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工作部署,认真落实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具体工作要求,加强创建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坚持“姓农、务农、为农、兴农”建园宗旨,加快“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五位一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步伐。截至2023年底,累计支持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8个、自治区级44个、市县级650个,初步构建形成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领农业现代化的格局。两级产业园累计投入各类财政资金超99亿元,有效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707亿元,实现总产值1786亿元,吸纳就业农民人数147.9万人,带动脱贫人口超13万人。产业园已成为引领带动全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平台载体和农业现代化的引擎。
一、创建产业园成效显著
(一)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成效显著。2017年以来,累计落实中央财政奖补资金5.5亿元,撬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入347亿元,实施设施农业、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等重大工程项目,高位推进横州茉莉花、来宾甘蔗、柳南螺蛳粉、都安肉牛肉羊、全州稻米、苍梧六堡茶、平桂设施蔬菜、东兴对虾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其中,来宾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18年通过认定,2019年4月作为首批认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正式授牌,成为蔗糖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全国示范基地。2023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来宾市考察,在来宾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对来宾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给予充分肯定,强调“要积极培育和推广良种、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建设好现代农业产业园”。横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柳州市柳南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19年通过认定,横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成绩勇夺全国第一,柳南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前一年通过认定,双双于2020年10月获正式授牌,横州市产业园已成为世界茉莉花产业中心,柳南区产业园建设经验——“以工业化理念打造全产业链、为做好土特产文章贡献柳南智慧”入选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十大典型范例;都安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19年成功创建,2022年1月通过第四批国家认定,都安贷牛羊还牛羊扶贫模式被列为全国典型范例;全州县、苍梧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21年4月获批创建,全州县产业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干米粉加工基地,苍梧县产业园六堡茶产量占广西的四分之一,均于2023年12月参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认定。当前,平桂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总体进度和中央奖补资金支出进度分别达80%和95%;东兴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23年4月获批创建,获中央奖补资金0.7亿元,现已全面启动建设。
(二)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扎实推进。一是新建一批自治区级产业园。2023年持续落实广西现代农业产业园(自治区级)建设工作方案(2021—2023年),在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中遴选建设自治区级产业园8个,并推动打造国家级产业园,形成梯次升级创建格局。截至2023年底,累计安排自治区专项奖补资金1.88亿元,每个给予400—500万元的补助,用于改善产业园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补齐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短板、推进园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全区已创建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4个(含8个储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半数建在脱贫地区,带动约10万脱贫人口增收。二是储备一批自治区级产业园创建项目。“十四五”后半期,广西积极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上规模、显成效,今年11月储备了2024年自治区级产业园创建项目8个,每个拟奖补专项财政资金500万元。三是培育一批自治区级产业园后备队伍。从2021年起,启动新一轮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五年高质量建设,推动五星级、四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向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新目标、新标准转段建设,当前建设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650个,推动各县(市、区)整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力量,争创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朝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更高水平发展。
二、推进产业园建设措施有力
(一)突出产业立园,主导产业综合效益凸显。指导各产业园按照“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要求,加快建设大基地、发展大加工、创新大科技、开展大服务、培育大品牌。8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主导产业均为当地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度高、上下游连接紧密,其中有6个产业园以单个主导产业为主。主导产业综合效益指标劳动生产率超20万元/人,远高于目标值;土地产出率1.1万元/亩,比上一年提升15%;主导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75.3%,上一年提升3.3个百分点。横州茉莉花、来宾甘蔗、柳南螺蛳粉、苍梧六堡茶、全州稻米等产业园已成为全区乃至全国同类型产业发展的行业排头兵,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总产值园平均达80亿元以上,比上一年增长13%,其中柳南区产业园总产值超百亿元。
(二)突出融合发展,全产业链开发水平不断提高。充分发挥各园区主导产业优势,统筹农业生产、科技创新、休闲旅游等要素,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加快新主体培育,国家级产业园园内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农民合作社1935家、家庭农场697家,带动园区适度规模经营率达68%,高于全区18个百分点。推进产加销一体,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业生产加工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从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到营销服务的的全产业供应链,园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提升至3.3:1,远高于全区2.0:1的平均水平;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80.6%,高于监测目标值10.6个百分点。来宾市产业园把甘蔗吃干榨尽,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推动农文旅融合,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打造农耕文化旅游线路,2023年国家级产业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45亿元。各产业园区与农村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同建”,建设了一批生态宜居的集体经济强村,形成了“产业围着新村转、新村围着产业建”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突出科技兴园,技术装备发展领先。各产业园生产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技术创新能力强,精准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水平较高,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应用,劳动生产效率显著提高。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超6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7.5%,分别高于全区11个和8个百分点。苍梧县产业园深入推进茶叶精深加工研发,开发了六堡茶速溶茶、茶蛋糕、茶酒等一系列茶产品,推动六堡茶出圈发展。来宾市产业园从荷兰等地引进国际先进的甘蔗、柑橘机械化全套作业设备,在全区率先实行国际一流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园内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6%。都安县产业园引进3家省级及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建成广西首条国内一流的集牛羊屠宰、分割、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加工生产线,每年可屠宰肉牛10万头、肉羊30万只、生猪60万头,可一次性仓储农产品6万吨,每年加工中转农产品500万吨以上,成为西南冷链仓储物流关键节点和澳寒羊冷链加工中心。
