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与文学中耕耘的李忠春
时间:2023-02-20 02:29:43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赵泽琨 字号:【

  癸卯年初,我收到了老朋友、中华工商时报原总编辑李忠春同志送来的飘着墨香的新著,一本散文杂文合集《春趣集》,闲暇时翻阅着其中的一些篇章,不由得浮想联翩,与忠春同志几十年交往的一幕幕场景,像黑白照片染上色彩,随之在眼前鲜活灵动了起来!

  

  雪乡夜“二人转”剧场

  二人转剧场人声鼎沸,喧哗刚停,歌舞乍起,陪同我们一起观看的忠春同志突然接了一个电话:“好的,我马上赶过去。”他急急忙忙放下电话,面带歉意,小声对我们说,各位老兄,省委那边有个紧急会议,我得马上赶过去!

  我们理解人民日报社分社社长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更理解忠春老弟的敬业精神。我们开玩笑说,李社长去忙大事吧,不过这次请客不能算数啊!

  这幕情景发生在20多年前,吉林省长春市的一个大雪飘飘的冬日晚上。忠春同志时任人民日报社吉林分社社长,我们几个新闻媒体的同行受邀去吉林省采访,顺便看望他。他很忙,好不容易安排了这场活动,却又让突然打来的电话叫走了。

  记得是2000年的夏天,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社社长白克明(后调任海南省委书记和河北省委书记)上任不久,这位在中办、中宣部等部门担任要职的新任社长,性格热情奔放,豪爽直率,其上任伊始,大胆改革,在报社历史上第一次推出深化改革新举措,在局级干部中搞竞争上岗,拿出四个地方分社(局级岗位)社长职务在全社范围内竞聘上岗。已在报社编辑部门工作十几年的忠春同志,本来热爱业务工作,不想在官职上多动脑子,开始时并没有竞聘的想法,但在领导和同事的鼓励下,还是报名竞聘,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以及综合考评,忠春同志得分名列前茅,最后脱颖而出,从众多强手中,得以成功选任人民日报社吉林分社社长。

  忠春赴任不久后,新闻界几位同行恰巧到吉林采访,大家一商量,应该抽空去看看忠春这位老朋友!于是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他从“三区小县”走来

  忠春是山东人,人长得帅气英俊,有着齐鲁大汉的外表形象,更有着胶东人淳朴本份,温和率真,热情厚道的品质品德。有人曾开玩笑,说他像电影明星达式常,还有人说像郭凯敏。有一次我见到他那位聪明伶俐刚上小学的女儿,便开玩笑地逗她说,你爸像电影明星哩!他女儿却自豪地说:“我爸就是我爸,谁也不像!”

  忠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在沂蒙山区与潍坊大平原交界处,山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的“三区小县”,鲁东南的五莲县一个叫东云门的小村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纯朴本份的基层老百姓。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初入党的老党员,为人热情外向,耿直正派,嫉恶如仇,母亲则少言寡语,心地善良。血脉相传,这些特点在他身上有机结合在一起了!

  忠春自小就热爱学习,虽没有“凿壁偷光”的经历,但“挑灯夜读”是家常便饭。但这种苦中有乐的人生经历,成了他的最爱,至今仍念念不忘的美好记忆!

  那个年代条件艰苦,能看到的书籍少之又少。他最喜欢读的还是文学作品,当时能借阅的一些长篇小说,如《艳阳天》《金光大道》《西沙儿女》《青春之歌》《吕梁英雄传》《红岩》等,他看了好多遍。写作方面的教材和参考书少得可怜,仅有的几本,成了他珍贵的“收藏品”,放在自已随手可取的地方,时时翻阅,看了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书都磨破了,还细心的保存着。一些写得好的文章和字句,让他久久难忘,心潮起伏,有时还忽发奇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写出这样留传下来的好文章啊!若干年后,他听说著名作家浩然就住在河北三河县的一个村庄,便专程去采访,见面后相谈甚欢。

  忠春小时候,同学中流传最多的就是连环画,书里一个个英雄形象让他们着迷。这种从小最喜欢的阅读方式,给忠春的人生带来了深深的影响。多年来,他已经收藏了数百本连环画。至今,像《一块银元》《东海小哨兵》《敌后武工队》等,这些文艺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就像血液一样在他心中不停地流淌着!

  对写作的偏爱,对文学的喜欢,引导着他一步一步往前走着。直到后来,他立志要当一名记者,因为在他看来,记者可以走遍祖国大地,可以为人民鼓与呼,反映人民的愿望要求和心声,可以写出人民群众喜欢的好作品!

