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万荣县,是全国有名的笑话之乡。不知从哪个朝代起,我们的先辈,就以诙谐幽默的性格,互相调侃,并经过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留下脍炙人口的“万荣笑话”。
改革开放之后,好多青壮年外出打工。编笑话的主力军走了,农耕时代那种吃晚饭时,村民每人端个大碗,聚在打麦场讲笑话的场景消失了,万荣人生产笑话的能力也减弱了。
于是有上级领导来万荣,兴冲冲问:“最近有什么新笑话?”在座的万荣人面面相觑,表情尴尬:“没有什么。”
在这青黄不接之际,我回来了。我用一亩三分地,赫然种出一个“万荣新笑话”,也悟出一组“农业新概念”。
笑话的诞生,是随我种植而渐进的。
(草多,粮少,人傻)
一、播种
我的一亩三分地,不是地盘的代称,而是实打实的数字。
在老家,我没有分地资格。父亲的地本来是一亩六分,因为在两个地块,耕作不便,队长照顾父亲说:“你只种大块的吧,小的别要了,以后免交公粮。”于是,父亲便剩下经典的“一亩三分地”。
父亲去世后,这块地一直是外甥女在种。我退休回村,每天趴在桌子上写作,时间一久,便腰酸背困、腿麻眼花。所以,我想走进田园,拿起犁耧耙耱,让身子动起来,脑子歇下来。
我给外甥女一说,她笑了:“好我的舅呀,你能种地?”
我说:“试试吧。你只告诉我,种什么最省事?”
我外甥女两口子,是纯粹的农民,种着20多亩地。有果树、梨树、桃树等,地面还间种着一些花生、红薯。她想了想说:“种果树挣钱,但要人工疏花、套袋、摘袋等,很麻烦。种玉米或小麦不挣钱,但从种到收,你都不用动手。”
我乐了:“袖手旁观,就能把地种了?”
外甥女婿解释说:“现在种庄稼,已经全部机械化。比如种玉米,想粉碎地里遗留的玉米秆,有灭茬机。要翻耕土地,有旋耕机。要播种,有播种机。要打农药,有无人机。要收割,你想要玉米棒子还是玉米粒?收割机在地里就能搞定。在村里,哪种机器都有专人操作,需要做哪个环节,你出钱就行了。”
“呵呵,这到省事。”我说:“不过,我种地是想活动筋骨。既不能活儿太多,把我累倒。也不能没有活儿,不能锻炼。”
外甥女为难了:“那就把锄草的活儿留下吧。本来,玉米和小麦都有专用除草剂,一喷,连草都不用锄。”
“把打药的活儿也留下吧。不用农药和除草剂,对庄稼好。”
外甥女笑着宣布退出,把土地交给我。
我们村里人种地为了卖钱,多是一年两茬。每年秋分种冬小麦,第二年6月收割。接着7月种秋玉米,10月采收。
我种玉米,是给自己种放心粮。所以,决定只种一茬生长周期较长的质玉米。为了有机种植,我让养殖户送来6车羊粪,请机械专业户先灭茬,再旋耕,把羊粪和秸秆都埋进土里发酵。准备就绪,今年五一过后,我请人种上玉米,然后静待小苗出土。
(现代农机)
二、管理
玉米苗钻出地面一尺高时,各种杂草茂盛起来。同期种玉米的村民,开始打除草剂。我为了“有事干”,硬靠自己锄。
没干活之前,想着“戴月荷锄归”的情景,十分向往。真正去锄草,我才发现自己肚子上有肥肉,胳膊上没肌肉,浑身乏力。我早上6点下地,干到中午2点,才锄了个地头。眼前随风摇曳的青草,在我眼里,就像是红军要走的草地,那么漫长。
扶着锄头气喘吁吁,我有点泄气,想打退堂鼓,用除草剂。但看村里的老同学,一人种8亩。我鼓励自己:一定要坚持!
为了提高除草效率,我从网上反复挑选,买了一台电动割草机。那天出征归来,我扛着割草机路过村委会。一群村民围了过来,问我:“这是啥家伙?”我说是割草机。有人笑了:“我们种了一辈子地,都没有见过这家伙。你有文化,就是先进。”
(我买的电动割草机)
用割草机忙了三天,累了个半死。村里同学问我:“怎么样,锄完了?”我说是。他们说:“到地里看看。”
我像接受检阅似的,等着他们夸我能吃苦、会干活。没想到他们到地里一看,都叫唤起来:“你这叫锄草?我们锄草是挨着地皮,一锄一锄过,把锄头深入土里,锄断草根。你这是在地表把草割了,根还留着。不斩草除根,很快又会疯长。白干了,唉!”
