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剑护粮安”再出鞘,以法治利刃筑牢“大国粮仓”根基​
时间:2025-04-10 12:01:18 来源:中国食品报 作者:许金豹 字号:【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2025年4月,农业农村部再次亮出“绿剑护粮安”执法利剑,围绕农资质量、农产品安全、转基因监管等五大重点领域,以“全链条打击+跨区域联动”模式,向危害粮食安全的违法行为宣战。这场以法治利剑护航粮食安全的专项行动,不仅是对“国之大者”的坚定回应,更是在耕地保护红线收紧、生物育种技术突破、农民权益保障需求升级等多重背景下,重塑粮食安全法治防线,为14亿人的“饭碗安全”注入强心剂。

  为何“绿剑”再挥: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到“长效治理”

  2024年,“绿剑护粮安”行动交出的答卷令人瞩目——全国查办案件9万余件,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超3亿元,彰显了法治手段对粮食安全底线的坚守。然而,粮食安全的挑战并未消退:假劣农资仍威胁着春耕生产,禁限用药物在农产品中时有检出,跨区域调运的畜禽产品检疫漏洞尚未根除……这些问题暴露出农业违法行为的顽固性与复杂性,且直接威胁粮食稳产、农民增收和消费者健康。由此表明,保障“饭碗安全”必须通过法治化、制度化手段破解农业领域的“顽瘴痼疾”。

  农业农村部法规司负责人在解读2025年“绿剑护粮安”执法行动指出,农业违法行为已呈现“全国流通、跨区域作案”特征,传统“运动式执法”难以根治“顽瘴痼疾”。因此,2025年行动的战略升级更强调“问题导向”与“系统治理”,既聚焦重点领域精准打击,又通过跨省协作、挂牌督办等机制提升执法效能。

  从而可以看出,这场行动的本质,是以法治手段重构农业生产秩序,在效率与安全、创新与规范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五大“利刃”出鞘: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治理

  今年的执法行动划定五大核心战场,以“靶向治理”破解突出问题,在农资质量方面“零容忍”,针对种子套牌侵权、农药化肥造假等乱象,紧盯春耕秋播关键农时,严打制假黑窝点和“忽悠团”进村售假。例如,制种基地将重点查处非法制种,果蔬主产区严查禁用农药残留。在农产品安全方面“全闭环”,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布控,严查蔬菜水果非法使用禁药、畜禽注水注药等问题。针对区域特性,蔬菜大县专查药残超标,牛羊产区盯紧非法添加剂。在动植物检疫方面“守国门”,非洲猪瘟等疫情风险下,严打违规调运、伪造检疫证明等行为,切断疫病传播链条。在畜禽屠宰方面“除黑窝”,取缔私屠滥宰窝点,严查病死畜禽加工和“注水肉”流入市场,保障肉品安全。在转基因监管方面“划红线”,规范生物育种产业化,严查违规销售转基因种子,既保障科技创新空间,又防范生态风险。

  执法体系现代化突围:从“单兵突击”到“体系作战”

  与往年相比,2025年行动更注重执法机制的创新与协同,一方面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即“一处发现、多地联查”的溯源查处模式,破解农业违法跨省流窜难题。贵州省安顺市与公安部门建立行刑衔接机制的经验,为全国提供范本。另一方面,要柔性执法“有温度”,推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涉企检查清单,避免“一刀切”执法挫伤合法经营者积极性。某农资企业负责人坦言:“清晰的执法标准让我们敢于创新”。再就是科技赋能执法“提效能”,通过大数据监测农资流向、区块链追溯农产品来源,提升执法精准度。

  这些创新标志着中国农业执法正从“末端打击”向“源头治理+过程管控”转型。同时,农业农村部还明确将挂牌督办重大案件,对案情复杂、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直接督导,形成高压震慑。

  农业法治现代化的未竟之路:筑牢乡村振兴法治基石

  尽管“绿剑”锋芒毕露,但粮食安全法治保障仍需破解多重挑战,一是执法资源不均衡,基层执法队伍力量薄弱,难以应对跨区域大案要案,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二是新型违法手段涌现,网络销售假农资、基因编辑技术滥用等新问题,要求执法手段与时俱进。三是农民维权意识待提升,部分农民对法律武器运用不足,需加强普法宣传,畅通举报渠道(如12316热线)。

  未来,农业法治建设需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一方面,完善农业投入品追溯体系,从源头压缩违法空间。另一方面,推动农业标准与国际接轨,为生物育种等新技术产业化筑牢法治屏障。

  2025“绿剑护粮安”不仅是年度专项行动,更是中国农业法治化进程的缩影。它通过法治手段重构农业生产关系,既守护着14亿人的“饭碗安全”,也为乡村振兴注入秩序与信心。

  当嘉峪关农民拿回被“忽悠团”骗走的血汗钱,当京津冀联防联控截获疫病传播风险,这些微观场景拼凑出的,正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最坚实的法治底色,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中国始终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筑牢防线。当法治利剑高悬,坑农害农者无所遁形,农民权益与粮食安全方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这场关乎国计民生的保卫战,既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基石。

责任编辑:徐锋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