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事(4):知识老汉到农村去,大有可为
时间:2024-10-09 17:05:40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孙满仓 字号:【

图片

作者(左)和本期采访对象闫允杰(右)

 

知识老汉到农村去,大有可为

孙满仓

    用这句话作为文章标题,是因为毛主席说过一句话:“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大有可为。”我把“青年”换成“老汉”,是因为年轻人的生存压力太大,在农村挣不到钱,需要在城市打拼。

    那么,让老汉们杀回农村,又能干些什么呢?

    我退休后回农村,是找到了创作源泉。可以说,在村里住着,我每天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城里人不知道的。把这些见闻写出来,比我当年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更接地气。

    其他行业的老头老太太们,在农村都有哪些崭新的尝试?我想选择不同类别,慢慢采写。今天我要讲的,是在山东做防水卷材的企业家闫允杰,回村搞中药材种植和加工的故事。

    闫允杰1969年出生于万荣县荣河镇郑村。青年时代,他在父亲教导下,与两个哥哥互相照应、各据一方,分别在石家庄、北京、济南,创建了自己的防水卷材厂。

    与两个哥哥“要么不做,要么做大”的观念和气势所不同,闫允杰作为老三,胆子较小,做生意奉行“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原则。在山东济南期间,他经历过同时拥有4座防水卷材厂的辉煌。全国基建退潮、防水产业萎缩后,他又系上围裙,洗菜端饭,利用市内的旧厂房,带领大儿子摆起了烧烤摊。

    闫允杰认为:天下生意没有高低之分,只要不偷不抢,靠自己勤劳,能挣到钱,都是好生意。所以,每天奔波在烧烤摊前,他这个曾经的大老板,像个标准的”店小二“,点头哈腰,见人就笑。闫允杰教育孩子说:”卖烧烤有什么丢人的?在大生意不行的低潮期,咱们靠小买卖,每天有钱挣,谁敢笑咱?“

    闫允杰还很仁义。大哥做生意失败后,欠了不少钱。允杰没有能力替哥哥偿还所有债务,但他记着父亲的叮嘱:”兄弟间要手足连心,生死相依。“为了让大哥一家东山再起,他带着二儿子闫博、大哥的儿子闫华,来到老挝,一起帮助闫华创业。

    闫允杰在老挝的合作伙伴LS公司,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在老挝的合作企业,拥有4个锑矿,一个金矿。还有一家存栏7万头的养牛场,木薯粉加工厂,以及在中老边境磨憨口岸的免税店等。闫允杰依靠这个”大树“,引导侄子闫华思考:自己作为中国人,对LS公司来说有什么合作价值?闫允杰说:”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要在生意上合作,必须提升自己的可利用价值。“

    老挝的生意稳定后,闫允杰把企业交给侄子。2021年,他把济南的生意做了“打包”,交给大儿子。他带着二儿子闫博回到故乡,想给闫家留一份“窝门口的事业”。

    闫允杰回村后,正逢疫情蔓延,到处封控,哪里也不能去。他人老心静,但闫博作为年轻人,却久坐心烦。

    面对不知何时才能结束的疫情,闫允杰知道,年轻人不能待业太久。成天无所事事,一是无事容易生非;二是闲惯了,会好吃懒做,什么也不想干,有可能荒废一生。为了给闫博找个干的,把他的心占住,时间填满,闫允杰经常背着双手,穿着布鞋,在村后的峨眉岭溜达。他一边观察田地,一边思考让孩子干什么。

    当时,万荣县委县政府正在实施“凤还巢”计划,呼唤在全国各地的万荣人回家乡创业。闫允杰是“万荣发展促进会山东分会会长”、万荣县济南商会会长、党支部书记。县领导希望闫允杰,能动员和带领在山东的万荣企业家,把家乡的防水产业搞起来。

    闫允杰感恩家乡,愿意听从县里的召唤。但听从不等于服从,他不会因为换来换去的领导,左右自己的投资方向。

    闫允杰认为:做生意就像种庄稼,要看时节和气候,顺势而为。不能眼看冬天来了,还不知死活,忙着种瓜点豆。

    他当年选择做防水卷材,是适应国家大建设的需要。现在,国家把18个省的大基建项目都停了,不再新批。也就是说,这个窗口期过了。回到万荣,再建防水卷材厂,明显是逆水行舟。

    闫允杰在济南有个红木商店。他做红木生意,是适应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后,对家具的高端需求。现在,这个窗口期也过了。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在万荣县这个小地方,谁还会买红木家具?