我没拿镜子,不知自己是否脸红。但看着同学们一张张饱经沧桑、刻满皱纹、明显衰老的面庞,我知道了种田人的艰辛。我感叹道:“我种一亩地,还选了个最省事的锄草,就这么不容易。你们多年在村里,真是吃了不少苦。”
有同学爽朗一笑:“干啥不用吃苦?你写作,每天动脑筋,实际上更辛苦。我们干的是力气活,苦在皮肉,不要紧。”
有的安慰我:“你刚开始种,出错很正常,慢慢就会了。”
同学们顾及我的颜面,草却不给我留情面。正如他们所言,我给玉米浇过一水后,太原有事,我走了一个月。回来一看,玉米长势喜人,已经一人多高。但草随苗长,更加旺盛。
看着绿墙一样茂密的青纱帐,我别说锄草,就是钻进去都费事。在地头,同学警告我说:“把草锄光,已经不可能了。你尽力而为,把粘人草和青麻,拔了就行。这两种草,最祸害庄稼。”
随着他指认,我看见粘人草,就像豆蔓一样缠在玉米秆上,直达顶端。叶片有毛刺,拽起来还有点割手。青麻比玉米还高,挺拔而健壮,好像我买的6车羊粪,是专门为它增高所用。
由于经验不足,我穿着短袖去拔草,胳膊被玉米叶子划出一道道血印。裤子被粘人草的毛刺粘着,寸步难行。晚上到家,同学看我遍体鳞伤的样子,劝我:“雇人锄草算了,你一个人不行。我们想帮你,但都老了,也干不动了。”
我说:“巴掌大一块地,拔个草还花钱雇人,不怕人笑话?”
同学们说:“确实会让人笑话。”
我坚定地说:“我来吧。我就不信战胜不了草!”
(被玉米叶和粘人草划出的血印)
第二天,我穿着长袖外套,重返战场。那天很热,穿着外套,大汗淋漓。不穿,玉米叶和粘人草,割得胳膊生疼。为了不被人笑话,我把地头的草拔光,让外表不那么难看,里边就放弃了。让粮和草,自由竞争,我静待收获季节的到来。
三、收获
到了收获季节,我在太原。有天接到姐姐的电话,她问我哪天回村?我说还得几天。她急了:“你快回来,我听村里人说,你种的玉米都让草压倒了。大家说你是种草,不是种庄稼。”
我心里一惊:“这玉米真不争气,连个草都竞争不过!”
急急忙忙回村,我和几个同学到地里一看,只见长方型的玉米地,叶子已经枯黄。而上面覆盖的一层粘人草,依然绿意盎然。好像怕玉米秆撑不住,青麻像讲义气的兄弟一样,一根根站立在玉米秆旁,也像晾衣架,托举着大网似的粘人草。在我没有锄草的农田深处,粘人草“盖子”因为太沉重,已经把玉米连片压倒。
看着眼前的惨状,同学们说:“减产幅度看来很大,多亏你只种了一亩,要是大片种地,你亏损就大了。”
商量收割方案时,有个问题更棘手。这些年,村里收玉米,都是机器收。但我这地里,玉米秆爬满粘人草,哪个机械手都不愿意干,也没办法干。因为,粘人草缠到车轴上,收割机也走不动。
无奈,同学们只能总动员,一起帮我靠人工收。估算用车时,大家猜想,一亩三分地按正常产量3千斤,即使减产一半,也要一千多斤。同学们开来4辆农用三轮车,开始采收。
掀开玉米秆上的粘人草“盖子”,我们发现,由于长期没有光照,玉米棒子都长得很袖珍。在这地块,我们是正常掰玉米。在倒伏的地块,玉米秆与粘人草纠缠在一起,需要用镰刀先割开草盖,再扶起秸秆寻找。同学们开玩笑,把这命名为“找玉米。”干了一阵子,有经验了,我们不用割草寻找,而是在倒伏的庄稼地,用脚去踩,硬的是玉米棒子。同学们又把这称为“踩玉米”。再后来,为了搜寻被掩埋的果实,同学们又发明了“探玉米”、“挖玉米”。
(同学们在草中帮我找玉米)
我荒唐的种植经历,竟然让种地多年的同学们,增长了不少前所未闻的阅历。在收获庄稼时,也收获了一地的笑声。
更尴尬的是产量。我们准备了4辆农用车,只拉回一车半。在我家门厅,我事先安装了两个铁丝网粮囤,想装进玉米,展示丰收景象、“满仓”寓意。谁料想,两个粮囤都只装了半仓。并且,玉米棒子都很小。姐姐一进门,就惊讶地喊起来:“呀呀呀,你一亩多地,就收了这么一点?玉米棒子这么小,你这种的是老鼠?”