(四)突出绿色强园,促进园区持续发展。各产业园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域推进农产品生产“三品一标”,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大力推行循环农业和清洁养殖发展模式,畜禽实现高效生态养殖,水产实现循环生态养殖。持续推进化肥、化学农药实现减量增效。因地因品种推广使用高效节水灌溉,控制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增长,园区节水灌溉覆盖率80%以上。园区农药化肥施用强度持续下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园均达92%以上;“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园均达22个,产量30.4万吨,占比达48%;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均达99.8%以上,农业绿色发展持续向好。全州县产业园大力推广“超级稻+再生稻+鱼+油”“优质稻+鱼+油”“优质稻+鱼+玉米”等优种模式,推动稻米全产业链综合循环绿色发展,“两品一标”认定总数达21个,产量达16.9万吨。以绿色优质为导向,引导园内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企业按标生产,培育一批彰显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2023年横州茉莉花(茶)综合品牌价值达222.15亿元,连续五年蝉联广西最具价值的农产品品牌,横州茉莉花茶位居全国区域品牌第17位。柳南区产业园创新实施品牌营销提升工程,预包装螺蛳粉品牌达200个,引领柳州螺蛳粉迈向“品牌时代”。
(五)突出为农建园,联农带农发展紧密。各产业园紧紧围绕带动农民增收,着力开辟渠道、创新机制,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构建“农户+合作社+加工营销”的利益联合体,把产业链的就业岗位留在农村、增值收益留给农民。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农户23万户,其中与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比重为88%,高于全区30%;预计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6万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45%左右;园内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约13.6万元,产业园区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幅达15%左右。横州市赋能“小茉莉”撬动“大振兴”,横州市产业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6万元。柳南区产业园创新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在农业生产、螺蛳粉加工等环节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让农民在产业园螺蛳粉产业供应链、加工链中充分受益,园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3万元,比周边地区高50%以上。苍梧县产业园通过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茶农参与”的模式,创新建立土地流转、利益共享、资金支持、收益分红、延长产业链条等五大措施,带动6200多户脱贫户,受益群众3.1万人,预计2023年园区内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15万元,高于当地平均水平55%。
(六)突出要素保障,补上产业园发展短板弱项。完善政策扶持,强化要素保障,着力破解“人地钱”等瓶颈制约。强化财政金融支持。推进中央奖补资金规范使用,2017年以来全区累计落实中央奖补资金5.5亿元,当前在建的2021年批次全州县产业园已下达的3000万元支出率为100%、苍梧县产业园已下达的6000万元支出率为97.5%,2022年批次平桂区产业园已下达的3000万元支出率达95%;2023年批次东兴市产业园已下达的3000万元支出率为14%(目前已申请拨付中央奖补资金1540万,实际拨付420万元,预计12月底累计申请拨付2020万元、支出率有望提高至67.3%)。2023年统筹安排自治区财政资金5.4亿元以上,引导其他涉农资金投向各级园区项目,支持产业园加快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建设。推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落地产业园,通过“桂惠贷”财政贴息以及“政银保担企”等措施,为经营主体降低融资成本2%—3%,园区财政投入与产业园总产值比值为10%左右,金融社会资本与财政投入比值约为7%。加强用地用电保障。优先满足产业园设施农业、产业融合项目等用地需求。2023年,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增设施农用地8189亩,比上一年增加两倍多;新增配套建设用地1452亩,基本保障了园区农业设施建设用地需求。为园区用电开辟“绿色通道”,对农村保鲜仓储设施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用电成本每度减少0.17元,降低约30%。增强科技人才支撑。支持园区创建科研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推进院士专家进园区、科技小院驻园区,目前园内主导产业专家团队总数78个。在产业园设立涉农高校教学实训基地、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培育基地和高素质农民培训“田间课堂”等,2023年培训返乡入园创业群众1.64万人次。
(七)突出机制创新,激活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新动能。高位引领园区建设,定期召开产业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厅际联席会议,研究解决财政、用地、金融、人才等重大问题,将产业园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类考核等重点考核事项。创新工业化运营模式,园区内共培育农产品加工集聚区127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33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05家,构建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多元经营组织形式。创新星级晋升机制,健全完善奖优罚劣管理制度,整体提升产业园建设质量。建立星级标准,将市县产业园区分为三星、四星、五星3个档次,经考核创“星”成功的,分别奖补300万元、400万元、500万元。实行动态考核。建立“分级创建、目标考核、动态管理、能进能退”制度,对创建水平提高的园区予以晋级和级差奖补,对创建水平下滑的予以降级,对不再达到星级标准的撤销称号。严格晋级路径,鼓励市县级园区争创自治区级园区,对成功晋级为自治区级产业园的,每个再增加奖补500万元。成功创建柳州螺蛳粉、来宾甘蔗、横州茉莉花等一批高质量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三、未来规划
总体看,目前广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水平高、建设成效好、辐射带动能力明显,但仍需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提质升级。党的二十大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广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好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嘱托,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监督指导,定期开展监测评价,进一步提高产业园建设水平。广西将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的发展要求,奋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每年落实自治区财政资金5.5亿元,按照“四步走”策略,梯次发展四级产业园,推进产业园增点扩面、提质升级,引领带动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进一步打牢基础。大力推进市县两级产业园创建工作,力争全面形成“一县多园”发展格局,壮大高阶产业园后备力量。
(二)进一步增点扩面。以市县两级产业园为基础,加大产业园区建设人财物要素保障力度,逐级推进产业园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家级为龙头、以自治区级为骨干、以市县级为基础的产业园体系,每年创建10个左右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三)进一步提质升级。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所在县加快推进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全面提档升级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发展水平,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争取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每年推动2个自治区级产业园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四)进一步巩固成果。按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认定标准,指导各产业园围绕高标准基地建设、科技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销售网络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等全产业链环节进行建设,不断提升整体创建水平,力争打造5个以上总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园。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