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农民画绣:乡土艺术的优雅转身
时间:2022-05-17 00:59:10 来源:精致日照 作者:李晓萌/文;王伟时 李冰 臧绍喜 黄维宝 刘晶/图 字号:【

  埋首于针线穿引间的赵洁展示了一枚刺绣图样。戴头巾的农人怀抱一丛稻穗,与星辰大海的意向一同被细密针脚连结,颇具后现代艺术况味。

  图样来自日照农民画绣系列作品《乡村新貌》,取自90后农民画家赵洁的画作。这些年,她从父亲手中接下农民画绣的“接力棒”,开始潜心钻研将农民画融入时代语境的全新课题,让文化景观从“墙”上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日常。

  赵洁爱笑,眉眼间透着童真,但若说起农民画,又会不自觉地严肃起来。对她来说,农民画是记录时代、贮存生活的方式,留住她心中的爱和家乡。

  穿过草木葱茏的街巷,深入隐匿在日照街道大石桥村的日照锦丽工艺品有限公司,墙面上满挂的农民画比窗外初夏的色彩更盛,在这方色块与线条构筑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孩心中绮丽的幻梦与巧思。

  山野之间,

  突破传统的艺术创想

  工作室的桌上,香炉里的烟云顷刻间消弭在空气中,伴着馥郁香气,赵洁提起画笔,开始将明快色彩注入正在创作的农民画。

  画得是热闹的乡村大集和陶市:挑着担子的果农、炸油条的摊贩、谈笑的食客、嬉闹的孩童,被叠成一摞摞的陶器包围着。

  这是她平日观察到的人间烟火。闲暇时,赵洁喜欢四处写生,将山村乡野间的日照风情和乡村新貌在画纸上变形夸张,进行艺术升华。在她看来,农民画底色是人,更是一部“民间史书”,要观照时代变迁。

  “日照是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的三大农民画乡之一,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齐名。”赵洁告诉记者,日照农民画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海洋文化、渔民文化、太阳文化等是其独特的艺术风骨。

  并非刻意“反传统”,但赵洁的创作天然地将农民画惯常聚焦的主题进行了延伸,从上世纪春耕秋收、捕鱼劳作的景象,扩展到婚庆嫁娶、民间年俗等新题材,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让表达更细致、更温情。

  且看墙上的一幅画作:炉灶里柴火正旺,锅里的水冒着热气,祖孙两代一同下着水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是赵洁以爷爷奶奶为灵感创作的作品,取名为《盼》,表达祖辈盼望儿孙团聚,质朴深切的亲情,曾获华北农民画大展银奖等多项大奖。

  父亲赵家乐是精通农民画、水墨画的著名画家。对农民画执着的热爱和探索,最初源自家庭的熏陶。

  “其实我也有过挣扎,差点坚持不下去。”2009年,她参加了由日照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现为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美术馆等联合组织的农民画创作研修班,“那是我第一次独立创作农民画,足足画了19幅样稿,但老师始终不满意。”

  想放弃,忍不住给家里打了电话,在父亲的劝说下,18岁的她忍住委屈,终于在第20幅完成了满分答卷。时至今日,她仍牢记并践行老师对艺术的阐释:“要打破对生活的常规理解。”

  与众多专业农民画家一同封闭创作,赵洁在学习的同时也看到了当时农民画面对的困顿。70多岁的老爷子,手发抖也坚持绘画,作品在各大展馆展出,一幅画却只能卖40—80元。

  “即使画作再有艺术价值,也难以传播,更无法传承。”赵洁回忆,“还有一次,我想送给同学一幅画放在家里,但她说和家里的装修不搭,有点土。”

  明明是文化珍宝,却被误认为是过时的“土味艺术”,赵洁在惋惜的同时也意识到,想让更多人爱上农民画,只靠情怀是不够的。

  回家后,她的思路和父亲一拍即合:想办法让农民画进入市场。

  以针线为笔:

  勾勒民间艺术另一种优雅的路径

  有很长一段时间,赵洁和父母茶饭不思,想得都是怎么让农民画从“墙”上走下来。

  恰逢自家经营的刺绣业务进入转型期,父亲赵家乐突然有了灵感:同为日照民间艺术,为何不把农民画和刺绣结合?