  1981年,他从家乡的五莲一中考取了兰州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后,他又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他又以优异成绩考进了人民日报社,先后在群工部、总编室、记者部从事编辑工作,中间还到中宣部挂职锻炼一年,他的新闻业务能力和文学素养不断得到提升,对社会和人生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和思考。

  忠春在2000年底到吉林分社工作四年后,又奉命调回北京总部,担任记者部领导。再后来,他又被选调到中华工商时报社担任总编辑职务。

  这一路走来,忠春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新闻成了职业,文学成了爱好,写作成了喜欢,阅读成了生活!

  实习生入驻“总统套房”

  人民日报社的领导和同事评价说,忠春同志在新闻业务上是一位“多面手”,新闻写作的五行八作,消息、通讯、评论、文艺作品等等,各种体裁,题材样样都能得心应手。在新闻写作的高峰时期,有时候同一天的报纸,在好几个版上同时刊登着他写的各种体裁的作品。有的同事和同学半开玩笑半揶揄地说,报纸好像是你们家办的!这是不是在善意提示他?不能太冒尖了,枪打出头鸟呢!

  忠春善思考,有情怀,有责任感,时时关心着国家大事,思考着社会人生。他无论写通讯和评论,还是杂文随笔,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几十年过去了,这些作品读来还是如此清新,如此震撼,如此动人。特别是读了发表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中国报业》等报刊上的十几篇新闻理论和评论文章,可以看到,他对编辑记者工作孜孜以求和独到见解,对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也有深深的思考忧虑及家国情怀!

  

李忠春(第二排左四)在中央党校学习时与师生们合影

  在采写的大量作品中,忠春最满意的还是大量的舆论监督类、分析性和深度报道。如《不容忽视的干群关系》《虚假广告何时休》《为了孩子,为了未来!》等等,颇有社会影响。

  我深深理解他,他的这些作品与他的性格品德、以及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密切关系。因为这些作品能反映社会实际情况,反映基层百姓的呼声要求。在他看来,这才是真正为最基层群众说话,这才是新闻职业的价值和记者的良心所在!

  1989年4月26日,人民日报在读者来信版上刊发了忠春同志采写的长篇舆论监督报道《不该爆发的战争》,揭露了华北油田所在地河北省沧州和保定一些地方,国家财产被一些不法分子哄抢盗窃的严重情况。这是由编辑部收到的一封反映情况的读者来信引出的新闻线索。经过部门领导会商,认为这个问题重大,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有很强的代表性。受报社委派,忠春同志深入油田所在地的几个县,经过几天深入扎实的采访,摸清了实情,收集到了丰富翔实而客观准确的材料。回京后,稿件几经打磨修改后,在报纸显著位置刊出,顿时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时任河北省委书记邢崇智当天即在报纸上作出批示,要求严厉打击,坚决查处。中央有关部委和地方有关部门紧密配合,迅速行动,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打击哄抢盗窃石油财产的运动,一些不法分子被抓被查,油田生产生活秩序得以恢复,国家财产受到有效保护。

  多年过后,当地领导干部和油田职工对此还记忆犹新。有些读者还给忠春同志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畅谈了对忠春同志文章的读后感,认为这才是党中央机关报应有的作风,这样的记者才是人民真正喜欢的好记者,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初生牛犊不怕虎,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一点在刚刚步入新闻行业不久的忠春同志身上曾经得到证明。1986年4月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一篇本报评论员文章,题目是《一条重要的学习途径》。这篇文章不过千字,但份量重在它的名份上,因为它是“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地位仅次于社论。当时,忠春同志还在读研究生,这篇文章以这样的形式刊出,他想都不敢想,因为他自认为缺少这个资格,自己毕竟还是个学生呢!

  但就是这个实习生,误打误撞,竟然斗胆写出了这篇文章,并以最快的速度发表,中央电台在黄金时间播出了。不能不说,这的确是一篇不期而遇的“偶遇之作”!

  文章的起源是这样的。这年初,研究生院安排他到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实习,报社安排他和另一位同学到新疆采写一篇大学生扎根边疆的通讯。他发现线索后,没有和编辑部的老师商量,仅凭自己的理解和热情,在乌鲁木齐的宾馆里,连夜赶写出这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用信件邮寄到北京总部。他人还在新疆继续采访,却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听到了他写的报道,他的作品已经发表在新闻界有“总统套房”之称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正在实习的研究生主动撰写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在当时极为少见,发表在头版头条更是凤毛麟角!

