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行动”看重庆
时间:2023-11-15 08:55:02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2023年11月10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贯彻二十大  建设新重庆”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介绍了重庆“三农”工作有关情况,现将部分主要内容梳理如下。

  重庆市委六届二次全会以及今年2月份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建设农业强国中要展现重庆担当,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庆“三农”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归纳梳理为“13432”。

  一、“13432”的工作内涵

  “1”,即加快探索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城乡融合推动山区库区现代化和“三农”高质量发展新路子;“3”,即守住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确保粮食安全、加强耕地保护“三条底线”;“4”即大力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四千行动”;第二个“3”,即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乡村数智化、农民组织化“三化”水平;“2”即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村改革“双轮驱动”。明确到2027年,粮食面积和产量、耕地保有量继续保持总体稳定,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400亿元,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7万元,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走在西部前列。

  二、“四千行动”的背景

  重庆市委、市政府部署实施“四千行动”,主要基于方面考虑。

  第一是贯彻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部署重庆的具体行动。农业强国有“五个强”,一是供给保障强,二是科技装备强,三是经营体系强,四是产业韧性强,五是竞争能力强,要紧扣农业强国这“五个强”的共同特征,还有五个“中国特色”,就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农业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低碳生态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结合重庆的实际细化贯彻到“四千行动”中,切实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

  第二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形抓手。“四千行动”第一个是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这是聚焦的农地,第二个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这是聚焦的农业,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是聚焦的农民,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是聚焦的农村,围绕着解决突出短板和一些关键环节,整体上进行系统谋划、整体重塑、集智攻坚,夯实重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第三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实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三农”工作将锚定“四千行动”集中发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仅有一个现代化的农业,也会有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三农”力量。

  三、“四千行动”的实施情况

  以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重庆属于典型丘陵山区地貌,山高坡陡、人多地少、地块细碎,耕地资源禀赋较差,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立足“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现实,深入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力争到2027年,改造提升达到“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标准的农田1000万亩。

  一是高标准投入。坚持多措并举,统筹中央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市级专项债、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用于项目建设投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提高到4240元/亩。二是高质量建设。坚持“投、建、用、管、还”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按照“以用定建、缺啥补啥”原则,实施“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全程机械化”主要工程,并引入51家央企、国有企业等参与建设运营。三是高效益产出。坚持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基础,以规模利用为手段,以农田综合种养为目标,实现“一田多产、一水多用”,旱地收益逐步达到3000元/亩以上、水田收益逐步达到5000元/亩以上。今年确定的200万亩改造任务,目前已完成156万亩,剩下的44万亩正在顺利推进。

  (二)以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重庆立体气候明显,农业品种资源丰富,做好“土特产”文章大有可为,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力争到2027年形成5000亿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一是明确“3334”工作路径。即推动“三上”:上规、上云、上市,实施“三降”:降低企业要素成本、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降低企业营销成本,开展“三百”企业行动:100户领军企业、110户成长型企业、100户服务保障型企业,助力“四个一批”项目落地:签约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技改一批。

  二是抓好四个重点。着力壮大龙头企业,引进一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领军型和骨干型“链主”企业,加快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支持挂牌上市;着力延伸加工产业链条,做强做优七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全链条融合发展,健全联农带农利益共享机制;着力加强加工园区建设,争创一批国家级重点产业园区,建设一批市级示范园区,培育一批区县特色加工园区;着力推动技术创新,推动“产学研推用”一体化发展,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抓好质量品牌建设。

  三是构建良好生态。全力打造要素成本低、政策支撑强、物流配送快、市场活力足、企业服务优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优化营商环境,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完备制度保障体系,全面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最优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完善扶持政策,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支持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出台了支持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黄金十条政策”。强化要素保障,主要是用地支持、用能支持、物流支持和通关支持。

  (三)以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富裕农民

  重庆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近5年迈上7个千元台阶,年均增长8.6%、比全国快0.2个百分点,但农民收入绝对额还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城市居民收入绝对额差距仍然在扩大,积极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到2027年,农民收入达到2.79万元左右、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3:1。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68元、同比增长7.1%,增速比城镇居民增速高3.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7、比上年同期缩小0.07;其中,经营净收入增长7.2%、财产净收入增长12.5%,分别比全国平均高1.4和7个百分点。

  一是发展产业带动增收。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和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做大乡村民宿经济、生态康养经济、后备箱经济和民俗文化经济等,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二是稳定就业促进增收。深入打造“渝创兴农”等服务品牌,创建“巴渝工匠”乡村驿站,打造“边城秀娘”“忠橙电商”等乡土技能人才品牌,培育“重庆火锅师傅”“云阳面工”等地方劳务品牌120余个,保障农民工出行返岗267万人次,建成就业帮扶车间542个,农民工就业规模总体保持稳定。

  三是惠农支农保障增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将防止返贫监测范围提高到8000元,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加大惠农补贴力度,及时发放耕地地力补贴资金、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补贴资金,推行稻谷、玉米、马铃薯完全成本保险,加大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力度,确保政策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四是深化改革助力增收。深化拓展“三变”改革和“三社”融合发展,启动强村富民综合改革,部署农业“标准地”、“强村公司”等“一统七改”综合改革措施,健全股份收益分配机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全市已有6163个村实现分红、占比达到67.6%。

  (四)以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建设美丽乡村

  重庆农村面积占全市的95%,行政村11231个(含涉农社区),乡村建设任务艰巨繁重,各区县农村建设也不平衡,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实施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示范创建行动,率先出台创建标准,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桃花源”。今年将示范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7个,到2027年,建成1000个,其余村同步开展建设,力争到2035年全部建成。

  一是充分组织发动群众。聚焦“把农民组织起来”这个关键,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优化实用性村庄规划,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建设家园,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提升乡村功能,创建市级以上美丽宜居乡村1482个、最美庭院超10万户。

  二是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千村宜居”创建活动,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成片整治,扎实抓好厕所、垃圾、污水“三革命”,累计改造卫生户厕超过437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黑臭水体治理综合推进率分别达到85.9%、53.6%、37%。

  三是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开展党的创新理论“进农村”宣讲活动。深化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工作,持续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增加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举办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第六届农民特色运动会。全市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66.2%、73.8%。

  四是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实施以党建为引领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工程,“一支一策”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659个。扎实推进积分制、清单制、院落制、数字化“三制一化”乡村治理重点任务,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规范村级组织管理,细化乡村微治理单元,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新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个、示范镇2个,评选推介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107个、示范镇33个,探索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治理样板。

责任编辑: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