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勤大坝镇八一村:“四个聚焦”提升基层治理成效
时间:2025-04-21 11:50:47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陆家木 徐世卿 强少君 字号:【

  武威市民勤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群众需求与民生福祉,立足本地实际,深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路径,以创新举措激活基层自治活力,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民勤县大坝镇八一村积极作为、主动探索,以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核心,围绕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服务优化精准发力,走出了一条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新路子。

  聚焦党建引领 激活治理“红色引擎”

  大坝镇八一村始终将党支部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以“八个一”模式为品牌创建目标,构建“党委统筹、支部带头、党员示范”三级联动机制,积极推动党建与节水农业、日光温室、沙葱园区和项目建设深度融合,形成“支部领路、能人带头、群众参与”的发展格局。在沙葱产业发展过程中,党支部书记率先垂范,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种植沙葱温室19座,38名党员积极参与沙葱产业发展,培育党员示范棚66座 ,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沙葱产业园

  为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八一村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素质。同时,注重在致富能人、返乡创业青年中发展党员,近两年来,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人,发展预备党员1人,储备后备村干部3人,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有效提升了村党支部引领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的能力。

  聚焦机制创新 织密基层“服务网络”

  健全完善“一社一干部,五户一联保”网格化运行机制,将全村划分为多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干部负责,每五户村民组成一个联保小组,相互监督、相互帮助。通过这一机制,实现了对全村事务的精细化管理,及时了解村民的需求和问题,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

  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网格员定期组织联保小组成员开展环境卫生检查评比活动,对卫生状况良好的家庭进行表扬,对存在问题的家庭进行督促整改。村民们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村庄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在矛盾纠纷调解方面,网格员能够及时发现邻里之间的矛盾隐患,组织联保小组成员进行调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通过网格化管理机制,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余起,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的目标。在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中,网格员们积极宣传政策,了解村民的搬迁意愿和困难,协助解决搬迁过程中的问题,确保了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八一村已建成住宅158套,配套建设养殖小区158套,让村民们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家。同时,通过网格化管理,加强了对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管理,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聚焦产业发展 夯实治理“经济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撑。八一村立足村情,坚持标准化种植、品牌化营销,组织党员干部领办富民源、长炼、翱翔等13个沙葱专业合作社,构建了“露地+设施”的栽培模式,实现了“周年生产、四季供应”。目前,八一村发展露地沙葱5000多亩,种植温室沙葱500多座,亩均收入2万元以上,棚均收入达10万元以上 。

  为促进沙葱产业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八一村集体注册成立了民勤县富民源沙葱产销专业合作社,争取项目资金建成了民勤沙葱产业园,配套建设恒温气调库、交易市场和包装车间,实现了沙葱常年均衡供给和错峰上市。产业园常年带动劳动就业达2000余人,实现劳务收入3000万元左右 ,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为周边村社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聚焦文化建设 培育文明“乡风民风”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是八一村基层治理的重要举措。八一村配套建成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利用农家书屋,组织开展各类读书活动和技能培训,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通过文化广场和乡村大舞台,举办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促进邻里和谐。

发放宣传资料

  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如今,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红白事从简,尊老爱幼的典型明显增多,环境卫生大改变,崇尚文明、遵守公德的良好风尚已经逐步形成。

  武威市民勤县大坝镇八一村通过一系列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做法、新举措,在基层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八一村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完善治理机制,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和水平,努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农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八一力量。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