  这一意外收获,给了他巨大的鼓舞和力量,激励了忠春对评论文章写作的热情。到人民日报工作后,他陆续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很多时事评论,还在人民网上开设个人专栏。此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在《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杂文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评论和杂文政论作品,有的还获得过各种奖项。

  忠春同志谈起自己的体会说,写这些文章,针砭时弊,抨击丑恶,呼唤美德,感到了良心的存在和意见发表后的畅快。他认为这是新闻工作者最满意的成果。

  忠春说,自己爱写评论,如同山东人爱打抱不平,爱发表意见。他认为,自己也没有什么雄心壮志,更不想用一篇文章来改变社会现实,只是感到心有所感,不平则鸣,不吐不快!

   “报恩”作品难以忘怀

  人生每一次变化,都是一次历练和成长。忠春就是这样,从山区小县到大西北,从大学毕业考上研究生,再到报社,一步步成长为成熟老练的新闻人,每一次变化都是提升和跨越,唯独不变的是他做人做事的真诚和对事业对家乡的热爱!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是余光中的乡愁。忠春的乡愁是融化在血液里的,更是流动在文字中的。他爱家乡爱亲人的情怀,表现在他的新闻作品中,更表现在散文杂文中,直叙胸意,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乡情!

  忠春的散文《父亲的人生格言》《母亲的沉默寡言》等篇章,充满着对亲人的情愫,对前辈的敬重,对家乡的热爱,体现出对初心的坚守,对未来的清醒!

  忠春自从离开家乡,沂蒙山区的一山一水,昌潍大平原的一草一木,就深深扎根在他的心里。他在一篇散文中写到:“我是一个乡情比较重的人,家乡那香味四溢的泥土,碧绿欲滴的麦苗,蝶飞风舞的杏花,时时飘进我的思绪中,徜徉在我的梦乡里,儿时小伙伴的身影,房东大娘的粗嗓子,还有亲邻瞩望的目光,更有小时候满地打滚儿的豌豆秧,时时唤起我回乡的欲望。”

  这是他的真情实感。自从离开家乡在外工作,忠春时时关注着、惦记着家乡发生的每一个可喜变化。每次阅读家乡来信,翻阅着家乡的报刊,浏览着老家的信息,家乡发生的每个细小变化,都让他兴奋不已,这种享受很快就变成了笔下美好的文字!如《通往家乡的路》《温馨的记忆》《回望家乡的窗口》等等,这些作品读后让人心潮难平。美好家乡的亲情美景,在他笔下娓娓道来,不拘一格,优美动人,见字如面,直叩心扉!

  记得那年他代表家乡邀请我们去他的老家采访,山高路远,我们是在深夜里下飞机又转乘汽车,赶到五莲时已近午夜。他跑前跑后,直到安排好每一个人休息,他才赶回自己的家看望父母。

  第二天早饭时,我们品尝着他刚刚从家里带来的老母亲做的煎饼,喝着还冒着热气的小豆腐,听他说着家乡的故事,我深受感动,仿佛看到了他含辛茹苦的父母倚门送子,挚爱的亲人送他上学的身影!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前辈用辛劳和汉水,用长满老茧的双手和肩膀,把他送出了家乡,送到了首都北京,他才有了今天的一切!

  有一年召开全国“两会”期间,当时的五莲县委书记正在中央党校学习,抽空便约请了几位在京工作的五莲老乡见面,老友新朋一见如故,相聚甚欢。书记表态要把家乡在京的乡亲们组织起来,交流情况,增进了解,加深感情。这一想法与在京老乡不谋而和。后来,这件事情在他们张罗下,开展起来了,很有收获,这让忠春同志深受感动,从中也真切体会到了家乡人民对在外游子的深情厚意!

  在忠春的所有新闻与文学作品中,他比较看重的还有自称为“报恩”的作品。

  那是1986年仲春时节,他利用研究生实习的机会,抽空返回母校兰州大学,采写了一篇《兰州大学力争办出西北特色》的通讯,刊发在人民日报教科文版头条位置。后来听老师和同学们说,稿件发表后,学校广播站反复播放了几个月之久。他认为,这是对母校培养教育的报恩之作,心里感到很欣慰!

  近些来年,他为家乡朋友和亲人撰写了不少的书评和序言,如《从作家到学者的亮丽转身》《奇山秀水纯朴人家》《春风化雨润亲人》《通往家乡的路》《再集合,又出发!》等散文评论作品,字里行间充满浓浓的乡愁乡思,涌动着温馨的亲友情和同学情,体现出作者真诚真挚的品格!

