柔却有力的方式。那些藏在时令蔬果里的风味,用心烹煮间升腾的烟火气,正是健康生活最生动的注脚。正如朱毅所说:“胃是通向心灵最短的路径。”营养食疗不仅治愈身体,更通过情感连接,温暖人心。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人情味”与个性化关怀,正是营养食疗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