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定西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甘肃时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提升全面小康成色、实现基本现代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把防止整村整乡返贫作为底线任务,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加快脱贫县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聚焦加力建设“一区三地”发展定位,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实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为统揽,持续构建以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牛羊菜药薯果种”七大优势主导产业及金银花、食用菌、百合等区域性特色产品为主的“7+X”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覆盖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2024年,全市七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180亿元,农民人均从产业中获得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2%。
一、抓动态监测,守牢工作底线。优化完善“甘肃一键报贫”和“1141”网格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体系(即推广使用“甘肃一键报贫”程序;健全由网格员、网格长、总网格长、网格指导员组成的“网格化”风险排查机制;细化完善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监测预警、社会监督发现“四位一体”发现响应机制;统一规范入户核查机制),落实全员覆盖定期排查、重点群体盯紧核查、重大风险常态筛查“三查”工作机制,结合开展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确保监测对象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应消尽消。截至目前,依托“甘肃一键报贫”平台,全市2025年通过“甘肃一键报贫”申报204件,纳入11户;2023年以来累计申报10687件,有567户通过“甘肃一键报贫”新纳入监测对象,全市没有一例超时未办理的申报件。全市已经开展行业部门数据比对2轮,反馈各县区预警信息4706条次,为基层精准有效排查识别监测户提供大数据支撑。全市新识别监测户187户832人,累计达到2.47万户10.02万人,全部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稳步推进1.61万户6.32万人监测对象风险消除,风险消除率63.1%。
二、抓重点群体,落细到户帮扶。一是扶持重点群体。在全省率先建立脱贫人口收入季度监测机制,制定落实《关于持续稳定增加低收入组脱贫人口和监测人口收入的若干措施》《关于深入开展“巩固成果比产业看收入”行动扎实做好低收入组脱贫户和监测户到户帮扶持续增加收入的通知》,建立健全帮扶台账、落实落细到户帮扶措施,确保每户监测对象至少落实2项开发式帮扶措施,促进持续稳定增收。二是加强项目扶持。截至目前,全市到位各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23.93亿元。其中: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衔接资金15.02亿元、省级财政衔接资金5.47亿元,市级财政预算安排8765万元、县区财政预算安排2.4亿元,整合其他涉农资金1659万元。全市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方面9.73亿元,占比64.02%。其中:牛产业0.47亿元、羊产业0.33亿元、蔬菜产业0.45亿元、马铃薯产业0.78亿元、中医药产业2.92亿元、村集体经济1.42亿元、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贴息1.15亿元、产业路1.35亿元、其他产业0.86亿元。三是强化劳务输转。全市已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4.09万人,其中输转脱贫劳动力6.4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43亿元。1月14日,启动定西市2025年“春风行动”暨东西部劳务协作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累计组织开展直播带岗招聘活动145场次,提供岗位7.73万个。于2月7日、2月9日成功向青岛、福州发送返岗务工免费高铁专列,输转830名务工人员返岗务工,连续五年实现返岗务工高铁专列“双列续发”,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报道;2月7日成功向兰州市发送10辆“点对点”返岗务工大巴,输转500名务工人员返岗务工。通过包乘免费高铁专列、包客车等“点对点、一站式”方式,已输转劳动力2435人,其中专列2列、大巴32辆,发放各类务工爱心礼包2000多份。
三、抓特色产业,夯实增收基础。一是坚持稳规模优结构。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实施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不断做大做强中医药、马铃薯、草牧、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中药材产业方面,认真落实省委主要领导在定西调研时关于“加力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样板区”“聚焦药医一体发展扬优势”精神,积极开展中药材抓点示范,建设集中连片、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生产的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市建立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934个,标准化种植面积189万亩,全市已完成中药材种植235万亩,标准化种植率80%。完成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建设20.75万亩,其中种子繁育基地4.59万亩,种苗繁育基地16.16万亩。新培育规上中医药加工企业7户,全市规上中医药加工企业完成产值70.56亿元。加大中医药产业招商引资和产销对接,全市中药材交易量达到96万吨,交易额达到191亿元。马铃薯产业方面,认真落实省委主要领导在定西调研时关于“加力建设全国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高地”“聚焦马铃薯全链培育壮集群”讲话精神,坚持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全力培育打造马铃薯产业区域公用品牌“定西宽粉”,推动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值加速扩大、影响力持续提升。全市建成原种繁育基地12.54万亩,一级种繁育基地126.24万亩,已生产原原种16.8亿粒;种植马铃薯293.77万亩;建立加工原料基地35.14万亩。畜牧产业方面,全市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43.4万头、760.6万只、256.3万头、1887.5万只,同比增长18.2%、19.4%、9.2%、11.7%,出栏达到38.9万头、360.8万只、140.8万头、957.0万只,同比增长15.3%、19.2%、8.8%、15.0%;肉蛋奶总产量38.95万吨,同比增加7.5%。全市新培育牛羊适度规模养殖户26323户,实施牛羊产业提质增效行动,推广现代化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快速育肥等先进技术,规范提升规模养殖场213家。创建牛羊养殖示范乡镇11个、示范村22个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稳固基础生产能力,全市能繁母猪存栏7.43万头。蔬菜产业方面,投资1.44亿元新建(改建)日光温室615亩、塑料大棚4800亩,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200多个,良种普及率95%以上。2024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90.73万亩、总产量391.01万吨、总产值84.69亿元;较去年分别增幅7.4%、14.3%、30.1%。设施蔬菜面积15.74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31万亩、塑料大棚14.43万亩。
四、抓平台载体,带动产业集聚发展。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整合各类资金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创建认定安定区马铃薯和临洮县蔬菜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陇西县中药材和渭源县马铃薯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高质量推进通渭县肉牛、安定区肉羊、临洮县马铃薯、漳县中药材、岷县中药材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和安定区鲁家沟、通渭金银花等一批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安定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被省政府认定为全省代表性园区,中药材国家产业集群列入国家创建名单。2024年,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产值达到720亿元,初步形成了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的优势特色产业全覆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17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个,带动农户1.72万户。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组建农民合作社1.26万个、家庭农场3653家、农民合作社联合社186个,其中“五有”(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有较大的服务规模、有显著的综合效益)合作社数量占总数的64.34%,带动农户34.93万户。
五、抓精深加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以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加工业牵引提升农业特色产业价值链,成立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链长制工作专班,完善产业链运行机制,形成链长、部门、县区、链主企业集群作战合力,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72家,其中规上企业72家,加工产值达81.77亿元。把宽粉产业作为马铃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重要路径和突破口,成立定西宽粉行业协会,开展“定西宽粉”扩能增产行动,培育宽粉生产企业43家、生产作坊85家,开发多种口味宽粉产品,定西宽粉生产能力达到23万吨以上,精淀粉及其制品产量达18.4万吨。培育规上中医药加工龙头企业63家,开发中药养生和护肤护发系列产品,提升配方颗粒、中成药等精深加工产能。
六、抓品牌营销,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实施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工程,大力发展“独一份”“优中优”“特别特”产品,制修订地方农业标准60多项,共认定“甘味”区域公用品牌5个,企业商标品牌49个,“定西马铃薯”、“陇西黄芪”、“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等4个品牌被认定为全国驰名商标,纳入农业农村部精品品牌培育计划,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4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占全省入选品牌19个的21%,“岷县当归”入选2024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百强。“定西宽粉”等产品已进入北京、青岛、福州、长沙、重庆等二十多个大中城市,远销韩国、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定西“甘味”品牌打开了从中部破局、呈多点开花、向全国铺开、往国外拓展的新局面,全市“甘味”农产品销售额已达到36亿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