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粮仓有“粮”策——看太和县如何“多种粮、种好粮”
时间:2022-07-22 06:32:01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永军 徐功学 字号:【

  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种粮大户徐淙祥的回信中说“我记得你这个安徽太和的种粮能手”指的就是太和县的徐淙祥。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太和县隶属安徽省阜阳市,常住人口137万,现有耕地187万亩,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主要以小麦生产为主。历年来,该县多措并举,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尤其是小麦生产,在单产、总产、品质、加工等方面,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一、筑粮仓。太和县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295万亩左右,其中小麦在150万亩以上、玉米在50万亩左右,大豆在100万亩左右,常年粮食产量在100万吨左右,全县平均“1人生产的粮食可保10人的饭碗”;太和县被认定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达60万亩,其中小麦40万亩,大豆20万亩,这在全国来说也是屈指可数的,是“百亿江淮粮仓”中的“绿色粮仓”;太和县的种粮能手徐淙祥是安徽省的小麦“麦王”,2009年的时候,小麦亩产就达到718.2公斤,今年向总书记报喜时的小麦亩产达818.52公斤。徐淙祥种的大豆,2011年亩产就达317.5公斤,是全省大豆当年的最高亩产。2013种的玉米以亩产1049.9公斤创下了全省玉米当年的最高亩产纪录;太和县有粮食交易市场3个,其中规模较大的“倪邱粮食交易市场”每年交易量在30万吨以上,近两年县域内新建日处理300吨以上的粮食烘塔10座,日处理能力提升了3850吨,为安全储粮奠定了基础;太和县的“面”食品非常丰富,“金皖泰”面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太和板面”特色小吃遍布国内外,年营业收入达百亿元。太和县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有8507家,80%的从事粮食生产。

  二、谋“粮”策。太和县围绕粮食生产推出了一系列的举措。一是“藏粮于地”。全县已建高标准农田157万亩,在建12万亩,累计169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0.3%,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坚持良田“粮”用,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3.6%。二是“藏粮于技”。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了“中科太和基地”,实施了“第二粮仓”科研项目,创建了普适型砂姜黑土改良模式;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共建了“皖北研究院”,分别组建了小麦、玉米、大豆、芝麻、甘薯等粮油作物研究中心,尤其是在小麦赤霉病防控、马铃薯及甘薯脱毒快繁等方面,研发的一批成果被就地转化应用。依托“皖北研究院”创建了“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安徽省农业科技园区”,实施了“优质粮食工程”和“粮丰工程”;全县派出科技特派员292人,深入一线帮扶指导。三是“藏粮于芯”。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太和县坚持“育繁推”一体化推进。在“育”上:目前全县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有2个,分别是徐淙祥省审通过的“太丰六号”高蛋白大豆和范恒进国审通过的 “恒进麦8号”。现在2家育种企业在育的小麦品系有43个,甘薯品系1个,参加全国试验的高粱有1个品系和2个组合。在“繁”上:全县参与良种繁育的规模企业有8家,生产的经营主体380多家,建立的良种生产基地8万多亩,年供种量3.2万吨以上。在“推”上:全县小麦、玉米、大豆、甘薯、高粱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平均在98%以上。四是问“计”于粮。2021年“大连商品交易所”实施的大豆“保险+期货”收入保险项目,太和县的50万亩高蛋白大豆成为安徽省唯一一个县域覆盖项目,暨全国的8个省级试点项目之一;2022年太和县通过政府贴息,银行“整村授信”1亿元用于粮食生产,解决规模种植大户的资金需求;全县全面推行粮食生产绿色防控,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小麦赤霉病防控今年覆盖两遍,为高产奠定了基础。

  三、建“粮”言。一是提高粮食生产者的待遇,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二是强化粮食主产区的支持政策;三是改善粮农的生产条件,降低粮农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延伸粮食产业链,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四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育科技强农的“硬实力”;探索“大户带小户,土地手牵手”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作者李永军系安徽省太和县政协副主席、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徐功学系太和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