   作品入选国家试题库

  2016年10月31日,忠春同志在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一篇散文《犹记少年春趣》。这篇不到两千字的散文,浓缩了作者积压在心中已久的深深的家乡情和亲友情,更见证了作者少年时代纯真的童心童趣!

  文章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内最著名的散文期刊《散文》,把这篇散文作为经典新作案例全文转发,国内数十家著名的报刊和散文网站也纷纷转发。后来文章竟然被选入了教育部设立的试题库,被反复选用在全国各省市县的中学试题中,与朱自清的散文《春》进行写作对比。目前,这篇散文与一些著名文学家的作品一起,作为试题范文,已经试用了多年,而且还将不断应用下去。

  另一篇发表在人民日报文学作品版上的散文作品《走路与观景》,也收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试题应用文库,不断出现在各地中学的试题卷面上。

  上世纪九十年初他采写的通讯作品《警惕,道口之祸!》,因为主题新鲜,百姓关心,写法独特,收入了《高校通讯写作教程》一书。同时期他写的评论《功夫在哪里?》因结构严谨,角度精巧,语言简洁,收入了《中学议论文写作参考书》。

  忠春同志参加过1997年金秋时节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新闻报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他代表人民日报社提问,中央电视台对此进行了现场直播。他还多次参加过全国“两会”报道等重大主题性报道活动。

  忠春同志任中华工商时报总编辑时撰写的论文《财经新闻报道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一文,在业界最权威的《新闻战线》杂志发表后,收入了中宣部新闻局编辑的《经济新闻报道论文集》一书。装满书柜中的获奖证书,更是印证着他成长的足迹和取得的收获!

  近些年来,忠春同志发表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的一些散文杂文作品,特别是近几年来为朋友写的评论和序言,更是显出作者思想的深邃深刻,文笔的成熟老练,有一种阅尽人间冷暖后,仍不改赤子之心的稳重冷静通透。这些作品可谓精品力作,读来不仅文字优美,而且见解独到,挚情灼人!

  听说忠春要编辑出版《春趣集》,年近九十岁的人民日报社老社长,著名理论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也是新闻界耆宿,解放军中将邵华泽老先生,不仅亲自为他题写了书名,而且还在认真阅读了新书后,专门打电话给当年的秘书刘新同志,托他转告说,忠春同志写了不少好文章,祝贺并感谢他!

  经过数十年新闻实践和历练,以及在完成主业的同时,不断游走进文学创作的田地里,忠春同志在业务上也收获了很多,通讯作品集《人事与本事》,政论集《深情浅论》,散文杂文合集《春趣集》,便印证着他不懈奋斗的成长足迹,也给他带来了很多欢娱快乐,因为这里寄托着他的梦想和追求!

  路在脚下向前延伸

  在忠春同志看来,文以载道,文字是有灵性的,文品即人品,新闻是事实的准确客观记录,文学是思想的深情表达,阅读好的文字,能感到作者的情感温度,更能看到渗透在文中作者的一腔心血,好的作品真实反映着作家的人品道德。读一些著名作家,特别是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让他对这些作家作品,充满了敬重敬仰!

  从事新闻工作,让他对生活有了深厚积累,人生经历让他阅尽人间生活百态,丰富了做人做事的心得经验。他最信奉的一句话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因此他参加新闻工作不久,就将自己的名字里的仲,改为忠。他的生活哲学是,事事处处都要与人为善,做个厚道人,真诚交友,真诚著文。在他看来,为人不厚道,是写不出真正好文章的,即使写出几篇文章,也是双重人格,人品不好,“多面人”长不了!

  翻阅着忠春的《人事与本事》《深情浅论》《春趣集》等著作中的一些作品,想起与他交往的一些时光和细节。对他的每个变化和进步,我也是念兹在兹,萦绕心间。特别是在2017年春天,忠春同志被调任全国工商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身份角色有了很大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业务工作特点也有了很大变化。虽然我们一起开会参加活动少了,但我和朋友们仍时时关注着他的进步变化。作为老朋友,通过各种新老媒体和渠道,我欣喜地发现,在繁忙的外出调研,开会座谈之余,忠春同志还是钟爱着自己的本行专业,时时拿起笔来,激情澎湃,议论纵横,时时触景生情,流淌出一篇篇佳作,得以一吐心声!

  作为老朋友,我希望他在这条路上不停地走下去,留下更多脚踏实地的扎实足迹,也让我们时时看到他那砥砺前行的沉稳身影。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