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专项治理】抓好“五个环节” 山东扎实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时间:2023-09-14 10:52:38 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 作者: 字号:【

  2022年以来,山东省坚持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入开展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引导群众持续增强文明观念、提升文明素养,不断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一、健全机制,压实“五级责任”

  省级层面,建立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11部门参加的“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专项治理联合推进机制,省委宣传部、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负责牵头抓总。市级层面,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明确重点任务、时间进度,推动工作落地落实。县级层面,县级党委承担主体责任,党委“一把手”负总责,将移风易俗专项治理纳入县(市、区)文明实践重点工作项目清单和县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重点任务清单。乡镇层面,建立红白事申报、乡镇机关干部包村制度,健全村规民约监督和奖惩机制,制定红白事流程标准,常态化开展督导检查。村级层面,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推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指导组建文明婚丧志愿服务队,做好政策宣传、志愿服务、倡树新风等工作。

  二、明确要求,推行“十反四倡”

  坚持宣传教育、实践养成、制度约束相结合,把移风易俗的各项要求落细落实。在全省范围统一提出了“十个反对”“四个提倡”,即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反对高价彩礼、反对高额随礼、反对婚闹恶俗、反对婚丧承办公司歪风、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巧立名目敛财、反对酒店宾馆迎合铺张浪费、反对厚葬薄养,提倡新礼仪、提倡文明婚丧志愿服务、提倡节俭绿色、提倡利用村内公共场所。编制《文明殡葬工作指南》,指导各地建立农村红白理事会8.6万个,实现所有村(居)全覆盖。各地结合实际细化了实施措施。淄博市淄川区倡导红事新婚礼“三送”、白事送老礼“三统一”、喜庆事宜“三严禁”;寿光市指导各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婚丧事宜操办流程、标准规范表述成百姓看得见、听得懂的“土办法”,严格执行成为婚丧嫁娶的“硬杠杠”。济宁市推广“一贺、一课、三免费”模式,镇街书记婚礼致贺词,村居党组织书记主讲“新人第一课”,实行场地、司仪、服务“三免费”,全市建设“结婚礼堂”153处。

  三、抓住要害,强化中介机构监管

  建立婚丧行业协会,指导推动婚丧企业强化自律、规范运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婚介机构、婚庆公司、流动宴席经营户、殡葬市场经营户、婚丧执事人员、民间媒人等经营主体和从业人员,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并依托行业协会纳入日常管理,组织签订自律承诺书,经常性开展普法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移风易俗教育,探索建立婚丧服务机构黑名单制度。强化对恶俗行为严肃查处,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恶俗婚闹、低俗表演、封建迷信等涉事企业和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取证、依法查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曝光一起。济宁市推动婚丧承办公司落实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承诺“五公开”,开展殡葬市场整治行动,累计规范婚丧行业经营户140户;郓城县以农村媒人为突破口,建立约谈媒人制度,组建县、镇、村三级义务红娘志愿服务队,强化宣传教育,抵制高额彩礼。

  四、正面激励,形成正确导向

  利用乡村道德银行、爱心超市、文明实践基金等方式,对文明行为给予积分兑换、物质奖励和荣誉表扬等三项激励举措。临沂市组织规模较大、信誉良好的婚纱摄影、酒店商铺、家电家具卖场等商家,成立喜事新办商家联盟,为喜事新办的家庭提供购物返利、消费优惠,让新婚家庭得到实惠、会员商家扩大营业额、社会文明新风得到践行,实现“三方共赢”;肥城市推行“文明银行”,对简办婚事丧事、实行生态节俭安葬的进行赋分,可凭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物品、享受志愿服务、参与评先树优等,对违反婚丧标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减分,并进行批评曝光。

  五、示范引领,营造良好氛围

  宣传推介“新时代结婚礼堂”“文明迎亲队”“白事一碗菜”“德孝堂”“暖心食堂”等先进经验做法,总结推广孝老爱亲、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一系列移风易俗案例。实施新农村新生活培训,累计举办培训班40861期,培训农村妇女477.4万人次。开展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巡讲巡展活动上千场,受益10万人。注重宣传引导,统筹各级各类媒体,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县级融媒体中心作用,设计推出一批移风易俗公益广告,广泛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好典型、好做法,开设媒体“曝光台”曝光大操大办、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反面做法,起到警示作用。推广沂水县“惠民礼葬”改革经验做法,联合省民政厅组织以沂水殡葬经验为主题的方言话剧《樱桃崮下》进行全省巡演。加强农村移风易俗题材文艺创作,推出电视剧《经山历海》《温暖的味道》、吕剧《一号村台》、长篇报告文学《沂蒙壮歌》等一批弘扬时代新风的优秀作品。

  山东省将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深入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持群众导向,落实主体责任,坚持常态长效,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群众革除陋习,培育文明乡风。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