    盘点自己熟悉的行当,闫允杰发现都成为“冷宫”。扑面而来的春风,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政策的变化。

    闫允杰注意到:现在不论是党代会、人代会,每出台10个文件,就有8个提到农村问题。现在只要是做农业,抬手动脚都会获得国家补贴。他明白了,农业,才是新的窗口期。

    相对于城市的内卷,农村发展的空间很大。但做什么,能持久挣钱,挣大钱?闫允杰在附近农村转,发现种药材的很多。他找到时任万荣县委书记李永辉,提出搞药材的愿望。

    李永辉喜欢调研,了解大局也熟悉基层。他告诉闫允杰,万荣县有4大道地药材:柴胡、黄芩、丹参、生地。你只要盯住一样,从种植、收购、加工到建立中药材交易市场,做成完整的产业链,就能在县内带动大批农户,成为造富万家的龙头企业。对外来说,也能影响全国中药材市场供给,拥有议价话语权。

图片

(万荣县的道地药材黄芩)

    李永辉希望闫允杰作为企业家,要做普通农民做不到的事情。要与荣河化工园区相媲美,形成中药材工业园和交易中心。

    李永辉的鼓励,给了闫允杰很大信心!

    果然,能预判春天的到来,自然会看到满园的花开。

    闫允杰开始涉足中药材,只是挤牙膏式的试探。没想到,新冠疫情爆发,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医药救命的威力。疫情结束后,中药材价格连年上涨。闫允杰先是在村口圈了几亩地,收购药材并进行简单晾晒加工。他原计划5年收回投资,因为市场太好,2年就收回成本。看到中药材生意利润这么大,他胆子越来越大,投资越来越猛,产业链条也越伸越长。

    闫允杰的起步资金不到300万元。除了购买简易的筛选加工设备,资金主要用于收购药材。开始收购,他是让种植户送成品到厂。后来,他学会了“断地”,从药农手中购买预期。

    所谓“断地”,就是拿着铁锹,在中药材地里选点取样,大致判断收成,然后议价,签订购买协议。几年前,黄芩一亩地的收货价,是 2800 元。到2023年,一亩黄芩收购价达到 6500 元。今年的价格7000左右,品相好的可以卖到 8000元。

    在荣河镇一带,农民种植玉米、小麦,是一年两茬轮种。其中一茬是成本,一茬是收入,一亩能挣1000元左右。黄芪从种植到收获,周期两年半。除去2000元成本,每亩能挣5000余元。也就是说,每亩每年能挣2000元,并且人力投入很少。

    这种投入收益比,激发了农民种药材的积极性,闫允杰也有了稳定的原料来源。目前,闫允杰与村民签订有1700亩的中药材收购协议。他还承包了2000亩地,自己雇人种药材。

    闫允杰承包土地,与别人的思路也不一样。近年来,由于农业持续被人看好,不断有青年人回村,大片承包土地。荣河镇平原地带每亩地的承包价格,已经涨到300至500元。闫允杰没有承包平川好地,而是把目光瞄向黄河岸边的丘陵地带,也叫“峨眉岭一级台”,通过自己投资和申请国家平田整地补贴,把丘陵改造为梯田。这样,他每亩地的承包价格,就降到了100多元。

    有这将近4000亩药材做后盾,闫允杰把儿子闫博推到前台,让闫博与朋友赵克礼合作,投资1000余万元,建起了现代化的“万荣县集裕家庭农场”。至此,闫博也有了自己的企业。

图片

(闫允杰帮助儿子创建的中药材加工厂)

    在集裕家庭农场,闫博和赵克礼,领着我参观了崭新的厂房和设备。我是外行,看不大懂。只知道这个农场占地100亩,其中20亩,是中药材清洗、烘干、切片车间。20亩,是水泥地晾晒场。旁边有60亩仍是农田,规划是中药材交易市场。

    赵克礼懂技术和设备,他给我介绍了生地、黄芩两条筛选烘干生产线。我只记得,筛选机靠不同颜色,就能选出优劣,叫“色选机”。药材清洗,用的类似矿泉水,特别干净。

    闫博告诉我,这几年跟着父亲学本事。现在,该“出窝”了,他计划在前几年收购、晾晒、切片的基础上,下一步再推出饮片的生产。他说:国家大力提倡药食同源,这是一个新的契机。

    闫博欣慰地说:看到他和父亲做中药材生意挣钱,现在,有3家中药材加工厂也开始兴建。如果在未来几年,再能有十几家出现,荣河中药材生产园区和交易市场,就真的能够形成。

图片

(黄芩筛选和烘干设备)

