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茨:传承在指尖上的经纬交错——记中国纺织“活化石”黎锦
时间:2022-11-28 07:42:28 来源:新海南客户端 作者:杨清茨 字号:【

      十一月上旬,初冬,细雨微飏。无风厉,无百卉凋残。这时的白沙黎族自治县,依然宁静、温暖、幸福而慵懒。

  多少个春往秋来,在五个方言片区之一的润方言,黎族人民不晓得已织就了多少黎锦。

  黎锦是黎族传统纺织品的代表,在漫长的岁月里,黎族人逐渐总结出纺纱、染色、织布、刺绣四种黎锦技艺,其中“绣”技艺的双面绣,因技法复杂图案精美显得尤为独特。

  黎族妇女长于双面绣,工艺奇美,不逊于吴地苏州境区、湖湘地域双面绣等。

  黎族的双面绣色彩丰富多彩,工序复杂,配色艳丽,常以黄、绿、红为主。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勾勒出变化无穷的图案,以简单的线条或者几何图形构成,人文图居多,也有马、鹿、斑鸠、青蛙、孔雀、鸡以及竹、稻、花卉、水、云彩、星辰等100多种图案,是以展现出黎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与灵巧的技艺。

  已流传三千余年的传统织技,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上就称其为“吉贝布”,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此时,在黎锦传承馆门口迎接我们的正是黎族“双面绣”技艺代表传承人符秀英。经她培训过的弟子约2000多人,助穷苦生自力更生,精准扶贫、励志,以“非遗”的技艺带领当地妇女开辟自强、致富之路。

  符老师拿着手中还未完成的绣品给大家一一讲述,黑黑胖胖中等身高的黎族中年女子,操着一口不太标准的黎普,圆圆的眼睛却清亮,散发着坚定自信,仿佛有无际的星辰落入她的眼中。原色棉布上绣了两条金龙,寓意男女老少吉祥平安。金龙图是双经单纬刺绣,正反两面皆一样,龙锦表里如一,栩栩如生,于我看来,倒是有了“知行合一”的缘起。

  符老师拿起置放在桌上的纺线一一列举,乌木树皮染就的墨色如乌羽之色,苏木心染的赭红色深沉大气,不长果实之野板栗的树皮染成棕色,姜黄染就姜黄色,在阿育吠陀经里记载可治皮肤病,蔺草(俗名席草)染为浅绯色,古木树叶可染竹青色……可谓是纯天然染料的宴飨。

  润方言妇女的黎锦裙子是所有支系的筒裙中最短,堪称最早的超短裙。我蹲在一位黎族织女的跟前,她坐于木底苇席上,挺直着脊梁,背靠方形木柜,双腿伸直,双足左右叉开,由三四根横木、两根竖木纵横捆绑而成的简易织车便搭放在她的整个腿上,其用脚底蹬住织机经轴,手上拿着挑花刀正熟稔而小心地挑着一根根丝线,纬线在经线中来回穿梭,木刀打紧着层层纱线。飞梭走线间,指尖逐渐妙化出一幅密实而独特的锦画。

  许是对我这种探奇的人见多了,她微笑着告诉我她正在织一条筒裙,而完成一条织筒裙需要三至四个月的时间。然后再在素裙上绣上珍珠、贝壳等饰物,这些图案应是记载了黎族千百年来的历史记忆与经验智慧。黎族妇女不论在平素或是节假日穿时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尤其在舞动时熠熠生辉,美妙动人。而她温煦憨实的笑容就像掉入铜盆里的一弯月牙,明晃晃的,也照亮了我的心窝。

  黎锦中的上品当属龙被。民国时期,洋布的进口造成黎锦的退化消失,只有在农村才有些许所剩无几的传承,龙被由于技法的复杂失传了近百年,现作为非遗正被国家大力扶持恢复工艺。

  旧时作为进贡的龙被其华丽程度可见一斑,一般红色多用于喜事,蓝黑色多用在白事或宗教仪式上。眼前这副蓝底金线的龙被为缝制的三联幅龙被。符老师嗓音略带嘶哑却笑言盈盈,言这种龙被以前当地大户人家会挂在大堂正中,寓意护家宅安宁;也有随过世先人在出殡前作盖棺之用,待到先人入土之时,取下洗净供奉于山寮,不作他用。

  精美大气的龙被,团花簇锦的黎锦服饰、帽饰、包饰,腰饰甚至是染色使用的植物,都让我们感受到这份古老技艺背后的文化积淀。古人云“黎锦光辉艳若云”,其艺术的深邃与概括力,在轻轻地穿针走线中,传承了三千年厚重的岁月。体现了黎家百姓的生产、创造力,对自然的热爱,对神明的崇拜。信仰可以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所畏惧地跨过千难万险,保护并传承本国本民族的文化。

  一针一线,线端处连接的是黎族百姓幸福的生活,连接的是黎族古老而优秀的历史文化。

  历史如同散落的珍珠,被善念的力量串联,谱写出这个伟大民族独有的灿烂的传统文化。

  走出展览馆的大门,细雨已停,天空蓝了起来,云也变白了,竟有一时的晃眼,几只鸟雀扑腾着飞离路旁的树群。那些三三两两席地而坐的身影,依然埋首工作着。这样枯燥且日复一日的劳作,却让她们过得满满当当又明明白白,让她们在经纬交错中静心地安排着自己的未来,在指尖上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2022年11月9日

  作家简介

  杨清茨,著名诗人、作家、书画家、主持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全国高校诗词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家》编委会执行主任,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紫砂艺术专委会主席、书画专委会副主席,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及非洲多国文化大使等。诗作散文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诗刊》等。主创的大型音乐诗剧《血沃中华》获文化和旅游部“百年百剧”奖,获第八届长征文艺奖及文学领域多项奖项;诗歌收录央视人文类大型电视纪录片《笔尖上的中国》;多次主持中国与他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2020年于京举办个人书画展。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