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金川区耕地资源丰富,全区播种面积 41.5万亩,小麦、玉米、马铃薯作为该区主要农作物产生了大量秸秆。2023年,全区秸秆产生量达18.58万吨,可收集量为16.98万吨,综合利用率高达92.5%。区域内年均饲草料消纳量达60万吨,且需求呈逐年上升之势。随着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步扩大,2024年秸秆产生量预计突破20万吨,可收集资源颇为丰富。
金川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副主任、畜牧师路强介绍:“今年,我区坚持综合化利用的原则,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有效模式,通过项目实施,严格按照项目绩效目标,扶持培育秸秆专业化收储运企业、优势特色养殖秸秆示范利用企业(合作社)等秸秆利用主体,市场化主体可新增秸秆利用量1.9万吨,全区2024年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到92.5%以上(或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建设4个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展示基地,探索出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应用模式和运行机制。”
收储运:搭建资源流通桥梁
金川区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犹如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着田间与工厂,让秸秆资源得以顺畅流通。
走进金川区双湾镇龙寨村,田间地头排列有序的一捆捆秸秆。“现在都是大型机械收割小麦,秸秆打捆好就有人回收。”双湾镇龙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兆杰说。小麦秸秆通过大型收割机械打包好后,直接送往龙寨村的养牛场,既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又为村里的养牛场提供了优质的饲料来源,实现了小麦秸秆的“变废为宝”,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之路。
今年,金川区在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上,结合当地种植实际与企业布局,按照“企业主导 + 农户参与”的创新模式,金川区积极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搭建起高效的秸秆交易平台,实现秸秆收储和供应能力市场化,建立起形式灵活多样的秸秆收储运运营模式。同时,依托2家企业建立2条秸秆收储运回收产业链,每条收储运回收产业链年收储运秸秆0.5万吨以上,为秸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后续利用筑牢根基。
饲料化:开启循环农业之门
走进金昌市山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区内,一群群“山湾跑羊”膘肥体壮。合作社以特色肉羊养殖为依托,已建成286亩养殖区和8座高标准羊棚。2024年,在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的重点支持下,建成1200平方米储备棚和5760立方米秸秆发酵池,年新增饲料化利用秸秆量达到0.3万吨以上,为肉羊养殖提供更优质、充足的饲料,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益。
今年,金川区支持规模化养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开展秸秆饲料化加工项目,做大做强秸秆饲料生产加工线,形成“农户田间生产--储运点收储--企业加工 --养殖户饲料化利用” 的循环利用模式,真正实现秸秆“ 来于农、用于农” 的生态循环利用,彻底解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瓶颈问题。扶持(合作社、家庭农场)7家,对农作物秸秆进行适当合理地加工处理,降低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的含量,改善其适用性,提高营养价值,年新增饲料化利用秸秆达到1.5万吨以上。
项目实施后,秸秆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市场主体年新增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达1.9万吨,有力推动了金川区农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实现了种植业与养殖业产业体系相生相长、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方效益:共绘绿色发展蓝图
金川区秸秆综合利用的丰硕成果,不仅体现在收储运和饲料化体系的建设上,更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态三方效益的协同发展中,共同绘就了一幅绿色发展的宏伟蓝图。
从经济效益来看,项目实施显著推动了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主体年新增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达1.9万吨,以2023年为例,小麦秸秆平均每吨收购价1000元,玉米秸秆每吨600元,年产生经济效益逾1400万元。
在社会效益方面,项目有力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了秸秆利用新型经营主体,强化产销衔接,延长产业链,拓展产业形态,提升了农作物秸秆的农业产品附加值,增强了整体产业综合效益与竞争力。同时,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与经营联合体,辐射带动效应显著,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切实增加农户收入。
生态效益亦颇为突出。项目加速金昌市金川区农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构建起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生相长、相互依存的良性循环体系,有效提升农业污染防治水平,增强农民生态保护意识,改善农业生产与区域生态环境,为现代农业绿色长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