  这个有些大胆的想法却立刻获得全家人赞同,农民画绣的研发正式开启。

  然而,实际操作并没有设想得那么简单,农民画是“满”的,刺绣需要的则是散碎的图样,难题接踵而至——— 有时因布面太软,缝制的人物变形了;手工缝制针脚锁得不紧实,很快脱线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后,父女俩终于探索出“机绣+手作”的完美搭配,第一款农民画绣《五谷丰登》系列作品诞生了,紧接着,《喜盈门》《采茶女》《元宵》等画绣也先后量产。以针线为笔,画布为纸,融汇刺绣技艺的镂空、包边等设计,将日照风情和民间生活勾勒在桌旗、抱枕、杯垫、布包之上。

  借助各色载体,农民画真正从“墙”上“下凡”,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也为手工艺品赋予了“灵魂”。集美观与实用为一体的农民画绣,一经问世便获市场强烈反响,很快脱销,更凭借对民间艺术的深入挖掘、更新、再造,为日照手造业、文化旅游商品行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余年来,农民画绣先后斩获国家文化部优秀传统手工技艺奖、第四届山东大众艺术节金奖、山东省首届民间工艺大赛金奖等十余项大奖,部分作品还被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收藏,被山东省政府列为外事礼品走出国门,先后在美国、韩国、东南亚等地举办展览。

  “现在,从创作绘画、电脑制版、纹样设计,到流程管理、市场营销等,我们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同时,还会向很多常年无收益的老画家购买版权,既能帮助他们生活,也能保持农民画的多样性。”说起钟爱的事业,赵洁眼中满是坚定。作为90后的年轻一代,她最近开始探索开拓线上营销领域,让农民画绣更加品牌化、产业化、品质化。

  农民画“活”了。在与时代的对望中,带着泥土味的乡土艺术拨动着精致的裙摆,完成了一次优雅的转身。

  以传承之道:

  从向外行走到向内回归

  时常想起年迈的老画家用止不住颤抖的手,细细描摹着心中的风景,对她一遍一遍地叮咛:“你们年轻人一定要传承好农民画。”

  回忆起多年前的往事,赵洁停下画笔,郑重地说起她的梦想:“我想让农民画变成一颗种子,在人们心中长成参天大树。”

  在赵洁看来,画绣成功进军市场,让农民画完成了一次向外行走,但“叫座”背后更要“叫好”,要深耕和传播文化价值,让农民画向最初的内核回归。

  以此为初心,她开始做农民画教学———为青少年儿童一对一授课,也为老年大学的艺术爱好者免费传授绘画和刺绣技艺。

  赵洁认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孩子们的本能,他们的视角更加单纯直接,与农民画的风格不谋而合。这些年来,在她的悉心培育下,大批没有美术功底的孩子学会了色彩搭配、构图,通过了专业的美术考级。更重要的是,一开始觉得农民画土气的孩子们,在不断的练习中探知到了农民画的精妙和底蕴,变成一种新奇的“时髦”,潜移默化间将非遗文化熟稔在心,塑造起丰沃的精神世界。

  有一次,在小红书直播时,有个孩子问赵洁能不能把自己画的农民画做成画绣送给妈妈,这给了她灵感:“今年我们计划采购新的设备,扩大厂房规模,提高产量销量,到时会探索做定制类产品。”

  许多个日夜,赵洁深耕在工作室的案台上,以针线和笔墨细心守护着几代日照人的文化记忆。那些旧时光踏着五彩斑斓的丝线而来,让她想起童年时缤纷绚丽的梦,那么美,那么清澈。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