    把孩子交给老朋友赵克礼,闫允杰为了磨练闫博,决定退出。他经常带着草帽,在黄河边的药材地里,与雇佣的十几个村民一起劳动。有时候,他还开着拖拉机,听着音乐,在田间自得其乐。

    聊天时,我觉得闫允杰好像忘了防水和红木。经过几年风吹日晒,他已经变得很像农民,嘴里也多了许多农业术语。他说,中药材耐旱不喜水,最适合丘陵地种植。他在改造的梯田边沿,栽了大量的山楂树。他说,山楂树一是能用根系稳固梯田的坝堰,防止洪水冲击;而是山楂经过加工,可以入药;三是能形成休闲农业景观带。

    大致掌握了闫允杰落叶归根、回村创业的故事,我向他提了两个问题:第一,城市就业这么卷,你觉得年轻人到农村创业有前途吗?第二,你是企业家,能拿出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投资。普通青年或者退休老人,没有这么多投资,到农村能挣钱吗?

    闫允杰谈了这样几个观点:

    其一,现在农村政策这么好,大学生创业正当其时。

    闫允杰根据自己的实践,举例说:现在只要是做农业,种粮、整地、买设备等,国家都有补贴。他平田整地,不仅享受到土地改良补贴,还申请到黄河流域治理资金。个人几乎零投资,就把丘陵坡地改造成平整的梯田。他买了4台拖拉机,最贵的拖拉机27万元,国家补贴了7万元。如果大学生创业,没有另外20万,还可以申请5年贴息贷款。我1.2万元买的机械犁,使用一年之后,拿着票据到万荣县政务大厅,就领到3000元补贴。

图片

(售价27万元的拖拉机,国家补贴7万元)

    闫允杰说:只要在窗口期,干什么,谁来干,都事半功倍。不只是大学生到农村,就是约几个好友,联合到农村投资,也会有好多项目可选。并且,农村生活环境好、压力小。租个农家小院居住,比在城市苦苦支撑好多了。

    其二,在未来农村占有一席之地,是目光长远之举。

    闫允杰说,现在人工智能、虚拟经济很热门。他说他不懂高科技,他知道,未来农村在生产方式上,肯定是高科技、智能化。但人活在真实世界,虚拟经济代替不了一切。比如,肚子饿了,不可能像在游戏中一样,吃虚拟饭。冷了,不可能穿虚拟衣。衣食住行是硬道理,全国人民要吃饭,种地的活儿,必须有人干。

    闫允杰认为,越是虚拟经济时代,越要有靠得住的实体产业。现在,农村几乎没有年轻人了,但18亿亩耕地要有人种。在未来农村占有一席之地,对有眼光的人来说,是布局的时候了。

    其三,年轻人顾不上,父母可以先到农村探路。

    俗话说:三代出贵族。闫允杰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提醒说:现代年轻人的竞争,已经是家族几代人的联合竞争。

    在他们家,是父亲先在石家庄开办防水卷材厂,然后把工厂当学校,对他们三兄弟逐个培养。等他们都熟悉了生产、销售、财务等环节,父亲再给他们每人5万元,让他们到不同的城市,开办卷材厂。所以,三兄弟一起步,就是办工厂、当老板。

    而在同期,更多的农家子弟,都是拿着父母借来的几十元路费,到外地跑业务,给企业当业务员。

    在竞争的第二阶段,闫允杰三兄弟互相扶持,给下一代当人梯,把他们的孩子又一个个扶到位。这种火箭发射式的节节高,让多少农家子弟羡慕不已。

    闫允杰说:我们很幸运有一个睿智的父亲。但在平凡的家庭,只要更新观念,有几代人联合竞争的意识,改变家族命运,随时随地都是起点。现在的年轻人竞争压力很大,想创业,没有时间反复试错。闫允杰建议:有思想、有一定积累的父母,可以用自己的时间,为孩子赢得时间。比如,孩子看好未来的农村,暂时顾不上来。父母可以先来,熟悉农村情况,用微量投资,探索新项目。等积累了经验,有了明确的方向和项目,再让孩子来。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只要来,就有可能打开视野,形成多元化的创业格局。

    把这篇文章写完,我给闫允杰说文章的标题,他笑了,赶紧说:我只是谈我的创业经历和感想,只是觉得现在的农村政策真好,创业的机会真好。并且,大有大的做法,小有小的干法,有没有钱投资,在农村都能生存。但我绝不是忽悠老人们都到农村创业。毕竟,任何形式的创业,都充满着艰辛,都有失败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最大的顾虑,是在农村结婚生子,孩子上学不便。

    所以,闫允杰反复强调:他说的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趣谈,绝不能作为成功的样板,更不能作为创业的指南。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