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专项治理】河北省河间市“四位一体”联动工作法 破除婚俗陋习
时间:2023-10-21 10:55:49 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 作者: 字号:【

  河北省河间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扎实开展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突出党建引领,通过强化组织体系、完善政策规范、实施全链条管理、选树正面典型“四位一体”联动,培育婚俗新风取得初步成效。近两年,全市共办理新婚登记4726对,其中“零彩礼”“低彩礼”占比88%,每桩婚事花费比之前平均减少7-15万元。

  一、强化组织体系,陋习“有人来管”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河间市委将移风易俗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成立由市、乡、村三级书记任组长的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情况摸排,分析研判重点问题,制定实施方案,层层推进落实。对市、乡、村三级干部进行专题培训,严格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婚丧喜庆操办等事宜。二是发挥自治作用。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性组织,通过依法依规,把群众“既怕又恨”、有“吃拿卡要”行为的人员换下来,把一批德高望重、办事公道、清正廉洁的老党员、老干部选上去,切实增强执行力。三是构建多维服务。深入调研,摸清全市大龄未婚青年底数和人口结构,建立“未婚大龄青年数据库”,成立“瀛海缘”大龄未婚青年婚恋服务中心,创办“相亲角”,搭建“公益红娘群”等交友平台,持续举办未婚青年联谊交友活动。

  二、完善政策规范,操办“有章可循”

  一是坚持顶层设计。严格落实《关于在全市城乡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意见》,把遏制高额彩礼作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抓手和突破口,抓好宣传教育、“一约四会”、综合治理三个关键措施。二是推进联合施策。探索成立河间市环城区九乡镇红白理事会联合会,表决通过《河间市九乡镇红白理事会联合会章程》《九乡镇红事参考标准》和《九乡镇大龄未婚青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机制》,统一降低婚丧嫁娶消费标准,实现互联互通、互相约束、共治共享。三是制定统一标准。各村、社区结合本地实际依法依规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规民约》,明确婚丧事宜操办流程、指导标准和罚则情形,对烟酒规格、办事时间、花费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三、施行全链条管理,约束“有效可行”

  一是事前报备。红白理事会按照婚事从简、文明理事的原则,制订本村红事标准和操作流程,采取事前报告和办理登记制度,确保依规办事。建立红白理事会“事前走访、相互沟通、办事承诺”机制,红白理事会理事长主动上门,在谈婚论嫁初始进行家访,同时与婚嫁对象所在村理事长对接会商,形成共识。二是事中服务。在重点乡镇打造婚俗改革大礼堂,作为红事集中办理场所,推行集体婚礼等新模式,提倡婚宴采用自助餐或“按量、按人取食”,推行节俭新风。三是强化督导考核。出台公职人员婚前谈话、操办婚嫁事宜报告备案、婚嫁事宜违规操办严肃查办等“三项制度”;市直单位与本单位党员干部,乡镇(街道)与村干部,村委会与党员干部签订婚事新办简办责任书,列出违规操办婚嫁事宜的负面清单,划出纪律红线;市、乡两级联动抽查制度落实情况,紧盯重要节日等婚嫁操办高峰期,深入餐饮场所明察暗访,及时核实问题线索,严肃查办违纪行为。

  四、选树正面典型,示范“有样可学”

  一是打造品牌活动。把“惠民心、暖民意”作为探索婚俗改革的主攻方向。在每年2月14日、5月20日、七夕等节点举办“零彩礼”集体婚礼,引领更多青年崇尚婚恋新风尚。打造婚姻登记全新阵地,将婚姻登记场所搬入诗经公园,建成北方第一所公园式婚姻登记中心。创新颁证形式,市级领导、道德模范等社会知名人士为“零彩礼”“低彩礼”新人颁发结婚证,开展“幸福讲堂”主题婚俗改革巡回宣讲,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零彩礼”“低彩礼”婚礼为荣。二是强化典型引领。在河间周报、河间广播电视台及微信公众号、政务微信、自媒体公众号,大力宣传“零彩礼”“低彩礼”、婚事新办等各种先进典型。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宣传评选活动,助推文明乡风建设。各镇村积极开展好婆婆、好妯娌、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评比。充分利用文化广场、文化墙、道德讲堂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好人好事、道德模范。三是推进志愿服务。组建河间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广“志愿+公益+文化+便民”服务模式。现有志愿者12万余人,志愿服务组织931个,563个行政村和76个社区全部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形成了河间市区、乡镇(街道)、村庄(社区)三级志愿服务网络。志愿者既是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宣传者,又是实践者,发挥了榜样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形成人人崇尚文明新风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