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街道南新村面积4.9平方公里,东山大道贯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辖9个村民小组,23个社,总户数1449户,共4501人。建成了1个中心村2个小区2个集聚点,集中居住率80%。先后荣获“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成都市‘三美’示范村”、“四川省‘四好’村”、第五届“全国文明村”及“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四川省2021年度乡村振兴示范村”、“2021年度省级(5A)先进村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抓牢党建引领,形成“聚民”效应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依托2个党支部,8个党小组,125名党员深入践行群众工作,组织动员全村群众参加“植物增绿”、“重走红军路”等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并选树先锋典型,形成红色基因星火燎原、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的美好愿景。
二是建强干部队伍。严格选人用人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加强党员干部培训,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推动稳定发展的能力。
三是转变工作作风。立足杨梅小镇龙头企业及周边休闲农场旅游项目的环境优势,积极探索农户集群式发展新模式,动员农户成立房竹岭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通过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带动辖区各项重点工作有序开展。
融合产业发展,创新“富民”举措
围绕乡村振兴和新区打造南部文创组团为契机,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户自愿”的原则,完善农业招商引资、反乡创业支持政策,推动村土、村规、村制与村情、村风、村貌有机融合。截至目前返乡创业50余人,带动经济发展上千万元。按照“农户主内,政府主外”的实施原则,成立“成都房竹岭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对域内20余家星级乡村农家乐进行提档升级,加快打造“房竹岭”特色民宿旅游,力争打造形成三次产业成链互动、良性发展,农民就近在产业链上就业增收的产村相融示范区。
充分运用“天府永兴”微信公众号等宣传矩阵,主动链接成都日报、天府发布等媒体资源,加强对南新村乡村振兴经验及乡村旅游资源的宣传推介,同时积极在南新村乡村双创中心开展网络直播培训、讲解员培训、蜀绣技能培训,进一步拓宽本地特色农产品销售与创新就业渠道,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加强文化建设,搭建“强民”平台
始终坚持积极引导、群众自发的原则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搭建“四大平台”努力提升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培育文明新风尚,增强辖区“软实力”。
一是为群众搭建传统文化活动平台。以“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主题活动为载体,开展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媳、好少年评选,坚持不懈开展“我们的节日”、道德讲堂、百姓故事会等道德实践活动,营造尊传统、爱文明、敬美德的氛围,持续转化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二是为群众搭建特色文化体验平台。深入挖掘宣传“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楹联)之乡” 的文化底蕴,建设“两廊一壁”(楹联文化廊、民风廊和廉政壁),同时依托楹联协会开展楹联“进小区”、“进校园”、“进市场”、“进企业”、“进农屋”活动,引导群众主动创新传承楹联文化。
三是为群众搭建志愿服务活动平台。通过招募方式,引导群众自发成立了一支40余人的志愿服务队,开展“关爱孤寡老人”、“关爱困难群众”、“关爱留守儿童”、“暖冬行、爱传递”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断弘扬。
四是为群众搭建良好风尚宣传平台。充分利用宣传栏、农村广播等传统宣传方式和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成都市文明公约》和乡规民约等内容,引导村民提升整体素质。
落实精准服务,完善“便民”体系
始终秉承为民解忧、为民服务的工作思路,从软件和硬件上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切实完善服务体系。
一是强化法治服务保障。通过文化道德讲堂、百姓故事会等活动全力抓好普法教育宣传,同时与太平廖皇寺律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协调解决村域内矛盾和问题,利用法律手段维护百姓自身合法权益。
二是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在人口集中居住区配套全民健身广场4处、健身器材30余处,不断提升辖区内卫生站、幼儿园、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硬件设施,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三是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优化设置综合服务、劳动保障和民生缴费窗口,并新设自助查询机2台、LED显示屏3个、等候座椅3排,确保下沉的61项村级事务均能便捷高效办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