怕丢人,我让姐姐和同学们保密,他们却实在忍不住。于是,我走到哪里,都有人笑着问:“孙老师,听说你种地满仓了?”
然后,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
(一亩三分地才收了这点粮,玉米小得像老鼠)
不过,吃一堑,长一智。经过今年的探索,我已摸清适合自己的种植模式,形成我的几个“农业新概念”。
一曰:“袖手农业”
我是文人,且年过六旬。想种地,绝不能幻想自己还年轻,还有力气干农活。也不能脱离实际,完全拒绝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一味追求“有机种植”,最后落个“无产种植”。
所以在今后,我想先按现有的农业机械化,能不动手,尽量不动手,形成适合自己的“袖手农业”。继而,跟随科技变革的步伐,以我的小块地为瞭望塔,观察农村变革,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人、数字化,享受“智慧农业”、“傻瓜农业”的乐趣。
人可以身体变老,但思想和观念不能变老。胳膊没劲儿,精神一定要带劲儿!站立田园,我很想像婴儿一样,满眼好奇,观察这个新鲜的世界。蹒跚学步,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永不掉队。
二曰:“客厅农业”
按说,搞写作需要清净。但我爱热闹,老盼着朋友来。
退休后,我还担任着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我们在全省各地都有会员,大家得知我回村居住,都想过来看。去年以来,晋城市诗联学会会长孔长河,在我小院住了2次。我大学同学任建英,先后3次与老伴儿前来,每次都住七八天。
接待客人,我在院子里有客厅。但城市的朋友,想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田园风光。于是,我把客厅延伸到农田。
我很赞同朋友解小平的观点:“咱俩在一起,没有话说了,千万不要没话找话。宁宁静静坐着,各自看书,不也挺好?”
外地朋友来家一住几天,天天在客厅喝茶聊天,时久乏味。所以,我提着暖壶和水杯,带着几个小板凳,邀请朋友到地里喝茶。聊得没话说了,就拿出锄头,让他们轮换锄草。这茶道之奇,田园之乐,经他们拍照后发朋友圈,又有许多朋友想来,让我发定位。
把田间当客厅,虽然看天上的云,吹田野的风,视野和心胸会开阔许多。但庄稼长起来,便没有了容身之处。如果突然下雨,踩着泥泞逃跑,更是狼狈。于是村里的同学建议:留下几十平米不要种植,稍加硬化,搭个凉棚,既遮阳,又挡雨,就能在地里久坐了。
我们省楹联名誉主席、省书协原主席赵望进,更是提议:把我的一亩三分地,搞成“田园艺术客厅”。他的想法是,把土地分成几个区域,种不同的庄稼或蔬菜,每个区域都设置田园茶座。地两边,设置长长的文化墙,用于作品展示。然后请有钱有闲的书法家、楹联艺术家,来村里居住,到田园品茶。他说:“你这样做,或许能给全国的楹联艺术家,营造一个最舒心的艺术交流基地。也能通过客厅农业、艺术交流,带动民宿发展和农产品销售。”
田园艺术客厅,听起来是不是很诱人?
(用玉米装饰庭院)
三曰:“礼品农业”
今年,我种庄稼虽然很失败。但在玉米颗粒刚饱满的时候,我采摘了一些玉米棒子,寄给孩子尝鲜。作为自己种植的特殊礼品,送给城里的朋友、帮助过我的恩人。他们都说,口感很好。
对于我因不用农药、除草剂,导致玉米产量很少、品相难看,女儿还鼓励我:这种庄稼最环保,吃了更健康。
受此启发,下一步,如果不搞“田园艺术客厅”,我想尝试多种一些品种。比如,糯玉米、芝麻、红薯、花生等。设计自己的专用包装,送给谁,再配一副“嵌名联”。文化加特产,你喜欢吗?
四曰:“家教农业”
在城市出生的孩子,基本上都对农村没感情。我回村后之所以种地,虽然是为了缓解写作的疲劳,让大脑休息。但也是想种些放心庄稼,让家人享用。备些存粮,治疗饥饿年代留下的“粮荒恐惧症”。而最主要的,是我想通过务农,告诉孩子几点:
其一,爷爷是农民,爸爸是农家子弟。咱们家子孙,永远不能小看农民。要尊重天下的“小人物”,充满爱心。
其二,不论事业能干多大,自己动手,自食其力,劳动光荣,勤俭节约,永远是做事的底线。自立、知足,便什么困难都能战胜。
其三,从阳光感知温暖,从土地收获食品,既要感恩阳光的照耀,土地的赐予。更要像阳光那样,不分贫富贵贱,同惠普照。像土地那样,既能包容污垢,消化利用;还要善于化育,厚德载物。
中国文化,从源头上看是田园文化。这片土地孕育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一代代传承的精神、品德、教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