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太和县李兴镇以巷道治理为“小切口”,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党建引领、群众参与、机制创新,实现了从“巷道硬化”到“乡村蝶变”的生动实践,曾经泥泞狭窄的乡间巷道如今旧貌换新颜,为乡村振兴铺就坚实根基。
党建领航破难题,凝聚治理“向心力”。针对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改善意愿强烈的现实需求,李兴镇党委将巷道治理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的核心抓手,构建“1+3”责任体系,即党委统筹、支部包片、党员联户、群众参与,把巷道硬化纳入村级考核"硬指标"。全镇党员主动认领“责任巷道",带头开展“亮身份、晒庭院”行动,通过12场现场观摩会、113户“党员示范户”评选,带动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群众参与率提升37%,形成“支部领着干、党员抢着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局面。
多元筹资解民忧,激活共建“源动力”。面对财政资金紧张的难题,李兴镇创新推行“村组织、户出资、镇奖补”模式:村集体牵头规划施工,村民按巷道面积自愿筹资,镇级按5-10元/㎡标准奖补。该镇范寨村首条示范巷道的建成,让群众直观感受到出行便利,迅速激发周边6个自然村效仿。整个项目镇财政奖补62.14万元,撬动民间资本429万元,受益群众达1562户,实现了“政府少花钱、群众多参与”的良性互动。同时,建立村民监督小组全程参与工程规划、资金公示、质量验收。谢寨村吕庄将10861元巷道建设明细账上墙公示,14户村民出资明细清晰,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
系统治理提质效,绘就乡村“新画卷”。巷道硬化与环境整治同步推进,在硬化300条、19.96公里巷道的同时,集中整治乱堆、乱放等“六乱”问题,利用闲置空地建设“五小园”72处,光伏板下种植药材200亩,村集体年增收312万元,户均分红156元,实现“方寸地”变“增收园”;结合非遗文化打造的程庄民俗馆、李兴桔梗馆等特色景观,吸引游客2031人次,带动“巷道经济”与文旅融合;推行垃圾“三次分拣法”,建成13个回收站,垃圾减量31%,废旧物改造节约资金9万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长效机制固根基,涵养文明“新风尚”。建立“工分制”激励机制,群众投工投劳可兑换生活用品,累计发动2.6万人次参与清洁行动,节约治理成本14万元;将巷道管护纳入“巷长制”,探索积分制管理,与“文明家庭”“最美庭院”评选挂钩,乡风文明投诉率下降2.1%。如今的李兴镇,硬化巷道串起了家家户户,“五小园”点缀房前屋后,网红景点集聚人气,群众幸福感明显提升,先后获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镇”,其“党建引领+群众智慧+资源再生”的治理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李兴经验”。
从“泥泞路”到“暖心道”,李兴镇以巷道治理为支点,撬动了民生改善、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的多重效应,生动诠释了“小工程”推动“大治理”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