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天津市武清区王庆坨镇大范口村:小家连大家 共育文明乡风
时间:2022-12-27 01:36:55 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 作者: 字号:【

  大范口村位于天津市武清区王庆坨镇西北部,与河北省接壤,全村有481户、1806人。

  一、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首要位置,规范落实“三会一课”、党日活动等组织生活制度,立足实际抓好党员学习教育,督促村内党员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和能力素质。切实加大年轻党员培养力度,在发展党员过程中严格把关,将培训和考察放到日常生活中去,确保把符合条件、有活力有朝气的村民吸收入党,为引领文明乡风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认真开展主题教育。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展党员挂门牌、亮身份、做奉献活动,让全村72名党员处处模范带头,事事作出表率,有力增强了党员的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党建引领,全体党员参与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的热情得到激发,全村上下形成了党员带头遵守村规民约、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勤劳致富、带头参与村内各项公益活动的浓厚氛围,达到了党风带村风、引领文明乡风的效果。

  二、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一是加强村规民约宣传。村“两委”通过广泛征集民意,与党员、村民代表、老同志等深度座谈讨论,反复修改完善后出台《大范口村村规民约》。将村规民约张贴在村委会门口的显眼位置,由村民代表发放到每家每户,让村民了解村规民约的内容要求,强化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二是加强红白理事会建设。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推选出威望较高、乐于为乡亲服务的乡贤、退休教师、老党员等组成红白理事会,对村内红白事实施全过程监督。通过“四议两公开”的程序表决通过《红白理事会章程》,倡导群众按照统一模式和流程操办红白事。组织村民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建成办理红白事的崇善堂,大力倡导“红白事简办”“绿色殡葬”等文明新风尚。村民自觉遵守宴席每桌不超过300元、正席不超过十菜一汤、副席不超过四菜一汤的约定,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行为和攀比斗富摆阔的人情恶习。

  

  三是推进村级议事协商。设立监督委员会、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理财小组、老干部议事会,参与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组织党员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在惠农政策落实、村级班子建设、公益事业开展等群众关心的重大事项上,发挥议事职能。

  四是积极发挥网格员作用。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做好上通下达工作。组织网格员在网格内传播党的声音,关爱帮扶困难老人,倾听民声、收集民意,解决家庭矛盾纠纷和调解邻里关系。

  三、积极弘扬正能量,引导村民养成文明意识

  一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每年组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群众”“好党员”等评比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引导全体村民弘扬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增进家庭邻里和睦,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定期开展“家风”巡展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感染群众,形成良好氛围。每年对成绩优异的学生以及村里升入大学的学生给予奖励,营造了重视教育、读书强国的良好氛围。同时,常态化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美丽庭院”等推评活动,示范引领更多村民讲文明、树新风,共同推进人居环境、村风民风建设。

  二是发挥志愿者作用助力乡风建设。成立了大范口村志愿服务团队,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根据群众点单需求有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解决群众生活困难和精神困惑。下雪天积极出动扫雪分队,保证群众出行安全。每月组织开展一次“村庄清洁活动”,对房前屋后、主次干道、公共场所、沟塘河渠等进行重点清理。

  

  三是捐款捐物,弘扬正能量。组织成立“大范口村微善协会”,定期对困难群体走访慰问,积极组织向村内低保护、五保户、老年人、困难群体捐款捐物,仅2020年一年就捐款36万元,凝聚了大范口村慈善文化,弘扬了村内正能量。

  四、夯实文化阵地,潜移默化改变村民观念

  一是建立文化活动阵地。先后建成村民健身广场、农家书屋、农村幸福大院等多个文化活动阵地,解决了农民文体娱乐活动硬件设施配备不足问题。制作文明乡风文化墙,引导村民从“被动听”变为“主动看”,通过阅览移风易俗、传统文化、中国梦等通俗易懂、感染力强的内容接受文明乡风的熏陶。

  二是组建文化团队。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组建大鼓队、秧歌队、广场舞队,发掘自创、自编、自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积极参与村、镇文艺宣传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让广大群众“闲有所去,去有所乐,乐有所益”,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三是开展文化活动。结合春节、元旦、清明、端午等重大节日,积极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通过每年举办农民村晚、组织包粽子、送清凉等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将传统文化教育、公序良俗教育与文艺感召相结合,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摒弃旧观念,接受新风尚。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